揚州早茶,與廣州早茶同為最具代表性的早茶文化。廣州早茶以蝦餃、腸粉、蒸鳳爪等幹點和粥類等溼點配以紅茶為主的茶水,揚州早茶以燙乾絲、三丁包、蟹粉湯包等細點和面類等配以綠茶為主的茶水。
冶春茶社,在揚州與富春茶社齊名,均為揚州最著名的早茶茶社,且如今的品質仍舊穩定,在北京有一家分店,位於國家京劇院一層和二層。早茶供應時間為7:00-10:30。
店鋪門面
用餐區在二層
一層樓梯旁是製作茶點的廚房
隔著玻璃窗可以看到裡面的師傅正在製作茶點
早茶餐單
綠楊春
邊吃細點邊喝茶
燙乾絲,冶春的燙乾絲正宗好吃,乾絲口感軟嫩豆香濃鬱,薑絲切得略細於乾絲,乾絲中帶有淡淡的姜香,湯汁以醬油以及芝麻香油為主,配以蝦米、香菜
可以看到這道燙乾絲中的芝麻香油幾乎覆蓋了一層,個人認為醬油和香油在湯汁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醬油是個神奇的調劑,以大豆為原料卻產生了鮮的味道,非常適合作為豆香與海鮮香的銜接者,提供了鹹和鮮,香油提供了特殊的油香,讓這道菜不致於口感過「素」(素指缺少油水),二者再加上淡淡的姜辣香、香菜的清香和蝦米的海鮮香,共同與乾絲中的大豆香結合產生非常誘人味道。切細絲的做法一般來講在於讓味道過於單一的食材,更好的吸收湯汁中的不同味道,原理與麵條相似。發明這道菜的前輩對不同味道的組合,運用得非常好,產生了味道如此複雜的美食。
吃的時候在一坨乾絲中參入少量薑絲,蘸一下鮮香的湯汁,一口吃掉
這張圖可以看到燙乾絲的主要原料
揚州餃面,說是餃子,其實是淮揚地區對餛飩的叫法。面是有韌性的細面,餛飩皮一定要薄而不破,湯底用蝦籽熬出鮮味(我吃的時候沒有吃到濃重的穀氨酸鈉味,應該是沒有放味精,很好喝),盛好後在餛飩上面撒一點胡椒粉,藉助淡淡的麻辣味道將湯的鮮味提升出來。在吃湯麵的時候一口餛飩一口湯,一口麵條又一口湯,茶就留給吃其他點心的時候再喝吧。(同樣是兩種主食的混合,想起來上周我做的泡麵炒飯和米飯泡麵,也很好吃)
可以看到餛飩皮非常薄,上面有很小的黑點,是撒的胡椒粉
蟹黃湯包,用小吸管在包子上面戳個洞,小心燙口,慢慢把裡面的湯喝掉,最後用兩三口把剩下的包子吃掉。冶春的蟹黃湯包,蟹味濃,包子皮薄,湯量非常足
鼓鼓的大湯包,透過外面就能感受到裡面的湯量很足很足
喝完湯,撥開包子皮,看到裡面仍舊殘留了很多蟹粉
接下來是五道細點,其實正常人的飯量是吃不下這些的,我比較能吃。。。
翡翠燒賣,皮薄有彈性,青菜清香,有淡淡的甜味兒,非常適合喜歡吃青菜不喜吃肉的人
這家冶春的翡翠燒賣裡有足量的青菜,味道也很好,不過顏色不夠翠綠,可能是青菜的處理上有些不到位,也有可能是光線的問題,在燒賣內部顯得稍暗,我下次去吃再仔細看看
月牙蒸餃,非常大的一枚,真的非常大,大小可以和大包子媲美。豬肉餡兒,餡兒料也是有淡淡的甜味,味道不錯。淮揚菜系的共同特點,甜、鮮,不喜太幹的食物,汁多
肉餡兒充滿汁水
豆腐皮 包,不是豆腐 皮包。這個是這頓吃到最愛吃的食物,可能與個人口味有關,我非常愛吃帶有蛋白香又口感綿軟的食物。因為蒸製的原因,這裡豆腐皮對汁水的吸收相比燙乾絲,更加的充分。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學校旁邊賣的豆皮串。我對豆腐皮的口感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就像小時候煮牛奶喜歡吃上面的奶皮一樣,有類似口感的食物都能激發起極大的欲望,一種咀嚼欲
揚州早茶最著名的細點,五丁包(也有簡化版的三丁包)。三丁為雞(老母雞)、肉(五花肉)、筍(冬筍),另外兩丁為參(海參)、蝦(湖蝦小蝦仁),丁要顆粒分明。這五種食材放一起蒸,你想想這得有多鮮,淮揚菜是有多喜歡使用鮮這一味道。。。吃揚州早茶必點的細點
顆粒分明的丁丁
蟹黃包,和蟹黃湯包味道相近,卻屬於兩類包子做法。蟹黃包是用蟹粉與豬肉混合做餡兒,包子以餡兒為主(正常的包子)。蟹黃湯包以湯為主,並沒有肉餡兒。二者的包子皮也不同,使用的麵粉以及厚度均相反。這家的蟹黃包也好吃,但是如果吃不下太多食物的話,建議可以把這道去掉,因為蟹黃豬肉做餡兒比較常見,包郵區好多地方都是這麼吃
我發現這個蟹黃包,蘸燙乾絲的湯汁吃,非常好吃,大家可以這麼吃試一試
總體來說冶春算是不錯的揚州早茶茶館,當然想在北京找到第二家吃揚州早茶的店也是很難。。。
我是周末起大早,跑去西城吃的,吃完感覺今天早起值了。
這頓100元。
暴飲暴食,有許多好吃的店想與大家分享,我會一家一家寫,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