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下方二維碼下載
揚帆APP
揚州,是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香氣襲人的世界美食之都。試想一下,如果在揚州園林中品嘗美味,是不是件特別幸福和愜意的事兒呢?走近非遺,傳承文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風景如畫的冶春園,去品一品讓人回味無窮的淮揚味道。
視頻詳情↓↓↓
清晨的冶春園古樸而又雅致,茅蓋水榭、小橋流水、曼妙迴廊……隨著美景逐漸深入,便是一片早茶的天地。一位食客說,冶春的蒸餃、湯包都很好吃,早茶早點屬於中國文化,他特意帶了朋友來感受揚州的生活節奏。
臨河憑欄,愜意地吃一頓早茶,妙趣盎然。湯包、蒸餃、燒賣、包子……各色冶春面點讓食客們讚不絕口,流連忘返。為大家製作美味的,是一位位廚藝了得、技藝精湛的麵點師。
倪秋香,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冶春面點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倪秋香介紹,蟹黃湯包是冶春的一道特色點心,也是點單率最高的。蟹黃湯包之所以能有如此鮮美的口感,首先源於上好的食材。原料選的豬肉皮脊背上的部分,通過雞湯來熬製,湯包真正鮮美的地方是湯和蟹黃,蟹黃經過炒制後跟豬肉拌在一起,可謂鮮上加鮮。
在倪秋香的巧手中,一隻只精緻可愛的蟹黃湯包很快就成型了。倪秋香介紹,包湯包要採取往上提的手法,與包包子是有區別的:包包子要鯽魚嘴,包湯包必須要抿口,而且現在的餡裡是沒有湯的,要等經過溫度加熱後才能化成湯。
蟹黃湯包,蟹油金黃、味濃多滷,鮮美之味令人慾罷不能,是冶春面點中的明星。與之不分伯仲的,是冶春的另一道面點:冶春蒸餃。冶春蒸餃皮薄餡多、造型別致、形似月牙、鹹甜適中,又是一番別致而又迷人的好味道。
倪秋香的師傅陳恩德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州三把刀烹飪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恩德介紹,冶春面點製作技藝已經傳承了近三百年。冶春面點是淮揚細點的傑出代表,花色多樣、滿案生香,選料、食材很講究,做工非常精細。點心即一點一味,十個點心做出十種味,味不雷同。
陳恩德說,心思巧妙的麵點師,還會根據當季食材,製作時鮮面點。比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有不同的代表作:春天有薺菜包;夏天有梅乾菜包;秋天有野鴨菜包;冬天有雪筍包。
16歲時,陳恩德開始學習面點製作。他不僅研習、掌握了精湛的面點製作技藝,還學以致用、不斷創新。當時,他做了一種包子,叫「雙蟹包」,就是海參與蟹黃。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經典名著《紅樓夢》為文化背景的紅樓宴一炮打響。紅樓宴中的怡紅細點就是陳恩德一手開發研製的。大約在十年前,陳恩德又研製了紅樓早宴。
陳恩德向記者介紹紅樓宴中的兩種點心,一種叫太君酥,這是馮其庸認名的。為什麼叫太君酥呢?過去老太君都用黑色的抹額紮起來,這款點心上也有一圈黑芝麻。另一種點心叫如意鎖片,賈寶玉有個長命鎖,長命鎖有兩塊鎖片,這款點心就是按照那個造型做出來的。
面點技藝精湛絕倫,風情文化同樣令人心馳神往。2008年,冶春風情文化被列為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冶春風情文化擁有著冶春風俗、冶春詩俗、冶春茶俗等多重內涵。冶春,意為遊春,陶冶於明媚春色之中,是修禊等習俗的雅稱。冶春始於明末,歷史上由花社、詩社演變成茶社。孔尚任紅橋修禊時,為茶肆定名為冶春社。先有冶春社、後有慶生茶社、香影廊茶社,最終定名為冶春茶社。淮揚美食評論家王鎮說,冶春後社的詩人當時在全國非常有影響,這些人經常到冶春飲茶、吃點心、吟詩作賦。
冶春園曾是清代揚州八大名園之一,而現在的冶春園依舊古樸典雅、氣韻芬芳。王鎮介紹,冶春也是一個花園,它建築的特點是沿河有長廊相連,依河而建、半水半河,所以有種靈動之美,是典型的花園茶社模式。揚州人喜歡聽曲、賞花看花,是一種非常有雅意的東西,現在這個小曲也保留下來了。
如今,來吃冶春早茶的食客們依然可以觀賞到揚州清曲、揚劇、大舞船等豐富多彩的表演,可謂是風情萬種,雅趣叢生。所以說,冶春把揚州的風情文化融合在一起,美食、園林、民俗、文學……冶春,承載了多重文化的豐富內涵,是揚州風情文化的精彩縮影,確實是一個非常迷人的地方。
更多內容請收看揚州電視臺1套每周六17點30分播出的《新聞女生·玩收藏》節目。
來源:新聞女生玩收藏
新媒體責任編輯:孔秋婷
點亮下方的「」
趕緊去體驗一下揚州的美食與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