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幫扶對象日子越過越好了︱赫章縣羅州鎮松林...

2020-12-21 天眼新聞

我叫黃佑臣,是畢節市赫章縣羅州鎮松林小學的校長,2017年春,我被羅州鎮黨委政府安排到松林村營盤組幫扶貧困戶。  我幫扶的貧困戶李興才一家的故事最讓我感動。  記得2017年春,我們幫扶人員去李興才家走訪,他熱情地把剛從柴火裡燒好的土豆拿給我們吃,還用土碗倒水給我們喝,農民的淳樸讓我深受感動。

經過交談,了解到他家共有13口人,其中7個小孩,有兩個小孩即將進入幼兒園,一家人卻擠在不足80平米的土胚房裡,方塊瓦搖搖欲墜,連戶路沒通,院壩沒打,居住環境相當困難。  見此情景,我心裡非常難過,覺得幫扶責任重大。於是,我把走訪李興才家的具體困難情況向村裡作了匯報,後來李興才獲得了五千元的養牛直補,我就親自帶他買牛,還專門找車拖回家飼養。

我又幫他向政府爭取了四萬四千元的房屋面積補足及「三改」資金。在修建房屋途中,我每天下午放學後都要去看看進度情況,幫助他設計廚房、牛圈等。李興才逢人就說:「黃老師幫了我大忙!」  2018年,我動員李興才把兩個孫女送進了松林幼兒園,還幫他交了一個的保教費,他感激得眼裡閃爍著淚花。當我得知縣人社局在松林村公所組織種養殖項目技術培訓時,我連忙鼓勵李興才的兒媳去參加培訓,學到養殖技能,就踏上了致富之路。  幫扶期間,我知道李興才的兒子李斌是中專畢業,我便尋求朋友幫助陪著李斌到羅州鎮商業銀行貸款5萬元,為肉牛養殖提供了基礎資金。有一次我在走訪檢查衛生時,看到李斌牽著牛從牛棚裡出來,他一見我,就笑容滿面地說:「黃老師,感謝你,要不是你幫忙,我這牛從哪兒來啊!」我也激動地握著他的手「我只是向你宣傳了幫扶政策,你要感謝黨和政府啊,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勤勞的雙手才能致富!」  由於李興才家人口多,收入不能達標,於是2020年春,我又去找村委商量對接,把李斌納入公益專崗,做護林員。今年6月又爭取了13個人口的低保。我看著他家孩子多,經濟壓力大,我又想辦法找縣婦聯爭取了一千二百元的婦聯救助金。緊接著又推薦李興才的兒子李富文到山東濰坊市務工,家庭收入越來越多,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今年夏天,有一次連續下了一個星期的雨,我擔心李興才家的土坯房會不會漏雨。一放學,我就到他家了解情況,看到房屋存在安全隱患。於是我去找第一支書研討,爭取了2萬元民族發展資金用於擴建安全住房。   現在,李興才家連戶路早已打通,人均收入已達6800以上,他家房屋內外收拾得整齊乾淨,生活也越來越好,日子蒸蒸日上,我的心裡也是甜蜜蜜的,幸福極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將青春獻給「你」丨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
    我叫代春全,是貴州畢節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幹部。大寨社區是進入羅州鎮溪坪片區的必經之地,正好處於鎮域交通動脈之間的肌肉上,在駐村工作隊的印象中,她一直隱藏在群山的褶皺裡,神秘而安詳。大寨社區脫貧攻堅小隊的工作日常如同一本精彩的《故事會》,故事都很平凡,卻很溫暖又感動。12月的大寨,群山已蓋上了厚厚的被子,偶爾遠處的山巔會漏出一抹純白,天氣已經很冷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定能收穫喜悅丨赫章縣古基鎮青龍村幫扶...
    我叫鄧秀,是畢節市赫章縣古基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也是古基鎮青龍村的幫扶幹部。我很榮能成為脫貧攻堅隊伍中的一員,負責幫扶青龍村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王磊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剛參加工作不久,每天接觸的都是小朋友,工作性質單純。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丨赫章縣松林坡鄉...
    我叫楊昆,1999年我從湖北老河口應徵入伍,2018年轉業到畢節市商務局工作。2019年,我聽說局裡需要安排一名同志到赫章縣松林坡鄉,軍人骨子裡不怕苦、不服輸的韌勁促使我主動提出了下鄉申請。和家人說了這個事以後,家人極力反對。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  無以言表的「酸」  每月回家一次成了最大的福利,陪家人的時間太短、太少,讀小學的兒子總是生怕剛回家的媽媽又「跑」了,年邁的父母總是在電話中叮囑要照顧好自己……還記得有一次檢查孩子的作業時,要求是用「多麼」造句,孩子寫的是「我多麼希望媽媽能多點時間陪陪我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越過越幸福丨岑鞏縣水街道大榕涼塘易地扶貧...
    「現在黨和國家的扶貧惠民政策這麼好,幹部們也是用心用情服務周到,我這個家庭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受益頗多,過上了幸福的日子。」說起如今的生活,我高興不已。非常地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在我家最艱難的時候,國家的扶貧政策對我家進行了幫扶,但是,每次看到我家那半截木房上貧困戶的「藍白牌」,我想想就感覺滿臉羞愧,誠然貧困戶政策相關補助能幫助我家過得好一點,可我也清楚,這樣乾等著、靠著、要著國家政策,是不會有出頭之日的,作為一家之長,我必須勤奮努力,早日擺脫和撕掉這個「貧困戶」標籤,不讓別人笑話。
  • 「我的扶貧故事」走出大山的幸福日子丨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幫扶...
    我叫歐陽燕,是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的幫扶幹部。小夏是我扶貧的對象,他年紀不大三十出頭,一頭短髮。和大多數老鄉一樣,他不愛講話,初次見面就一個勁地笑。他人精明也很能幹,但因為一家7口人都等著他賺錢補貼家用,所以常年出工在外,極少回家。三個孩子也多是夏爺爺夏奶奶陪著長大。
  • 「我的脫貧故事」我相信在好政策的指引下 我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丨...
    我叫張孝忠,家住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戈備組,我的好日子是從2016年開始的。以前,我只知道在家務農,幹些傳統農業,日子總是過的緊巴巴的。這幾年,依託政府的資金幫扶和我自己外出打工,收入很快多了起來,日子越過越好了。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丨惠水縣明田街道新民社區...
    自從搬到了新民社區,我們的生活就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叫王明英,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明田街道新民社區的新市民,2017年,我們一家在村幹部、扶貧工作人員的動員下,從老家擺金鎮蠻河村搬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民社區。  還未搬來之前,我們住在老家多年前修建的瓦片房裡,一到下雨天,家裡就漏風漏雨,門口的路也是泥巴路。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的笑臉,是我人生最珍貴的財富︱黔西縣紅林鄉...
    我是黔西縣紅林鄉扶貧工作站站長潘興梅,2017年2月20日,領導突然通知我到鄉扶貧工作站任站長。在此之前,我對脫貧攻堅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幫扶責任人的層面上,而鄉鎮扶貧工作站承擔著指導鄉村兩級和結對幫扶單位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當時的扶貧工作又那麼重要,我能行嗎?我應該怎麼去做?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五年,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丨赫章縣興發鄉...
    我叫劉廷會,赫章縣興發鄉丫都村駐村幹部。2015年2月,由於工作需要,鄉黨委政府安排我進駐丫都村,開啟了我的扶貧幫扶工作之旅。丫都村 129戶 638人,屬於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寨,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經過一個月,我走訪了全部村民群眾家庭,聽取他們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訴求,好的意見建議以及家庭發展意願等等。同時了解到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小農經濟觀念很重,主要經濟收入就是外出務工和種養殖業,創收門路少而單一,經濟收入少,脫貧任務艱巨。   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我召開村民群眾會議,宣講黨的政策,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就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丨赫章縣德卓鎮德卓...
    我叫張開琴,是赫章縣第一小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的7月16日,我來到了赫章縣最邊遠的德卓鎮德卓社區駐村。  來到德卓鎮後,這裡的情況讓我震驚,狹窄的老街凌亂不堪,這種感覺,就像穿越了時空隧道,倒回了10年前,甚至是20年前……我和一起下沉的李瑜老師分在德卓社區。開過誓師大會,我便迫不及待地和我的貧困戶見了面。
  • 「我的扶貧故事」為貧困戶「私人定製」幫扶措施丨正安縣瑞溪鎮...
    扶貧初始,我一片茫然,貧困戶、精準扶貧、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幫扶成效、扶貧手冊、明白卡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跟我所熟悉的土木工程工作相去甚遠。為了儘快的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掌握木盆寺村扶貧工作現狀,我向村支兩委諮詢自己對扶貧工作的疑難問題,用腳步丈量著木盆寺村的每一寸土地,在所幫扶對象的家中田頭,度過多少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深深眷戀一個叫「家竹」的村莊|赫章縣六曲河鎮家...
    我叫劉沈韜,原來是臺盟中央社會服務部四級主任科員,現在是赫章縣六曲河鎮家竹村駐村幹部。  2018年11月,我主動申請遠赴貴州參加脫貧攻堅一線工作。家竹村的櫻桃產業在2019年7月,我協調中央統戰部河仁慈善基金捐贈的90萬元幫扶資金籌建家竹村農家樂飯店。資金到位後,我無比高興。農家樂建好後,歸村集體所有,對外承包以後,將所賺得的租金和利潤每年向50戶貧困戶每戶分紅720元。
  • 「我的扶貧故事」感受樸實善良,收穫無數感動|赫章縣可樂鄉長坪村...
    我是赫章縣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張榮升,2020年4月11日到赫章縣可樂鄉參加駐村工作,任長坪村駐村幹部。「吳大伯,我因為工作調整,現在由我同事小張接替我的幫扶工作,小張就是你新的幫扶人。」同事向他介紹我。我微笑著站在旁邊,心裡忐忑,一邊伸出手和他握手,一邊說道,「吳大伯,您以後就叫我小張就可以了,以後我會經常來看望你們夫婦的。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對象的轉變讓我欣慰丨貞豐縣挽瀾鎮納坎村...
    交談後,我得知他果然是一位讀過書、現在也還喜歡看書的70多歲的大爺。聽黃永祥抱怨各種大事小情,成了我們第一次見面的主題。第一次走訪,黃永祥給我的印象便是「難纏」。小坐了大約二十分鐘,我們留下彼此的聯繫方式後,我與村幹部都想快速地離開。黃永祥對鎮、村幹部的牴觸情緒一直貫穿始終。對鎮政府、村委幹部的不滿一直是黃永祥談話的主題。
  • 蔡甸華林村:幫扶不斷線 脫貧戶日子越過越好
    貧困戶實現脫貧,但幫扶工作未結束。蔡甸區蔡甸街華林村和駐村幫扶工作隊保持思想不散、勁頭不松、力度不減,幫扶不斷線,完善脫貧後的幫扶機制,鞏固已有成果,讓脫貧戶的日子越過越好。「我現在年紀大了,80歲了,因為我腿殘疾動不了,生活都是共產黨和政府扶持我在過日子。房子漏雨,村裡跟我修了兩次。駐隊的同志過年過節,平常每個月都來慰問幾次,有什麼情況一反應都跟我們解決了。」李遠炎說,現在燈也安了,路也修到家門口來了,「我很滿足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的的服務員丨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
    我叫蔡明臣,今年36歲,2004年參加工作,現任貴州畢節市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我是主動請纓到安樂溪的,2015年,當時正在畢節市委辦公室工作的我向組織申請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役中去。蔡明臣查看天麻產業發展情況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易地扶貧搬遷。但很多農戶世代居住在山梁子上,故土情節深厚,給搬遷工作帶來較大難度。
  • 「我的扶貧故事」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省委統戰部幹部...
    無論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還是聯合定點督戰隊隊長,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2016年4月,我作為省委統戰部黨建扶貧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進駐赫章縣鐵匠鄉開展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直把他鄉當故鄉|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吳長茜
    我叫吳長茜,是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只要工作有需要,我和同事就全力去做,除了平時的聯絡指導等工作外,我還專門負責扶貧系統數據維護工作,由於工作的專業性強、時效性高、精準度嚴,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長茜對工作極其負責。在扶貧工作最吃勁的時候,她獨自承擔了全鄉1000多戶貧困戶的信息數據維護工作,熬更守夜不喊累,加班加點不叫苦,彰顯了年輕幹部的情懷和擔當。」身邊同事如是說。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故事丨畢節市金沙縣後山鎮教管中心駱...
    看到「扶貧」這個字眼,許多往事都歷歷在目,我作為幫扶責任人,也親身經歷了許多的幫扶經過。  根據金沙縣後山鎮政府安排,我們教管中心全體同志的幫扶對象都在坎壩村。由於坎壩村地處偏僻的大山深處,我們經常都是分組徒步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