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對象的轉變讓我欣慰丨貞豐縣挽瀾鎮納坎村...

2021-01-10 天眼新聞

2018年7月的一天,納坎村幹部帶著我第一次來到黃永祥的家。只見,從田埂上走來一個矮小的老年男人,皺紋裡刻畫著一條一條的憂愁,一看就是飽經滄桑。一副大黑框眼鏡把又瘦又黑的臉擋住了近一半,在農村長期戴著眼鏡的村民是不多見的。

交談後,我得知他果然是一位讀過書、現在也還喜歡看書的70多歲的大爺。

聽黃永祥抱怨各種大事小情,成了我們第一次見面的主題。第一次走訪,黃永祥給我的印象便是「難纏」。小坐了大約二十分鐘,我們留下彼此的聯繫方式後,我與村幹部都想快速地離開。

黃永祥對鎮、村幹部的牴觸情緒一直貫穿始終。對鎮政府、村委幹部的不滿一直是黃永祥談話的主題。在回村委的路上,我聽卜志榮主任介紹,這是一戶老上訪戶,能說會道。我心想遭了,分得這麼一戶貧困戶怎麼才能完成幫扶任務?

回到單位後,我仔細分析了他家的收入構成,主要是三兒子黃朝海一人的務工收入,一年大約兩萬多元。2017年,二兒子黃朝友因在廣東務工期間受傷造成股骨頭壞死,一直輾轉於廣東中山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黔西南州人民醫院等醫院醫治,但一直未有明顯效果,現在行走都要藉助拐杖。

雖然「一人務工五人脫貧」,年人均收入已經高於當年的脫貧線,但較大的開支仍然拖累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從人口信息上分析,除了老兩口外,戶口冊上共有五人,由於各種原因,三個兒子已經四十歲上下還均未結婚。其長子黃朝啟在2003年左右外出務工後,就未與家人聯繫過,處於失蹤狀態。

在第二次走訪時,我敞開心扉向黃永祥老人宣傳和講解脫貧攻堅政策,詳細了解了黃朝啟失蹤前後的情況,徵求黃永祥老人意見後向村鎮兩級指揮所報了「人口減少」信息,他家的人口信息,從以前的五人調整為共同生活人口四人。

根據黃永祥老人家的實際情況,我又為他二兒子黃朝友申請了農村低保、退耕還林、耕地地力補貼、低保、養老保險等轉移性收入,一年總計達到了1萬元以上,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因為沒有主要勞動力在家從事生產勞動,我建議黃永祥老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養兩頭豬、一頭牛,並幫助他申請到扶貧幫扶資金4500元,讓其增加生產性收入的同時解決「吃肉」的問題。

經過多次的走訪談心、政策宣講,黃永祥老人已經不再是村裡的「上訪戶」,並且已經告別了貧困。

「現在吃飯不愁、用錢不愁,生活好了。」現在再到他家,他已經沒有那麼多的不滿情緒了。

2019年12月27日,納坎村龍裡組召開村民大會,談到幫扶人好不好的問題時,黃永祥老人發言道:「張克到我家看我的次數,比去看他親爹親媽的時間還多。」

作為一個基層的幫扶幹部,看到我的幫扶對象發生這樣的改變我覺得很欣慰。

【人物小傳】                

張克,貞豐縣財政局挽瀾分局工作人員,現幫扶貞豐縣挽瀾鎮納坎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飛鴻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故事」我的幫扶對象不光要脫貧還要脫單|貞豐縣挽瀾鎮納坎村...
    我叫王堯,2017年9月18日考到貞豐縣挽瀾鎮政府工作,工作的第一天便接到鎮政府扶貧幫扶任務,共包保貧困戶6戶,最困難的一戶就是朱書貴了,我與他的扶貧經歷就從2017年的9月開始。朱書貴家住挽瀾鎮納坎村田壩組,常年住在救災帳篷,住了30多年。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系群眾 多措並舉助脫貧丨貞豐縣珉谷街道...
    2017年,24歲的我,剛畢業考入貞豐縣珉谷街道辦事處,根據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安排,來到大碑社區駐村開展扶貧工作,身份也從一名駐村幹部到網格長再到前沿指揮長轉變。3年多的脫貧攻堅工作,對於人的一生來說,也許不太長,但在這3年裡,我難忘更感到自豪!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幫扶對象戒酒了、變勤快了丨黔西縣中建鄉...
    我叫何克勝,地道的畢節市黔西縣中建鄉人,2018年從貴州大學畢業後,我報考了家鄉的公務員。 2019年,我結對幫扶了6戶貧困戶。第一次走訪王成科戶時,印象極為深刻,他是我幫扶的唯一80後戶主。王成科在打掃房前屋後的衛生情況是熟悉了,但我有些手足無措。因為缺乏工作經驗,不知道如何去開展幫扶工作,只能用笨辦法,嘗試用行動來引導他。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他的生計,通過協調,我幫助他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如何讓他改掉不愛乾淨的習慣,是我面臨的第二個棘手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幸得家人同行丨鎮遠縣青溪鎮雞鳴村幫扶...
    我是鎮遠縣青溪鎮雞鳴村幫扶幹部吳再順,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基層,有25年工作經歷。一家三口,除愛人徐承蓮外,我們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  在扶貧的道路上,她們一直陪伴著我,一路與我同行,留下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回首過去,我無怨無悔丨貞豐縣魯容鄉板繞村原第一...
    我叫藍治清,2016年4月13日被單位(貞豐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選派到貞豐縣魯容鄉板繞村擔任第一書記。現如今,我還清晰地記得報到當天的場景,盤山公路、沙石通村路、叢山峻岭、大峽谷……路上我一直安慰自己:「應該快到了吧。」到村後,從未坐過盤山、臨江公路的我,腿仍有些發抖,語速也不受控制。這是我對魯容鄉的第一印象。
  • 降雨至貴州省貞豐縣挽瀾鎮一山體垮塌 幸無人傷亡
    由於連日的持續降雨,近日,黔西南州貞豐縣挽瀾鎮窯上村高家巖路口處引發山體崩塌,崩塌山石土方約2萬立方。由於監測到位、預警及時、避讓措施得力,未出現人員傷亡。  當天中午12點左右,挽瀾鎮國土所、安監站監測人員在巡查中發現,窯上村高家巖路口上方約50米處,有一處寬約5米、深約20米的山體裂痕。  當地交警、黨政、縣國土部門馬上趕到現場密切監控,並設立警示牌、拉警戒線、劃定危險區域,禁止車輛和行人通過。  據貞豐縣挽瀾鎮國土所所長劉永說:「當時情況緊急,攔下來大約有二十輛車、過往的人員有二三十個。
  • 貞豐縣挽瀾鎮:利用閒置農田發展高效蠶豆產業
    時下,正值蠶豆採摘季節,在貞豐縣挽瀾鎮興隆村壩區裡,農戶正忙著採摘蠶豆,現場一片繁忙景象。「今年老闆來種這個蠶豆,產量又高,我們今天來採摘蠶豆,邊採邊賣給老闆,我們一天要摘3、4百斤,一天要得140-150元,現採現賣。」
  • 「我的扶貧故事」為貧困戶「私人定製」幫扶措施丨正安縣瑞溪鎮...
    扶貧初始,我一片茫然,貧困戶、精準扶貧、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幫扶成效、扶貧手冊、明白卡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跟我所熟悉的土木工程工作相去甚遠。為了儘快的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掌握木盆寺村扶貧工作現狀,我向村支兩委諮詢自己對扶貧工作的疑難問題,用腳步丈量著木盆寺村的每一寸土地,在所幫扶對象的家中田頭,度過多少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丨黔西南貞豐縣魯貢鎮坡艾村駐...
    我是施鵬,在2017年有幸加入基層服務單位,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也是這一天正式接觸了扶貧工作,接下駐村這根接力棒,與全國上下一起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到今天,我可以很肯定、驕傲的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很有意義的實事,有些人一輩子都趕不上的事被我們幾年就做了,成效顯著!」走在扶貧路上,回顧駐村參與扶貧工作的這幾年,是我感觸很深、感悟很多,也是自身進步和提升最為明顯的時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故事丨畢節市金沙縣後山鎮教管中心駱...
    看到「扶貧」這個字眼,許多往事都歷歷在目,我作為幫扶責任人,也親身經歷了許多的幫扶經過。  根據金沙縣後山鎮政府安排,我們教管中心全體同志的幫扶對象都在坎壩村。由於坎壩村地處偏僻的大山深處,我們經常都是分組徒步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不過現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扶貧工作,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我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迎接改變丨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幫扶幹部...
    我叫彭景剛,是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幫扶幹部。楊光林是我的幫扶戶之一,2018年楊光林一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初識楊光林時,他們夫婦正在門口乘涼,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對憨實的農民。入村開展幫工作後,我對每個幫扶戶都擬定了幫扶思路。針對楊光林戶,我想應該首先從改變家庭衛生入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只要在我到村裡,都會抽時間到楊光林家和他拉家常、吃飯、聊天,幫他打掃衛生,沒多久我們便成了朋友,我們的距離拉近了,他也信任了我。慢慢的,他接受了我對他提出的脫貧方案。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幫扶幹部丨冊亨縣雙江鎮央繞村幫扶...
    我叫梁忠勝,是冊亨縣雙江鎮民族中心學校的一名教師。根據安排,我從2018年6月開始成為央繞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我被安排到央繞村央結二組,包保三戶貧困戶。動員農戶搭建養鴨棚發展養殖產業我深知包保幹部責任重大,怎樣才能做到精準扶貧?我首先從群眾的真正致貧原因找起。通過入戶走訪,我了解到羅福軍的家庭情況,他家是因學致貧。羅福軍家有兩個孩子都在上學,一個上高中,另一個就讀東北大學,羅福軍難以支付兩個孩子的學費。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貧困戶脫貧了丨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幫扶...
    2016年,根據上級組織的安排,我到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一對一」的幫扶貧困戶羅興陸家。通過四年多的時間幫扶,他家脫貧了。羅興陸逢人便講:「我家脫貧了,我家脫貧了,我家再也不是貧困戶了!」  自從我和羅興陸家結對幫扶後,他家一家就和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這四年來,從興義市到捧乍鎮垛坎村黑髮菁組的鄉村公路上,印刻著我走村串戶的足跡,從早到晚、從春到冬。我的幫扶走訪記錄上寫著第一次走訪羅興陸戶是2016年9月14日。
  • 「我的扶貧故事」從老師到幫扶幹部,從育人到扶困|黔西縣甘棠鎮駐...
    我叫彭小雨,今年33歲,遵義市播州區尚嵇鎮人,2017年10月,通過公務員考招來到甘棠鎮人民政府,由教師行業轉變到行政行業的我來到甘棠鎮以後,被派到三馬村任駐村幹部。從老師到幫扶幹部的轉變,讓我有些不適,第一次如此接近基層的工作,我恐懼,怕自己做不好。為了儘快適應工作崗位,進入角色,我加班加點地把村裡所有關於扶貧政策方面的資料學習完,並通過和村裡幹部的交流,了解本村的基本情況和貧困戶的情況。共同商議扶貧幫扶方案、方法,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堅決在脫貧路上不掉一戶,不落一人。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的夢想變為現實丨安龍縣五福街道黨政辦...
    我叫李晶,是安龍縣五福街道黨政辦負責人。2017年6月,休完產假的我,到納汪村四組幫扶,開始了我的扶貧故事。 作為納汪村四組前沿工作組組長,一個月時間,四組39戶164人,每家每戶都走了個遍,摸清底數掌握情況才好結對幫扶。
  • 「我的扶貧故事」「趙叔叔,我希望你一直在這裡工作」丨大方縣長石...
    在基層工作,「5+2」、「白+黑」工作是常有的事,雖然工作辛苦,但獲得了群眾認可是我最欣慰的事情。「趙叔叔,我希望你一直在這裡工作,沒有你的幫助,日子真的無法想像。」這是我結對幫扶的一戶貧困戶,那是2018年的秋天,天氣很晴朗,在全排全查遍訪到貧困群眾街群八組陳作文的時候,她的女兒對我說了這樣的話。
  • 「我的扶貧故事」從老師到幫扶幹部,從育人到扶困|黔西縣甘棠鎮三...
    從老師到幫扶幹部的轉變,讓我有些不適,第一次如此接近基層的工作,我恐懼,怕自己做不好。為了儘快適應工作崗位、進入角色,我加班加點的把村裡所有關於扶貧政策方面的資料學習完,並通過和村裡幹部的交流,了解本村的基本情況和貧困戶的情況。共同商議扶貧幫扶方案,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堅決在脫貧路上不掉一戶,不落一人。
  • 「我的扶貧故事」「小芳」當上了主廚丨麻江縣紀委監委扶貧幹部龍...
    電話與小芳交流最近小芳發過來的工作視頻,讓我倍感欣慰,我的幫扶有了用。  我叫龍國林,是黔東南州麻江縣紀委監委扶貧幹部。「小芳」是我對幫扶戶王玉芳的稱呼,他現在是福泉溫氏集團龍昌豬廠的一名主廚。2016年,根據組織安排,我與谷硐鎮谷硐村的王玉芳結成幫扶對子。一看性別年齡,竟然是個「精神小夥」,這讓我心裡直犯嘀咕,王玉芳到底是何方神聖,一定要好好瞧瞧。  認這門親戚,路上也充滿了坎坷,頗有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味道。
  • 「我的脫貧故事」一套連心沙發讓我滿懷感恩丨貞豐縣龍場鎮上水橋...
    我叫餘啟武,現年38歲。家住貞豐縣龍場鎮上水橋村一組。我的妻子叫姚榮芹,比我小七歲。婚後,我們育有三女一子。我和我的哥哥還分別贍養七十多歲的父親和母親。由於一直在家務農,總是入不敷出,一直生活在貧困之中。2014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