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的一天,納坎村幹部帶著我第一次來到黃永祥的家。只見,從田埂上走來一個矮小的老年男人,皺紋裡刻畫著一條一條的憂愁,一看就是飽經滄桑。一副大黑框眼鏡把又瘦又黑的臉擋住了近一半,在農村長期戴著眼鏡的村民是不多見的。
交談後,我得知他果然是一位讀過書、現在也還喜歡看書的70多歲的大爺。
聽黃永祥抱怨各種大事小情,成了我們第一次見面的主題。第一次走訪,黃永祥給我的印象便是「難纏」。小坐了大約二十分鐘,我們留下彼此的聯繫方式後,我與村幹部都想快速地離開。
黃永祥對鎮、村幹部的牴觸情緒一直貫穿始終。對鎮政府、村委幹部的不滿一直是黃永祥談話的主題。在回村委的路上,我聽卜志榮主任介紹,這是一戶老上訪戶,能說會道。我心想遭了,分得這麼一戶貧困戶怎麼才能完成幫扶任務?
回到單位後,我仔細分析了他家的收入構成,主要是三兒子黃朝海一人的務工收入,一年大約兩萬多元。2017年,二兒子黃朝友因在廣東務工期間受傷造成股骨頭壞死,一直輾轉於廣東中山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黔西南州人民醫院等醫院醫治,但一直未有明顯效果,現在行走都要藉助拐杖。
雖然「一人務工五人脫貧」,年人均收入已經高於當年的脫貧線,但較大的開支仍然拖累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從人口信息上分析,除了老兩口外,戶口冊上共有五人,由於各種原因,三個兒子已經四十歲上下還均未結婚。其長子黃朝啟在2003年左右外出務工後,就未與家人聯繫過,處於失蹤狀態。
在第二次走訪時,我敞開心扉向黃永祥老人宣傳和講解脫貧攻堅政策,詳細了解了黃朝啟失蹤前後的情況,徵求黃永祥老人意見後向村鎮兩級指揮所報了「人口減少」信息,他家的人口信息,從以前的五人調整為共同生活人口四人。
根據黃永祥老人家的實際情況,我又為他二兒子黃朝友申請了農村低保、退耕還林、耕地地力補貼、低保、養老保險等轉移性收入,一年總計達到了1萬元以上,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因為沒有主要勞動力在家從事生產勞動,我建議黃永祥老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養兩頭豬、一頭牛,並幫助他申請到扶貧幫扶資金4500元,讓其增加生產性收入的同時解決「吃肉」的問題。
經過多次的走訪談心、政策宣講,黃永祥老人已經不再是村裡的「上訪戶」,並且已經告別了貧困。
「現在吃飯不愁、用錢不愁,生活好了。」現在再到他家,他已經沒有那麼多的不滿情緒了。
2019年12月27日,納坎村龍裡組召開村民大會,談到幫扶人好不好的問題時,黃永祥老人發言道:「張克到我家看我的次數,比去看他親爹親媽的時間還多。」
作為一個基層的幫扶幹部,看到我的幫扶對象發生這樣的改變我覺得很欣慰。
【人物小傳】
張克,貞豐縣財政局挽瀾分局工作人員,現幫扶貞豐縣挽瀾鎮納坎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飛鴻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