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堯,2017年9月18日考到貞豐縣挽瀾鎮政府工作,工作的第一天便接到鎮政府扶貧幫扶任務,共包保貧困戶6戶,最困難的一戶就是朱書貴了,我與他的扶貧經歷就從2017年的9月開始。
朱書貴家住挽瀾鎮納坎村田壩組,常年住在救災帳篷,住了30多年。
接到扶貧任務,首先得了解貧困戶家底,分析貧困現狀,才能找準致貧原因,便於以後制訂脫貧措施,於是我就馬不停蹄,騎上摩託車就趕往朱書貴家。
進入田壩寨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問了兩三戶村民,才找到朱書貴家,走到朱書貴門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救災帳篷,此時心想不會是我幫扶的朱書貴吧,現在還有人住帳篷,一定不是,現在社會好,不會有帳篷!我走進一看裡面還真有一個人。
「你是朱書貴嗎?」
「是的,我就是。」
「我是新來挽瀾工作的,以後你就由我來幫扶。」
聽我這樣說,他連說「好!好!」
貞豐縣挽瀾鎮航拍圖
我細細的打量一番,他身上穿的上衣,頭幾顆扣子也不扣,半邊胸部還露在外面,用的手機也是老人機,說話帶急,因外面下著細雨,不時雨還從篷頂滴答,落在他的床篷上。
通過和他交流得知,朱書貴一個人生活,51歲,2014年度被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耕地面積3畝,林地面積1畝。能正常勞動,在家主要種田,平時在附近做臨工。一直沒有老婆,光棍多年。
通過分析貧困現狀,找準致貧原因後,針對他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情況,每隔兩三天我就去他家走訪交流。
通過長時間的走訪發現他還有個毛病,由於單身多年,身邊無依無靠,經常幫助別人家幹活,自己的事情放在一邊。所以每次到他家我都說他:「你也要忙自己的事!不能荒了自己的田,(幫忙)種別人的地,可以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再去幫助別人。你雖然沒有老婆,但是只要把自己事情做好了,老婆也會有的。」
每次走訪回鎮以後,我都在諮詢朱書貴住房政策的事,只為求點惠民政策,幫助他順利脫貧。
經過多輪的走訪交流,讓朱書貴堅定了脫貧信心決心,每天一大早就在田裡除雜草、打農藥,精耕細作他二畝半分田,同時現在還積極發展了新產業黃白皮0.8畝,再加上平時附近打的臨時工,經濟收入越來越可觀,日子入越來越滋潤。
於是我開始和他算收入細帳,每次算帳我都教他要精打細算,經過細算2019年總收入7169元,生產經營性收入2200元,支出1400元,生態補償金元322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169元,「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全部達標,2019年順利脫貧。
經過多方協商,積極為他爭取了2019年一人戶保障房,面積18㎡,2019年3月也搬進了乾淨、舒適安全住房。也用上了智慧型手機,每次我到他家,他還用手機玩些新東西給我看。
脫貧後的朱書貴,現在一身筆挺西裝,頭髮也打理得乾乾靜靜的。每次到他家,看他精神煥發的樣了,我都會調侃的說:「兄弟!不錯!加油!來年不光脫貧還要脫單。」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黃飛鴻整理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