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我的幫扶對象不光要脫貧還要脫單|貞豐縣挽瀾鎮納坎村...

2021-01-10 天眼新聞

我叫王堯,2017年9月18日考到貞豐縣挽瀾鎮政府工作,工作的第一天便接到鎮政府扶貧幫扶任務,共包保貧困戶6戶,最困難的一戶就是朱書貴了,我與他的扶貧經歷就從2017年的9月開始。

朱書貴家住挽瀾鎮納坎村田壩組,常年住在救災帳篷,住了30多年。

接到扶貧任務,首先得了解貧困戶家底,分析貧困現狀,才能找準致貧原因,便於以後制訂脫貧措施,於是我就馬不停蹄,騎上摩託車就趕往朱書貴家。

進入田壩寨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問了兩三戶村民,才找到朱書貴家,走到朱書貴門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救災帳篷,此時心想不會是我幫扶的朱書貴吧,現在還有人住帳篷,一定不是,現在社會好,不會有帳篷!我走進一看裡面還真有一個人。

「你是朱書貴嗎?」

「是的,我就是。」

「我是新來挽瀾工作的,以後你就由我來幫扶。」

聽我這樣說,他連說「好!好!」

貞豐縣挽瀾鎮航拍圖

我細細的打量一番,他身上穿的上衣,頭幾顆扣子也不扣,半邊胸部還露在外面,用的手機也是老人機,說話帶急,因外面下著細雨,不時雨還從篷頂滴答,落在他的床篷上。

通過和他交流得知,朱書貴一個人生活,51歲,2014年度被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耕地面積3畝,林地面積1畝。能正常勞動,在家主要種田,平時在附近做臨工。一直沒有老婆,光棍多年。

通過分析貧困現狀,找準致貧原因後,針對他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情況,每隔兩三天我就去他家走訪交流。

通過長時間的走訪發現他還有個毛病,由於單身多年,身邊無依無靠,經常幫助別人家幹活,自己的事情放在一邊。所以每次到他家我都說他:「你也要忙自己的事!不能荒了自己的田,(幫忙)種別人的地,可以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再去幫助別人。你雖然沒有老婆,但是只要把自己事情做好了,老婆也會有的。」

每次走訪回鎮以後,我都在諮詢朱書貴住房政策的事,只為求點惠民政策,幫助他順利脫貧。

經過多輪的走訪交流,讓朱書貴堅定了脫貧信心決心,每天一大早就在田裡除雜草、打農藥,精耕細作他二畝半分田,同時現在還積極發展了新產業黃白皮0.8畝,再加上平時附近打的臨時工,經濟收入越來越可觀,日子入越來越滋潤。

於是我開始和他算收入細帳,每次算帳我都教他要精打細算,經過細算2019年總收入7169元,生產經營性收入2200元,支出1400元,生態補償金元322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169元,「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全部達標,2019年順利脫貧。

經過多方協商,積極為他爭取了2019年一人戶保障房,面積18㎡,2019年3月也搬進了乾淨、舒適安全住房。也用上了智慧型手機,每次我到他家,他還用手機玩些新東西給我看。

脫貧後的朱書貴,現在一身筆挺西裝,頭髮也打理得乾乾靜靜的。每次到他家,看他精神煥發的樣了,我都會調侃的說:「兄弟!不錯!加油!來年不光脫貧還要脫單。」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黃飛鴻整理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對象的轉變讓我欣慰丨貞豐縣挽瀾鎮納坎村...
    在回村委的路上,我聽卜志榮主任介紹,這是一戶老上訪戶,能說會道。我心想遭了,分得這麼一戶貧困戶怎麼才能完成幫扶任務?回到單位後,我仔細分析了他家的收入構成,主要是三兒子黃朝海一人的務工收入,一年大約兩萬多元。2017年,二兒子黃朝友因在廣東務工期間受傷造成股骨頭壞死,一直輾轉於廣東中山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黔西南州人民醫院等醫院醫治,但一直未有明顯效果,現在行走都要藉助拐杖。
  • 貞豐縣挽瀾鎮:利用閒置農田發展高效蠶豆產業
    時下,正值蠶豆採摘季節,在貞豐縣挽瀾鎮興隆村壩區裡,農戶正忙著採摘蠶豆,現場一片繁忙景象。「今年老闆來種這個蠶豆,產量又高,我們今天來採摘蠶豆,邊採邊賣給老闆,我們一天要摘3、4百斤,一天要得140-150元,現採現賣。」
  • 降雨至貴州省貞豐縣挽瀾鎮一山體垮塌 幸無人傷亡
    由於連日的持續降雨,近日,黔西南州貞豐縣挽瀾鎮窯上村高家巖路口處引發山體崩塌,崩塌山石土方約2萬立方。由於監測到位、預警及時、避讓措施得力,未出現人員傷亡。  當天中午12點左右,挽瀾鎮國土所、安監站監測人員在巡查中發現,窯上村高家巖路口上方約50米處,有一處寬約5米、深約20米的山體裂痕。  當地交警、黨政、縣國土部門馬上趕到現場密切監控,並設立警示牌、拉警戒線、劃定危險區域,禁止車輛和行人通過。  據貞豐縣挽瀾鎮國土所所長劉永說:「當時情況緊急,攔下來大約有二十輛車、過往的人員有二三十個。
  • ...脫貧致富「領路人」——記興義公路管理局派駐貞豐縣挽瀾鎮擁躍...
    八月的貞豐縣挽瀾鎮擁躍村,千畝稻田美如畫卷,道路縱橫交錯,村民們或忙於農事,或張羅生意,小汽車、貨車來回穿梭……回首以前,該村距離貞豐縣二十多公裡遠,地處大山深處,地勢低,交通閉塞,雖然有平整連片的良田和豐富的水資源稟賦,但苦於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殼,長期處在貧窮困苦當中。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系群眾 多措並舉助脫貧丨貞豐縣珉谷街道...
    2017年,24歲的我,剛畢業考入貞豐縣珉谷街道辦事處,根據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安排,來到大碑社區駐村開展扶貧工作,身份也從一名駐村幹部到網格長再到前沿指揮長轉變。3年多的脫貧攻堅工作,對於人的一生來說,也許不太長,但在這3年裡,我難忘更感到自豪!
  • 「我的脫貧故事」一套連心沙發讓我滿懷感恩丨貞豐縣龍場鎮上水橋...
    我叫餘啟武,現年38歲。家住貞豐縣龍場鎮上水橋村一組。我的妻子叫姚榮芹,比我小七歲。婚後,我們育有三女一子。我和我的哥哥還分別贍養七十多歲的父親和母親。由於一直在家務農,總是入不敷出,一直生活在貧困之中。2014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臺灣南投溫泉界企業家赴貞豐縣考察山地溫泉
    11月15日,臺灣民宿協會理事長、南投縣民宿觀光協會榮譽理事長彭成裕帶領南投縣溫泉界企業家赴貞豐縣考察山地溫泉。中共黔西南州委統戰部副部長楊麗敏,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黃列陪同。考察團一行到者相鎮納坎村三岔河山地溫泉進行實地考察,縣旅投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溫泉項目的情況。實地考察後,考察團成員紛紛表示,三岔河山地溫泉旅遊休閒度假區項目區位優勢很好,交通便利,周邊環境優美,適合打造高端路線的溫泉旅遊項目,形成與露營基地、民宿等聯動配套,具有很大的市場發展前景。
  • 「我的扶貧故事」回首過去,我無怨無悔丨貞豐縣魯容鄉板繞村原第一...
    我叫藍治清,2016年4月13日被單位(貞豐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選派到貞豐縣魯容鄉板繞村擔任第一書記。現如今,我還清晰地記得報到當天的場景,盤山公路、沙石通村路、叢山峻岭、大峽谷……路上我一直安慰自己:「應該快到了吧。」到村後,從未坐過盤山、臨江公路的我,腿仍有些發抖,語速也不受控制。這是我對魯容鄉的第一印象。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幫扶對象戒酒了、變勤快了丨黔西縣中建鄉...
    我叫何克勝,地道的畢節市黔西縣中建鄉人,2018年從貴州大學畢業後,我報考了家鄉的公務員。 2019年,我結對幫扶了6戶貧困戶。第一次走訪王成科戶時,印象極為深刻,他是我幫扶的唯一80後戶主。王成科在打掃房前屋後的衛生情況是熟悉了,但我有些手足無措。因為缺乏工作經驗,不知道如何去開展幫扶工作,只能用笨辦法,嘗試用行動來引導他。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他的生計,通過協調,我幫助他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如何讓他改掉不愛乾淨的習慣,是我面臨的第二個棘手問題。
  • ...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
    2019年把我戶列入擬脫貧對象,當時我不肯脫貧。幫扶幹部龍顧文入我龍家良戶核實脫貧標準「不是我把你家搞成脫貧的,是你家確實達到脫貧條件了,通過小組提名評議你家符合2019年脫貧條件,才把你家列入擬脫貧戶的」當時龍隊長給我解釋道。
  • 拜月老求姻緣 曖昧對象一周就脫單 但對象不是她 傻眼!
    單身者盼求好姻緣,多數都會拜月老,一名女網友在拜過月老後,自己曖昧的對象就奇蹟似的「脫單」,但對象卻不是自己,讓她傻眼又難過。網友紛安慰其實「曖昧對象是爛桃花」、「月老果然慈悲知此段非良緣」。一名年約19歲的女網友在「Dcard討論版」,分享去年底自己跟著閨密去拜月老的經驗。女網友表示在自我介紹完了,問了一些問題,分別是「三個月內能否有結果」、「二月生日前能否有結果」、「跟目前曖昧對象是否有機會」,三個問題都獲賜「聖筊」。
  • 「我的脫貧故事」我要把「困難戶」名額讓給需要幫扶的人丨開陽縣...
    村幹部在了解我家情況後,特意召開村民小組會,經過討論和鄉村兩級評議,我家成為了第一批享受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對象。  貧困加上殘疾迫使我家庭破裂,我只能依靠簡單勞動和低保金維持家裡的生活。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生活的重擔已經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了。
  • 「講脫貧故事 曬幸福帳單」陳三寶:養牛讓我脫貧又脫單
    陳三寶:養牛讓我脫貧又脫單講述人:陳三寶(離石區吳城鎮下三交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記錄人:本報記者馮海硯年齡大了,鄰裡鄰家沒人相信我這輩子還能討到媳婦成個家。就連我自己心裡也不想了:「這輩子就這樣了,一個人過成啥算啥吧!」2013年,黨和國家出臺好政策,要讓貧困戶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好多城裡來的扶貧幹部下鄉進村,把黨的扶貧政策送到山莊窩鋪、田間地頭。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幫扶讓我甩掉貧困帽丨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
    「國家政策太好了,通過教育幫扶,我家脫貧了,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你們攻堅隊……」在今年脫貧普查時,我情不自禁拉住辣子村八組網格員王運宇的手,說出了最想說的話。有時在工地寫個收據,都覺得比扛一百斤的水泥還要費勁。  從那時起,我夫妻二人下決心,無論如何辛苦都要把他們幾姊妹培養出來。因為我們深信孩子們一定是「筍子高過竹」,比我們這一代強。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攻堅,用情幫扶丨大方縣綠塘鄉五星村幫扶幹部...
    我叫宋懿恆,自2017年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綠塘鄉人民政府工作後,開始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幫扶6戶貧困群眾,在綠塘鄉五星村餵鵝組,屬於五星村最偏遠的兩個組中的一個,所幫扶的對象於2019年全部達到脫貧標準,現在穩定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崔斌:一家四口同扶貧||王豐傑...
    2012年,我到公安工作,始終把扶貧工作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抓,幫助貧困戶挽回各種損失30多萬元,為20多戶貧困戶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鼓勁助力。在這當中,姐姐、姐夫和妻子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扶貧,參與脫貧攻堅。 近年來,經過我偵辦的偷牛盜馬案件20多起,為普通群眾和貧困戶挽回經濟損失30多萬元。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貧困戶脫貧了丨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幫扶...
    2016年,根據上級組織的安排,我到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一對一」的幫扶貧困戶羅興陸家。通過四年多的時間幫扶,他家脫貧了。羅興陸逢人便講:「我家脫貧了,我家脫貧了,我家再也不是貧困戶了!」  自從我和羅興陸家結對幫扶後,他家一家就和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這四年來,從興義市到捧乍鎮垛坎村黑髮菁組的鄉村公路上,印刻著我走村串戶的足跡,從早到晚、從春到冬。我的幫扶走訪記錄上寫著第一次走訪羅興陸戶是2016年9月14日。
  • 「我的脫貧故事」幫扶給了我生活的信心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雙龍小鎮...
    我老家位於安龍縣春潭街道(原招堤街道)的一個邊遠深石山區,距縣城約36公裡,是全縣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我叫陸永忠,是安龍縣春潭街道鋼廠村黃瓜爐組一位純樸的農民,1979年出生,今年41歲。正遇上國家的扶貧好政策,我向組裡提出了貧困戶申請,後經組裡開會研究決定,我戶在2014年底被評為本組貧困戶之一,評為貧困戶後,幫扶人對我家進行了幫扶,通過幫扶幹部耐心細緻的工作,我家搬遷到了雙龍小鎮。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呂林連:夫妻種菜脫了貧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呂林連:夫妻種菜脫了貧 2020-12-14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