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就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丨赫章縣德卓鎮德卓...

2020-12-12 天眼新聞

我叫張開琴,是赫章縣第一小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的7月16日,我來到了赫章縣最邊遠的德卓鎮德卓社區駐村。  來到德卓鎮後,這裡的情況讓我震驚,狹窄的老街凌亂不堪,這種感覺,就像穿越了時空隧道,倒回了10年前,甚至是20年前……

我和一起下沉的李瑜老師分在德卓社區。開過誓師大會,我便迫不及待地和我的貧困戶見了面。年過古稀的李澤高老人,國家建房款助建的兩間小屋——一間臥室,一間廚房兼客廳,家裡陳設雖然有些簡單,但是老人樂觀開朗,言談之中,他對生活現狀很滿意。  我連續走了好幾戶貧困戶,發現他們都是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來源的人群,卻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生活過得很好。  駐村期間,讓我掛心的還是賀仁學家。從收入來看,賀仁學家兩個兒子務工,不能享受低保金,但是實際的情況,他家土地少,兩位老人年高養不起牲口,只能勉強餵兩頭豬,根本沒有經濟收入。  我一直把他家情況記在心裡,總在想,怎樣才能幫到他。三改項目下來後,我給賀仁學家寫了申請,申請很快就得到批覆。但由於他家人手匱乏,賀仁學又老實本分,施工的人開了個頭就把工程撂了下來。  我們去了好多次,工程進度照常原地踏步。無奈之下,我只好請支書出面給他重新聯繫工人。可是做衛生間的時候,卻出了個意外,由於老人不習慣把衛生間設在屋裡,所以工程又出現了卡頓。

後來工作組通過集體商討,在賀仁學家房子外單獨蓋一間廁所,老人的臉上才露出久違的笑容。通過三改落實,我才體會到所謂「老百姓無小事」的真正含義,老百姓的事,也許你看起來很簡單,但到真正落實的時候卻變成了難事。  所以駐村幫扶工作的成果並不都像預期的那麼完美,意外和岔子總會經常出現。幫扶的對象不一樣,我們也應該因人而異,方法靈活多樣。  按常規,處理了三改,賀仁學家的生活質量應該大有改善觀,殊不知新房弄好後,他家卻沒有絲毫興奮和激動,反而比以前顯得更加懶散,遲遲不肯搬離老房。  低矮潮溼的土坯房,居住條件及其惡化,還伴有嚴重的安全隱患,搬離老屋,勢在必行。我和支書不厭其煩,走訪動員了幾十次,他家每次都能答應得很好,可是每次走訪回來的那天晚上,想到賀仁學毫無搬遷動靜,我整宿都睡不著,工作無法開展,我幾乎想趴在床上大哭一場。毫無辦法,情急之下,我和包村幹部李德志只得親自動手,幫他家安裝碗櫃衣櫃,布設電線管道。我們又幾次三番動員其長子賀遵超買了床,電烤爐等必需品。全村幹部白天太忙,只能利用晚上集體出動,幫他家安擺沙發床,置放電磁爐等用具。  萬事俱備,只欠入住,賀仁學一家只得好不情願搬進新房。搬家那天,賀仁學就像一具木偶一樣臉上毫無表情,我們一次次回訪,他的臉色才一天天舒展開來。從那以後,只要我們一到他家,賀仁學總是滿臉笑容,左一聲感恩右一聲道謝。此情此景,讓我流下了激動和欣慰的眼淚……  一年多的下沉駐村工作讓我更加堅定了一個基層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既然成為了一名扶貧幹部,就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我想,這就是我經過脫貧攻堅工作洗禮之後,所提煉出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讓我在以後的工作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輕易倒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整理

編輯 孫遠銘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赫章縣德卓...
    我叫孫成相,畢節市公安局工作人員,現任赫章縣德卓鎮勝營村第一書記。去年6月,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我第一次踏上了德卓鎮勝營村的路。 勝營村是德卓鎮深度貧困村之一,坡斜路陡、土地貧瘠……這些都是阻礙勝營村發展的「老大難」問題,要讓群眾擺脫貧困,我知道產業發展迫在眉睫。如何緊盯病灶,靶向治療?一劑名為「半夏」的中草藥成為了勝營村脫貧致富的「報春鳥」。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田間地頭」的蛻變丨赫章縣...
    我叫劉龍衛,是赫章縣德卓鎮的壩塘村駐村幹部。我原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以為三尺講臺便是人生的終點站。2019年7月受單位選派下沉德卓駐村。至於做什麼?完全一頭霧水。對於德卓,唯一的認知也僅限於同事間的閒聊。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老孫的不得不說的故事丨赫章縣德卓鎮勝營村...
    我叫羅貴,貴州畢節赫章縣德卓鎮勝營村駐村幹部。我常常想起老孫。老孫名叫孫昌喜,今年六十多歲,佝僂著腰,身上背個破舊的籮筐顫顫巍巍的,只為拾一些柴火來取暖做飯。  記得一次走訪時,看見他正蹲在屋裡的牆角吃飯,他看見了我就說道:「同志,我看你像是村委會的人,來來一起吃飯」,說著便給我遞來了碗筷。  在與他的交談中了解到他一個人居住,後來我把老孫與我談的一些情況同大家交流之後,老孫便成了大家重點關注的對象,也成了我心中的牽掛。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丨赫章縣朱明鎮朱歪...
    我叫李立,赫章縣朱明鎮朱歪社區第一書記。  我原是赫章縣紀委監委的普通幹部,去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被選派到朱歪社區駐村任第一書記。赫章縣朱歪社區 管彥博 攝我剛到社區報導的就被社區情況嚇了一跳。朱歪社區雖然不是貧困村,卻有貧困戶151戶650人,貧困發生率11.93%。要完成脫貧任務,我的任務重,責任也大!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五年,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丨赫章縣興發鄉...
    我叫劉廷會,赫章縣興發鄉丫都村駐村幹部。2015年2月,由於工作需要,鄉黨委政府安排我進駐丫都村,開啟了我的扶貧幫扶工作之旅。丫都村 129戶 638人,屬於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寨,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經過一個月,我走訪了全部村民群眾家庭,聽取他們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訴求,好的意見建議以及家庭發展意願等等。同時了解到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小農經濟觀念很重,主要經濟收入就是外出務工和種養殖業,創收門路少而單一,經濟收入少,脫貧任務艱巨。   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我召開村民群眾會議,宣講黨的政策,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將青春獻給「你」丨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
    我叫代春全,是貴州畢節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幹部。大寨社區是進入羅州鎮溪坪片區的必經之地,正好處於鎮域交通動脈之間的肌肉上,在駐村工作隊的印象中,她一直隱藏在群山的褶皺裡,神秘而安詳。大寨社區脫貧攻堅小隊的工作日常如同一本精彩的《故事會》,故事都很平凡,卻很溫暖又感動。12月的大寨,群山已蓋上了厚厚的被子,偶爾遠處的山巔會漏出一抹純白,天氣已經很冷了!
  • 「我的扶貧故事」為全村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丨赫章縣朱明鎮女...
    我叫甘紅雲,2018年3月1日,我到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朱明鎮女墟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駐村之前,我沒有一點農村工作經驗,更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我抱著一邊學習一邊摸索的態度來到女墟村。
  • 「我的扶貧故事」把他鄉當故鄉 把群眾當親人丨赫章縣鐵匠鄉河山村...
    我叫熊宇,是畢節市婦聯派駐赫章縣鐵匠苗族鄉河山村駐村幹部。三年來,我把他鄉當故鄉、把群眾當親人,把一片真情灑在了山青水秀的靈秀苗村。熊宇(左)走訪群眾記得三年前,領導找我談話,說組織安排我去駐村。當時,我女兒剛上初一,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愛人單位工作非常繁忙,他經常是夜以繼日地工作,根本沒有時間照管孩子。說實話,我內心很猶豫。但我深知,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於是,我義無反顧地上了扶貧攻堅戰的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工作就要「軟磨硬泡」丨鎮遠縣金堡鎮秀地村...
    幫助群眾收割水稻我叫楊正琦,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人民政府信息服務中心工作員。2018年5月起,來到金堡鎮秀地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作為駐村工作隊長,抓好產業發展是第一要務,我認為,村裡要發展就要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群眾要有長遠的眼光。2018年5月14日,我入村的第二天,秀地村正在修建高標準農田河堤整治項目,一個群眾跑到村裡說因為修建河堤,自家的田被佔得有點多,且農田進出水不方便。我隨即走訪了周圍的群眾,得知該農戶阻礙施工隊,導致多天都沒有施工了。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村民羅光友長期和侄兒子居住,覺得住的不稱心,我建議他到河鎮鄉養老院居住,現在過的很幸福,每天都笑呵呵的,他說「現在的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每天散散步,回來就有飯吃,有水果吃,國家的政策好啊。」駐村工作隊關懷的「暖心」。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丨赫章縣松林坡鄉...
    我叫楊昆,1999年我從湖北老河口應徵入伍,2018年轉業到畢節市商務局工作。2019年,我聽說局裡需要安排一名同志到赫章縣松林坡鄉,軍人骨子裡不怕苦、不服輸的韌勁促使我主動提出了下鄉申請。和家人說了這個事以後,家人極力反對。
  • 「我的扶貧故事」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省委統戰部幹部...
    無論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還是聯合定點督戰隊隊長,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2016年4月,我作為省委統戰部黨建扶貧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進駐赫章縣鐵匠鄉開展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的的服務員丨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
    我叫蔡明臣,今年36歲,2004年參加工作,現任貴州畢節市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我是主動請纓到安樂溪的,2015年,當時正在畢節市委辦公室工作的我向組織申請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役中去。  經過再三地做思想工作,朱青翠終於同意搬遷到縣城安置點,讓孩子好好讀書,不能讓下代人重複祖祖輩輩的故事。  2016年來,安樂溪鄉易地扶貧搬遷603戶3264人,是全縣第一個實現所有搬遷對象100%入住、所有舊房100%拆除的鄉鎮。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小棉襖丨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駐村...
    我叫劉開鈺,2016年大學剛畢業的我,有幸成為錦屏縣平秋鎮皮所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與群眾同吃一餐飯作為土生土長的侗家農村人,我對這裡的生活和人並不陌生,可真當面對駐村後的扶貧工作,起初我顯得手足無措,特別是面對村裡人遲疑的目光,壓力空前巨大。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丨南明區永樂鄉羊角村駐村...
    我叫龔紅玲,是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12月由南明區委組織部選派到南明區永樂鄉羊角村擔任駐村幹部。駐村扶貧對我來說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為了儘快進入角色,我在駐村第一書左聯燕的帶領下,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文件和有關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虛心向老隊員請教,迅速了解掌握村情,以滿腔的工作熱情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之中。到開陽南江鄉考察西梅種植情況為增加村民的收入,我們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重要工作來抓。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孩子們口中的「張老師」丨赫章縣安樂溪鄉豐...
    我叫張樹,今年43歲,赫章縣安樂溪鄉豐巖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本是畢節市工商聯辦公室主任的我主動向單位黨組申請,到單位幫扶的豐巖村任第一書記。「為啥要主動申請到這麼貧困的村來駐村?」總有人這麼問我,因為安樂溪鄉是全市貧困發生率最高的鄉鎮,豐巖村又是安樂溪鄉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深度貧困的帽子不知道戴了多少年。  我到豐巖村後,教育扶貧是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為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教育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下沉扶真貧︱赫章縣達依鄉沙壩村扶貧幹部洪濤
    我叫洪濤,原是赫章縣公安局工作人員,2019年7月9日,下沉到赫章縣達依鄉沙壩村任扶貧幹部。  沙壩村海拔2100餘米,這裡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村民居住分散。  我積極與貴州梓青傳統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聯繫,多次往返畢節,經過不懈努力,該公司自願捐贈學生校服秋裝155套、冬裝155套,共計310套,合計人民幣32550元。後來我又聯繫到赫章縣方達製鞋也貿易有限公司,該公司無償捐贈學生鞋子155雙,合計人民幣18600元。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自駐村以來,我深知群眾事無小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賽道上,我跟所有一線扶貧幹部一樣,都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希望之花。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駐村路 一生駐村情丨鳳岡縣何壩鎮林光社區駐...
    我叫李華,2017年9月12日,受鳳岡縣委編辦委派,我來到何壩鎮林光社區擔任駐村幹部,從此便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李華(右)進入村民家中宣傳扶貧政策因為歐孝倫一家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只要辦理好相關手續,他們一家人就有希望搬到縣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點,那裡有120平方米的住房,便捷的交通、教育資源也可以為歐孝倫家上學的子女提供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要做群眾的「主心骨」丨綏陽縣溫泉鎮南坪村駐村...
    我叫趙小波,是綏陽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駐村幹部。 2019年5月,因全縣脫貧攻堅工作需要,單位抽派了70%幹部組成脫貧攻堅小分隊,下沉到綏陽縣溫泉鎮華光村和南坪村,協助村開展工作,我和我的4名同事駐在南坪村,與村支「兩委」同志戰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