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張開琴,是赫章縣第一小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的7月16日,我來到了赫章縣最邊遠的德卓鎮德卓社區駐村。 來到德卓鎮後,這裡的情況讓我震驚,狹窄的老街凌亂不堪,這種感覺,就像穿越了時空隧道,倒回了10年前,甚至是20年前……
我和一起下沉的李瑜老師分在德卓社區。開過誓師大會,我便迫不及待地和我的貧困戶見了面。年過古稀的李澤高老人,國家建房款助建的兩間小屋——一間臥室,一間廚房兼客廳,家裡陳設雖然有些簡單,但是老人樂觀開朗,言談之中,他對生活現狀很滿意。 我連續走了好幾戶貧困戶,發現他們都是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來源的人群,卻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生活過得很好。 駐村期間,讓我掛心的還是賀仁學家。從收入來看,賀仁學家兩個兒子務工,不能享受低保金,但是實際的情況,他家土地少,兩位老人年高養不起牲口,只能勉強餵兩頭豬,根本沒有經濟收入。 我一直把他家情況記在心裡,總在想,怎樣才能幫到他。三改項目下來後,我給賀仁學家寫了申請,申請很快就得到批覆。但由於他家人手匱乏,賀仁學又老實本分,施工的人開了個頭就把工程撂了下來。 我們去了好多次,工程進度照常原地踏步。無奈之下,我只好請支書出面給他重新聯繫工人。可是做衛生間的時候,卻出了個意外,由於老人不習慣把衛生間設在屋裡,所以工程又出現了卡頓。
後來工作組通過集體商討,在賀仁學家房子外單獨蓋一間廁所,老人的臉上才露出久違的笑容。通過三改落實,我才體會到所謂「老百姓無小事」的真正含義,老百姓的事,也許你看起來很簡單,但到真正落實的時候卻變成了難事。 所以駐村幫扶工作的成果並不都像預期的那麼完美,意外和岔子總會經常出現。幫扶的對象不一樣,我們也應該因人而異,方法靈活多樣。 按常規,處理了三改,賀仁學家的生活質量應該大有改善觀,殊不知新房弄好後,他家卻沒有絲毫興奮和激動,反而比以前顯得更加懶散,遲遲不肯搬離老房。 低矮潮溼的土坯房,居住條件及其惡化,還伴有嚴重的安全隱患,搬離老屋,勢在必行。我和支書不厭其煩,走訪動員了幾十次,他家每次都能答應得很好,可是每次走訪回來的那天晚上,想到賀仁學毫無搬遷動靜,我整宿都睡不著,工作無法開展,我幾乎想趴在床上大哭一場。毫無辦法,情急之下,我和包村幹部李德志只得親自動手,幫他家安裝碗櫃衣櫃,布設電線管道。我們又幾次三番動員其長子賀遵超買了床,電烤爐等必需品。全村幹部白天太忙,只能利用晚上集體出動,幫他家安擺沙發床,置放電磁爐等用具。 萬事俱備,只欠入住,賀仁學一家只得好不情願搬進新房。搬家那天,賀仁學就像一具木偶一樣臉上毫無表情,我們一次次回訪,他的臉色才一天天舒展開來。從那以後,只要我們一到他家,賀仁學總是滿臉笑容,左一聲感恩右一聲道謝。此情此景,讓我流下了激動和欣慰的眼淚…… 一年多的下沉駐村工作讓我更加堅定了一個基層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既然成為了一名扶貧幹部,就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我想,這就是我經過脫貧攻堅工作洗禮之後,所提煉出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讓我在以後的工作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輕易倒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整理
編輯 孫遠銘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