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孫成相,畢節市公安局工作人員,現任赫章縣德卓鎮勝營村第一書記。去年6月,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我第一次踏上了德卓鎮勝營村的路。德卓鎮是赫章縣最偏遠的鄉鎮,乘坐的汽車感覺不是在路上行走,而是在山尖和黑色的天際間穿梭。
孫成相(右)
初來勝營村,給我的感覺很陌生,陌生這裡的路,這裡的環境,這裡的人。我雖然也是來自農村,但勝營村的偏遠還是讓我對農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也從內心裡覺得這裡的老百姓真的不容易。還記得剛來的時候,還有少部分老百姓家裡漆黑的一片,這一切,我都覺得很陌生,也感到肩上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心裡暗想,接著的工作可能不好做。但是困難嚇不倒我,既然選擇就勇往直前。 勝營村是德卓鎮深度貧困村之一,坡斜路陡、土地貧瘠……這些都是阻礙勝營村發展的「老大難」問題,要讓群眾擺脫貧困,我知道產業發展迫在眉睫。如何緊盯病灶,靶向治療?一劑名為「半夏」的中草藥成為了勝營村脫貧致富的「報春鳥」。
孫成相和村民聊家常講政策
勝營村有種植半夏的傳統,但以前都是村民零散種植,不成規模,加上缺乏灌溉,收入甚微。我向單位反應後,單位組織幹部職工捐款15萬餘元為該村購置灌溉設施,解決了灌溉難題,有效提高了半夏產量。今年我們種植了860餘畝半夏,較以前共計年增收約136萬元。 群眾增收了,但我發現可能是較為偏遠的原因,部分群眾文化低,對脫貧攻堅政策不夠了解,所以對於我們一些政策不太願意配合。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駐村工作隊只能換著方式,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大喇叭播放小喇叭串戶宣講等等方式,讓群眾慢慢去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真是為了大家著想,為了大家今後的生活和健康有保障。
勝營村的半夏產業
特別是去年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為了解除搬遷戶的種種疑慮和困惑,我們帶著搬遷戶往返搬遷點不知多少次,為了解釋一個問題經常講得口乾舌渴,但所有這些苦,當遇到搬過去的老百姓熱情的打招呼和幸福的笑臉時,又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高興。 勝營村山勢陡峭,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為了提高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我積極爭取菸草扶貧新村200萬項目,完成連戶路建設5000米、通組路硬化1000米、院壩硬化1235平方米等硬體設施。
現在勝營村寬闊的通村路
一年多來,我發現我的稱呼慢慢多了起來,有叫我「孫書記」的,有叫我「孫兄弟」的,還有叫我「老孫」的,我已經和他們產生了一種特殊持的「情愫」,早已沒有了剛開始的距離感。駐村一年多,我深深體會到基層工作的不易,但只要自己的辛苦指數能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一切辛苦都不算啥。因為現在的勝營村,基礎設施改善了,環境衛生提高了,內生動力增強了,村民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