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赫章縣德卓...

2020-12-15 天眼新聞

我叫孫成相,畢節市公安局工作人員,現任赫章縣德卓鎮勝營村第一書記。去年6月,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我第一次踏上了德卓鎮勝營村的路。德卓鎮是赫章縣最偏遠的鄉鎮,乘坐的汽車感覺不是在路上行走,而是在山尖和黑色的天際間穿梭。

孫成相(右)

初來勝營村,給我的感覺很陌生,陌生這裡的路,這裡的環境,這裡的人。我雖然也是來自農村,但勝營村的偏遠還是讓我對農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也從內心裡覺得這裡的老百姓真的不容易。還記得剛來的時候,還有少部分老百姓家裡漆黑的一片,這一切,我都覺得很陌生,也感到肩上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心裡暗想,接著的工作可能不好做。但是困難嚇不倒我,既然選擇就勇往直前。 勝營村是德卓鎮深度貧困村之一,坡斜路陡、土地貧瘠……這些都是阻礙勝營村發展的「老大難」問題,要讓群眾擺脫貧困,我知道產業發展迫在眉睫。如何緊盯病灶,靶向治療?一劑名為「半夏」的中草藥成為了勝營村脫貧致富的「報春鳥」。

孫成相和村民聊家常講政策

勝營村有種植半夏的傳統,但以前都是村民零散種植,不成規模,加上缺乏灌溉,收入甚微。我向單位反應後,單位組織幹部職工捐款15萬餘元為該村購置灌溉設施,解決了灌溉難題,有效提高了半夏產量。今年我們種植了860餘畝半夏,較以前共計年增收約136萬元。 群眾增收了,但我發現可能是較為偏遠的原因,部分群眾文化低,對脫貧攻堅政策不夠了解,所以對於我們一些政策不太願意配合。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駐村工作隊只能換著方式,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大喇叭播放小喇叭串戶宣講等等方式,讓群眾慢慢去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真是為了大家著想,為了大家今後的生活和健康有保障。

勝營村的半夏產業

特別是去年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為了解除搬遷戶的種種疑慮和困惑,我們帶著搬遷戶往返搬遷點不知多少次,為了解釋一個問題經常講得口乾舌渴,但所有這些苦,當遇到搬過去的老百姓熱情的打招呼和幸福的笑臉時,又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高興。 勝營村山勢陡峭,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為了提高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我積極爭取菸草扶貧新村200萬項目,完成連戶路建設5000米、通組路硬化1000米、院壩硬化1235平方米等硬體設施。

現在勝營村寬闊的通村路

一年多來,我發現我的稱呼慢慢多了起來,有叫我「孫書記」的,有叫我「孫兄弟」的,還有叫我「老孫」的,我已經和他們產生了一種特殊持的「情愫」,早已沒有了剛開始的距離感。駐村一年多,我深深體會到基層工作的不易,但只要自己的辛苦指數能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一切辛苦都不算啥。因為現在的勝營村,基礎設施改善了,環境衛生提高了,內生動力增強了,村民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田旻佳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就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丨赫章縣德卓鎮德卓...
    我叫張開琴,是赫章縣第一小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的7月16日,我來到了赫章縣最邊遠的德卓鎮德卓社區駐村。  來到德卓鎮後,這裡的情況讓我震驚,狹窄的老街凌亂不堪,這種感覺,就像穿越了時空隧道,倒回了10年前,甚至是20年前……我和一起下沉的李瑜老師分在德卓社區。開過誓師大會,我便迫不及待地和我的貧困戶見了面。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李紅:提高群眾幸福指數||伍光輝:種...
    提高群眾幸福指數冊亨縣巧馬鎮鍋廠村幫扶幹部 李紅 我叫李紅,是一名基層幫扶幹部,在我看來:扶貧路上最美麗的風景是群眾的一張張笑臉,群眾的幸福指數是一張最好的「民生答卷」。 從那以後,我就下定決心,不管群眾怎麼想,我一定要把貧困群眾最真實的情況作為工作重心,堅持到底,用真心換真情,以實際行動幫助他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王國志家只有他跟他的兒子王昌榮兩個人,王昌榮鑑定為視力一級殘疾,他雖然是個殘疾人,但勤奮好學,他告訴我說:「想成為一名盲人按摩師,自己在家也自學過幾年的盲人按摩技術。」
  • 「我的扶貧故事」紮實工作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丨貴陽市白雲區...
    我叫任江軍,是貴陽市白雲區牛場布依族鄉瓦窯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3月,受組織選派,我來到瓦窯村駐村扶貧。瓦窯村地處偏遠,是一個以布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落,全村轄3個村民組、167戶600多人。為了儘快融入村集體,儘快成為「村裡人」,我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帶領下,緊扣「富美」二字,從群眾走訪、產業發展、水源保護、土地分布、基礎設施、環境衛生、資源特點七個方面,開展了幾十次系統性調研走訪,堅持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為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張梨:用青春換取脫貧攻堅路上的幸福之花
    張梨在田間走訪肯於實幹,努力促進業務工作脫貧攻堅路上,產業扶貧是農戶增收主要渠道之一,作為一名農業工作者我深感任務艱巨,面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包村服務、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等,我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不斷學習業務知識,提升業務能力,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要求是用「多麼」造句,孩子寫的是「我多麼希望媽媽能多點時間陪陪我」,當時自己熱淚盈眶。
  • 陳偉俊在永嘉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 用幹部辛苦指數...
    陳偉俊在永嘉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 用幹部辛苦指數...用幹部辛苦指數換取百姓幸福指數》市委書記陳偉俊昨天在永嘉縣檢查指導抗災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田間地頭」的蛻變丨赫章縣...
    我叫劉龍衛,是赫章縣德卓鎮的壩塘村駐村幹部。我原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以為三尺講臺便是人生的終點站。2019年7月受單位選派下沉德卓駐村。至於做什麼?完全一頭霧水。對於德卓,唯一的認知也僅限於同事間的閒聊。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丨赫章縣松林坡鄉...
    我叫楊昆,1999年我從湖北老河口應徵入伍,2018年轉業到畢節市商務局工作。2019年,我聽說局裡需要安排一名同志到赫章縣松林坡鄉,軍人骨子裡不怕苦、不服輸的韌勁促使我主動提出了下鄉申請。和家人說了這個事以後,家人極力反對。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丨赫章縣朱明鎮朱歪...
    我叫李立,赫章縣朱明鎮朱歪社區第一書記。  我原是赫章縣紀委監委的普通幹部,去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被選派到朱歪社區駐村任第一書記。赫章縣朱歪社區 管彥博 攝我剛到社區報導的就被社區情況嚇了一跳。朱歪社區雖然不是貧困村,卻有貧困戶151戶650人,貧困發生率11.93%。要完成脫貧任務,我的任務重,責任也大!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群眾燦爛的笑容,所有付出都值了|仁懷市高...
    在這幾年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落實的過程中,有很多艱辛和汗水,也有諸多的感悟和體會,我深刻認識到:扶貧路上,必須用心用情用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去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每當看到群眾一個不落下,臉上都露出歡心的笑容時,這些年我和幹部們的所有付出都值了!
  • 駐村幹部「辛苦指數」換來群眾「幸福指數」:夷陵78粒「星火」點亮...
    如今,中洲山村入戶道路硬化率達到94%,村民進城用時由半天縮減為一個多小時。不只路修好了,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完善。村民們喝上放心水、用上安心電,危房也得到了改造……脫貧戶李德付覺得,日子像自己種的線椒一樣「蠻有味」。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的的服務員丨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
    我叫蔡明臣,今年36歲,2004年參加工作,現任貴州畢節市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我是主動請纓到安樂溪的,2015年,當時正在畢節市委辦公室工作的我向組織申請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役中去。   我用了很多方法勸說,結果也都不理想。蔡明臣走訪群眾一天晚上,我再次到朱青翠家做動員搬遷工作,「你們幾代人窮了一輩子,這一代也改變不了窮苦的現狀,如果不搬遷,你忍心讓下一代和你們一樣窮下去嗎?」我問朱青翠。
  • 「我的扶貧故事」把他鄉當故鄉 把群眾當親人丨赫章縣鐵匠鄉河山村...
    我叫熊宇,是畢節市婦聯派駐赫章縣鐵匠苗族鄉河山村駐村幹部。三年來,我把他鄉當故鄉、把群眾當親人,把一片真情灑在了山青水秀的靈秀苗村。熊宇(左)走訪群眾記得三年前,領導找我談話,說組織安排我去駐村。當時,我女兒剛上初一,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愛人單位工作非常繁忙,他經常是夜以繼日地工作,根本沒有時間照管孩子。說實話,我內心很猶豫。但我深知,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於是,我義無反顧地上了扶貧攻堅戰的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2011年5月,我表現突出,得到組織信任、群眾支持,當選為方祥鄉副鄉長,具體分管農林水和扶貧工作。從那一年起,就與扶貧工作有了不解之緣。也就在那一年,曾讓不少人望而卻步的地方得到了省州縣的大力支持,開啟了「集團幫扶」新模式。
  • 「我的扶貧故事」「黑牛」的確「牛」|沿河自治縣曉景鄉高寨村駐村...
    駐村後,我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為了摸清村情,我用了兩周的時間入戶走訪,了解全村的基本情況和自己幫扶的貧困戶家庭信息。走訪中,我與農戶交心談心,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和脫貧攻堅相關知識、打開群眾思想禁錮,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通過入戶摸排,相關資料得以全面完善。
  • 「我的扶貧故事」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省委統戰部幹部...
    無論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還是聯合定點督戰隊隊長,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2016年4月,我作為省委統戰部黨建扶貧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進駐赫章縣鐵匠鄉開展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只有用心工作,才能不負群眾丨赫章縣水塘堡鄉塘口...
    吳熙到村第一天,我到各倮衝組走訪,了解到各倮衝組未通4G網絡信號,群眾需走出家門到處尋找信號才能與外界通電話,我當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各倮衝組群眾用上4G網絡。  「自從塘口安路燈,900多人齊開心,一來感謝黨的恩,二來感謝吳書記」羅光勇用山歌表達他的感謝,讓我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定能收穫喜悅丨赫章縣古基鎮青龍村幫扶...
    我叫鄧秀,是畢節市赫章縣古基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也是古基鎮青龍村的幫扶幹部。我很榮能成為脫貧攻堅隊伍中的一員,負責幫扶青龍村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王磊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剛參加工作不久,每天接觸的都是小朋友,工作性質單純。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懼山路長丨安龍縣棲鳳街道安馬村第一書記...
    得知他想養牛卻苦於沒有資金,我為他爭取到財政扶貧專項資金8000元,買來2頭小牛;又爭取到5000元補助,為他安裝了門窗;還為他辦理了低保金,每月領取748.25元。2018年,李成福家出欄牛2頭、豬1頭,賺了10500元,年人均收入5175.02元,成功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