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熊宇,是畢節市婦聯派駐赫章縣鐵匠苗族鄉河山村駐村幹部。三年來,我把他鄉當故鄉、把群眾當親人,把一片真情灑在了山青水秀的靈秀苗村。
熊宇(左)走訪群眾記得三年前,領導找我談話,說組織安排我去駐村。當時,我女兒剛上初一,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愛人單位工作非常繁忙,他經常是夜以繼日地工作,根本沒有時間照管孩子。說實話,我內心很猶豫。但我深知,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於是,我義無反顧地上了扶貧攻堅戰的徵程。 第一次到河山村,仿佛進入了另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狹窄的道路像鑲嵌在懸崖上的絲帶,低矮陳舊的瓦房一排接著一排,垃圾遍地,汙水橫流。儘管我來時已經做好了充足心裡準備,但眼前的景象還是讓我怔住了。 剛到村裡那段時間,我每天跟著村第一書記,村兩委同志走村入戶,了解村情民情,白天過的很充實,但晚上的時間很難熬,這裡沒有網絡,信號很差,有時想和女兒說說話都打不出電話,只有黑漆漆的夜陪伴著我。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慢慢適應了這裡的艱苦和孤獨。 河山村地勢兩山夾一溝,環境惡劣,農民種植的基本上就是玉米和洋芋,收入微薄。2018年,村裡成立合作社,發展蔬菜產業。我從單位爭取了10萬元資金,種植蔬菜150畝。蔬菜長勢非常好,但根本銷不出去,我心急如焚。 難道就讓投入的錢打了水漂,讓大家的汗水付之東流嗎?我不甘心。那段時間,我天天在畢節跑市場、找買家、談價格……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聯繫了畢節市監獄、佳誠超市、職業學院,賣掉了所有蔬菜,銷售收入近30萬元。
河山村是苗族聚居區,環境衛生差的問題相當突出。我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根本上提高群眾的人居環境質量。2019年以來,我爭取4.5萬元資金,購買環衛桶500個,實現戶戶配置,先後開展了「和美庭院·乾淨人家」創建活動、「黨建+婦建+積分」助力脫貧攻堅提升脫貧形象評比表彰活動,爭取獎勵物資經費10萬元,截止目前,已發放獎勵物資4.2萬元。 同時,我還積極爭取學校支持,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宣傳衛生工作。通過多措並舉施策、持之以恆用力,農戶環境衛生意識明顯增強,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提高。 也許是自己從小生活在農村的緣故,每次看到老鄉我都感到很親切,每次和群眾呆在一起我都感到很快樂,每次給大家辦點實事我都感到很欣慰。我深知,自己必須當好群眾親人,這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應該成為一種情懷。 三年來,我始終把主要精力放在走訪調查、解決實際問題上,真心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題,走遍了村裡角角落落、家家戶戶,把農戶的家變成了「談心屋」,積極為群眾宣講政策、答疑解惑。 2018年9月,了解到大河組吳維平家姑娘考取大學,但家境貧寒,連學費都湊不夠,我立即到市婦聯申請到4000元教育資助金,幫助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這些年,我先後為老百姓爭取大病救助金7.5萬元,救助大病家庭35人,教育資助4.5萬元,資助學生9人,其他幫扶資金58萬餘元,雖然錢不多,但都飽含一片深情,給老百姓實實在在解決了實際困難,感覺很欣慰。 回首三年的駐村生活,我把河山村當成了家,把畢節的家當成了旅店,把老百姓當親人,把女兒帶成了「留守兒童」,但我無怨無悔。三年來,我用心用情用力唱響駐村這首酸甜苦辣的歌,在平凡的崗位中貼近了群眾、蕩去了浮華、沉澱了人生,這必將成為我人生最寶貴的經歷和財富。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楊儀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