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把他鄉當故鄉 把群眾當親人丨赫章縣鐵匠鄉河山村...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熊宇,是畢節市婦聯派駐赫章縣鐵匠苗族鄉河山村駐村幹部。三年來,我把他鄉當故鄉、把群眾當親人,把一片真情灑在了山青水秀的靈秀苗村。

熊宇(左)走訪群眾記得三年前,領導找我談話,說組織安排我去駐村。當時,我女兒剛上初一,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愛人單位工作非常繁忙,他經常是夜以繼日地工作,根本沒有時間照管孩子。說實話,我內心很猶豫。但我深知,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於是,我義無反顧地上了扶貧攻堅戰的徵程。  第一次到河山村,仿佛進入了另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狹窄的道路像鑲嵌在懸崖上的絲帶,低矮陳舊的瓦房一排接著一排,垃圾遍地,汙水橫流。儘管我來時已經做好了充足心裡準備,但眼前的景象還是讓我怔住了。  剛到村裡那段時間,我每天跟著村第一書記,村兩委同志走村入戶,了解村情民情,白天過的很充實,但晚上的時間很難熬,這裡沒有網絡,信號很差,有時想和女兒說說話都打不出電話,只有黑漆漆的夜陪伴著我。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慢慢適應了這裡的艱苦和孤獨。  河山村地勢兩山夾一溝,環境惡劣,農民種植的基本上就是玉米和洋芋,收入微薄。2018年,村裡成立合作社,發展蔬菜產業。我從單位爭取了10萬元資金,種植蔬菜150畝。蔬菜長勢非常好,但根本銷不出去,我心急如焚。   難道就讓投入的錢打了水漂,讓大家的汗水付之東流嗎?我不甘心。那段時間,我天天在畢節跑市場、找買家、談價格……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聯繫了畢節市監獄、佳誠超市、職業學院,賣掉了所有蔬菜,銷售收入近30萬元。

河山村是苗族聚居區,環境衛生差的問題相當突出。我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根本上提高群眾的人居環境質量。2019年以來,我爭取4.5萬元資金,購買環衛桶500個,實現戶戶配置,先後開展了「和美庭院·乾淨人家」創建活動、「黨建+婦建+積分」助力脫貧攻堅提升脫貧形象評比表彰活動,爭取獎勵物資經費10萬元,截止目前,已發放獎勵物資4.2萬元。  同時,我還積極爭取學校支持,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宣傳衛生工作。通過多措並舉施策、持之以恆用力,農戶環境衛生意識明顯增強,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提高。  也許是自己從小生活在農村的緣故,每次看到老鄉我都感到很親切,每次和群眾呆在一起我都感到很快樂,每次給大家辦點實事我都感到很欣慰。我深知,自己必須當好群眾親人,這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應該成為一種情懷。  三年來,我始終把主要精力放在走訪調查、解決實際問題上,真心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題,走遍了村裡角角落落、家家戶戶,把農戶的家變成了「談心屋」,積極為群眾宣講政策、答疑解惑。  2018年9月,了解到大河組吳維平家姑娘考取大學,但家境貧寒,連學費都湊不夠,我立即到市婦聯申請到4000元教育資助金,幫助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這些年,我先後為老百姓爭取大病救助金7.5萬元,救助大病家庭35人,教育資助4.5萬元,資助學生9人,其他幫扶資金58萬餘元,雖然錢不多,但都飽含一片深情,給老百姓實實在在解決了實際困難,感覺很欣慰。  回首三年的駐村生活,我把河山村當成了家,把畢節的家當成了旅店,把老百姓當親人,把女兒帶成了「留守兒童」,但我無怨無悔。三年來,我用心用情用力唱響駐村這首酸甜苦辣的歌,在平凡的崗位中貼近了群眾、蕩去了浮華、沉澱了人生,這必將成為我人生最寶貴的經歷和財富。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楊儀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省委統戰部幹部...
    無論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還是聯合定點督戰隊隊長,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2016年4月,我作為省委統戰部黨建扶貧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進駐赫章縣鐵匠鄉開展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直把他鄉當故鄉|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吳長茜
    我叫吳長茜,是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只要工作有需要,我和同事就全力去做,除了平時的聯絡指導等工作外,我還專門負責扶貧系統數據維護工作,由於工作的專業性強、時效性高、精準度嚴,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長茜對工作極其負責。在扶貧工作最吃勁的時候,她獨自承擔了全鄉1000多戶貧困戶的信息數據維護工作,熬更守夜不喊累,加班加點不叫苦,彰顯了年輕幹部的情懷和擔當。」身邊同事如是說。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即故鄉 群眾是親人|三都縣中和鎮水維村第一...
    我叫唐德龍,是貴州省地震局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縣中和鎮水維村的第一書記,雖然大家都叫我唐書記,但我覺得自己更像是倒插門「女婿」,將水鄉當故鄉,將群眾當親人,用心用情駐村幫扶。唐德龍在日常工作中從農村走出來的我,對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時刻期盼著能衝到第一線參加脫貧攻堅戰,將所學所思回饋農村,所以先後兩年主動向組織申請駐村扶貧。2019年3月,我被安排到榕江縣古州鎮高武村扶貧,同年6月轉戰三都縣中和鎮水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自駐村以來,我深知群眾事無小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賽道上,我跟所有一線扶貧幹部一樣,都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希望之花。
  • 赫章縣鐵匠鄉:「鮮花富民」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2月22日清晨,記者走進赫章縣鐵匠苗族鄉中井村花卉育種育苗基地的溫室大棚裡,40多個村民們正忙著分栽花苗,清爽翠綠的芝櫻幼苗整齊地排列在花盤中。當地幹部群眾正在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間花苗種植的正常生產,放眼望去,滿眼的綠色孕育著勃勃生機。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丨赫章縣朱明鎮朱歪...
    我叫李立,赫章縣朱明鎮朱歪社區第一書記。  我原是赫章縣紀委監委的普通幹部,去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被選派到朱歪社區駐村任第一書記。赫章縣朱歪社區 管彥博 攝我剛到社區報導的就被社區情況嚇了一跳。朱歪社區雖然不是貧困村,卻有貧困戶151戶650人,貧困發生率11.93%。要完成脫貧任務,我的任務重,責任也大!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的的服務員丨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
    我叫蔡明臣,今年36歲,2004年參加工作,現任貴州畢節市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我是主動請纓到安樂溪的,2015年,當時正在畢節市委辦公室工作的我向組織申請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役中去。   我用了很多方法勸說,結果也都不理想。蔡明臣走訪群眾一天晚上,我再次到朱青翠家做動員搬遷工作,「你們幾代人窮了一輩子,這一代也改變不了窮苦的現狀,如果不搬遷,你忍心讓下一代和你們一樣窮下去嗎?」我問朱青翠。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丨赫章縣松林坡鄉...
    我叫楊昆,1999年我從湖北老河口應徵入伍,2018年轉業到畢節市商務局工作。2019年,我聽說局裡需要安排一名同志到赫章縣松林坡鄉,軍人骨子裡不怕苦、不服輸的韌勁促使我主動提出了下鄉申請。和家人說了這個事以後,家人極力反對。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忘感黨恩丨赫章縣鐵匠鄉處卓村村民安建芬
    我叫安建芬,是畢節市赫章縣鐵匠鄉處卓村的村民,家裡有7口人。以前,我家距離村裡的處卓小學有3公裡多,而且都是山路,距離鄉裡的鐵匠中學就更遠了,有十三四公裡,也都是山路。因為路途遙遠,上學很是不方便,所以我們80後或者更老的村民以小學文化程度居多。
  • 「我的扶貧故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赫章縣德卓...
    我叫孫成相,畢節市公安局工作人員,現任赫章縣德卓鎮勝營村第一書記。去年6月,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我第一次踏上了德卓鎮勝營村的路。德卓鎮是赫章縣最偏遠的鄉鎮,乘坐的汽車感覺不是在路上行走,而是在山尖和黑色的天際間穿梭。 孫成相(右)初來勝營村,給我的感覺很陌生,陌生這裡的路,這裡的環境,這裡的人。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就要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丨赫章縣德卓鎮德卓...
    我叫張開琴,是赫章縣第一小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的7月16日,我來到了赫章縣最邊遠的德卓鎮德卓社區駐村。  來到德卓鎮後,這裡的情況讓我震驚,狹窄的老街凌亂不堪,這種感覺,就像穿越了時空隧道,倒回了10年前,甚至是20年前……我和一起下沉的李瑜老師分在德卓社區。開過誓師大會,我便迫不及待地和我的貧困戶見了面。
  • 「我的扶貧故事」一花一草扶貧路 不是他鄉是故鄉丨鳳岡縣何壩鎮...
    初到凌雲村,雖有滿腔鬥志和熱情,但面對新的工作環境,我感到茫然無措,不知如何去做群眾工作?也不知如何著手開展工作。洪俊花(右)與村民一道採藍莓當時凌雲村的當務之急是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雖然地理位置距離鳳岡縣城只有12千米,但是改造前的的凌雲村中山、同建等村民組卻還沒有通通組公路,群眾出行極為不便,更不要說發展。  在政策指引下,我同村裡的書記、主任一同從各個小組開群眾會入手,每天頂著烈日,逐條馬路踩點、規劃、測量到施工,全程參與。不到一年的時間,凌雲村修通通組公路8條近10千米,通村公路2條5千米,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五年,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丨赫章縣興發鄉...
    我叫劉廷會,赫章縣興發鄉丫都村駐村幹部。2015年2月,由於工作需要,鄉黨委政府安排我進駐丫都村,開啟了我的扶貧幫扶工作之旅。丫都村 129戶 638人,屬於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寨,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經過一個月,我走訪了全部村民群眾家庭,聽取他們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訴求,好的意見建議以及家庭發展意願等等。同時了解到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小農經濟觀念很重,主要經濟收入就是外出務工和種養殖業,創收門路少而單一,經濟收入少,脫貧任務艱巨。   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我召開村民群眾會議,宣講黨的政策,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將青春獻給「你」丨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
    我叫代春全,是貴州畢節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幹部。大寨社區是進入羅州鎮溪坪片區的必經之地,正好處於鎮域交通動脈之間的肌肉上,在駐村工作隊的印象中,她一直隱藏在群山的褶皺裡,神秘而安詳。大寨社區脫貧攻堅小隊的工作日常如同一本精彩的《故事會》,故事都很平凡,卻很溫暖又感動。12月的大寨,群山已蓋上了厚厚的被子,偶爾遠處的山巔會漏出一抹純白,天氣已經很冷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孩子們口中的「張老師」丨赫章縣安樂溪鄉豐...
    我叫張樹,今年43歲,赫章縣安樂溪鄉豐巖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本是畢節市工商聯辦公室主任的我主動向單位黨組申請,到單位幫扶的豐巖村任第一書記。總有人這麼問我,因為安樂溪鄉是全市貧困發生率最高的鄉鎮,豐巖村又是安樂溪鄉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深度貧困的帽子不知道戴了多少年。  我到豐巖村後,教育扶貧是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為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教育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定能收穫喜悅丨赫章縣古基鎮青龍村幫扶...
    我叫鄧秀,是畢節市赫章縣古基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也是古基鎮青龍村的幫扶幹部。我很榮能成為脫貧攻堅隊伍中的一員,負責幫扶青龍村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王磊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剛參加工作不久,每天接觸的都是小朋友,工作性質單純。
  • 「我的扶貧故事」為全村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丨赫章縣朱明鎮女...
    我叫甘紅雲,2018年3月1日,我到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朱明鎮女墟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駐村之前,我沒有一點農村工作經驗,更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我抱著一邊學習一邊摸索的態度來到女墟村。
  • ...走上「花樣」脫貧路丨赫章縣鐵匠鄉花卉種植基地管理員周巧
    周巧(左)正在帶領村民在花卉大棚裡拔苗我叫周巧,是畢節市赫章縣鐵匠鄉共同社區的村民,幾年前,我家還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人手握鋤頭把,種著傳統的包穀洋芋,一年到頭只夠勉強維持生活。人很累,但常常連孩子的尿不溼都買不起,還得伸手向公公婆婆要錢用。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下沉扶真貧︱赫章縣達依鄉沙壩村扶貧幹部洪濤
    我叫洪濤,原是赫章縣公安局工作人員,2019年7月9日,下沉到赫章縣達依鄉沙壩村任扶貧幹部。  沙壩村海拔2100餘米,這裡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村民居住分散。  我積極與貴州梓青傳統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聯繫,多次往返畢節,經過不懈努力,該公司自願捐贈學生校服秋裝155套、冬裝155套,共計310套,合計人民幣32550元。後來我又聯繫到赫章縣方達製鞋也貿易有限公司,該公司無償捐贈學生鞋子155雙,合計人民幣18600元。
  • 「走過2020—感謝有你」從香港來貴州扶貧的「花仙子」梁安莉:我要...
    2018年5月,在廣東省第一扶貧協作工作組的牽線搭橋下,她與母親共同出資成立公司,與赫章縣籤訂投資協議,通過發展花卉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花仙子」梁安莉短短兩年多時間,赫章縣鐵匠鄉中井村花卉基地已是花海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