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忘感黨恩丨赫章縣鐵匠鄉處卓村村民安建芬

2021-01-13 天眼新聞

我叫安建芬,是畢節市赫章縣鐵匠鄉處卓村的村民,家裡有7口人。

以前,我家距離村裡的處卓小學有3公裡多,而且都是山路,距離鄉裡的鐵匠中學就更遠了,有十三四公裡,也都是山路。因為路途遙遠,上學很是不方便,所以我們80後或者更老的村民以小學文化程度居多。因家庭收入較低,2016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我家獲得了養牛補貼10000元,2019年幫扶幹部為我家申報了危房改造,我們獲得了4萬元修建房屋和改廚改廁補助款。我家有7口人,只有2個勞動力,2019年6月,村第一書記蘇海東結對幫扶我家後,多次到我家走訪、分析情況,幫助我們規劃脫貧方案。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家建好了新房,解決了住房安全問題,政府協調安排的安全飲水工程也已入戶,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在收入方面,我們種養殖雖然可以得到國家補助,但是收入不高,增長還很有限,想要脫貧僅僅靠種養殖還不夠,村第一書記蘇海東建議我們外出務工。就這樣,我的老公外出務工,我和兩個老人在家發展種養殖。蘇書記每次到我家來,都要認真詢問我家種養殖收入情況,外出務工收入情況,叮囑我一定要支持孩子上學。我明白,現在通村路修好了,通組路也修好了,而且在學校還有營養餐和教育資助,上中學離家遠還可以住校,我一定會好好支持孩子們上學。2019年年底,我在脫貧告知單上開心地籤上了名字。2020年11月,蘇書記又為我家女兒爭取到了3000元助學金,當我帶著我女兒去領助學金時,蘇書記又再一次叮囑我,一定要讓幾個孩子都好好讀書,我雖然文化不高,但是能感受到他對我們的期望。自此,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幾個孩子都好好讀書,將來做國家的棟梁,回饋黨和政府對我們的幫扶。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編輯 周睿

編審 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赫章縣鐵匠鄉:「鮮花富民」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種植花卉是個脫貧的新路子,基地從廣州、深圳等地引進10多個花種。去年實現創外匯1500多萬元。今年預計突破3000萬元。」縣委胡海介紹。如今,花卉大棚種植已成規模、見成效。  在鐵匠鄉共同村(社區)中藥材種植基地,上百個村民正在採收前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去年在省外務工返鄉的。
  • ...走上「花樣」脫貧路丨赫章縣鐵匠鄉花卉種植基地管理員周巧
    「看這些芝櫻花,長得多好呀,是我和村民們一起用鑷子一株一株地種下去的,待到明年開春,就可以移栽了!」周巧(左)正在帶領村民在花卉大棚裡拔苗我叫周巧,是畢節市赫章縣鐵匠鄉共同社區的村民,幾年前,我家還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人手握鋤頭把,種著傳統的包穀洋芋,一年到頭只夠勉強維持生活。人很累,但常常連孩子的尿不溼都買不起,還得伸手向公公婆婆要錢用。
  • 「我的扶貧故事」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省委統戰部幹部...
    無論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還是聯合定點督戰隊隊長,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2016年4月,我作為省委統戰部黨建扶貧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進駐赫章縣鐵匠鄉開展扶貧工作。
  • 湖南脫貧記丨吃水不忘挖井人 感黨思進啟新程
    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召開「知黨恩、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脫貧攻堅主題活動動員會 。宣講引導廣大群眾感黨恩「扶貧以來,我家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今我脫貧了,富裕了,很知足,也很幸福。我能這麼快脫貧,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沒有黨員幹部們對我們貧困戶的關心幫扶,就沒有我的今天。」日前,在祁東縣黃土埔鎮雙溪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主題宣講活動現場,脫貧戶肖上元的宣講,語言質樸,情深意切,感人至深。當下,這樣的宣講活動,正在湖南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五年,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丨赫章縣興發鄉...
    我叫劉廷會,赫章縣興發鄉丫都村駐村幹部。2015年2月,由於工作需要,鄉黨委政府安排我進駐丫都村,開啟了我的扶貧幫扶工作之旅。丫都村 129戶 638人,屬於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寨,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經過一個月,我走訪了全部村民群眾家庭,聽取他們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訴求,好的意見建議以及家庭發展意願等等。同時了解到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小農經濟觀念很重,主要經濟收入就是外出務工和種養殖業,創收門路少而單一,經濟收入少,脫貧任務艱巨。   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我召開村民群眾會議,宣講黨的政策,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把他鄉當故鄉 把群眾當親人丨赫章縣鐵匠鄉河山村...
    我叫熊宇,是畢節市婦聯派駐赫章縣鐵匠苗族鄉河山村駐村幹部。三年來,我把他鄉當故鄉、把群眾當親人,把一片真情灑在了山青水秀的靈秀苗村。熊宇(左)走訪群眾記得三年前,領導找我談話,說組織安排我去駐村。當時,我女兒剛上初一,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愛人單位工作非常繁忙,他經常是夜以繼日地工作,根本沒有時間照管孩子。說實話,我內心很猶豫。但我深知,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於是,我義無反顧地上了扶貧攻堅戰的徵程。
  • 「我的脫貧故事」特惠貸養豬,讓我成功脫掉貧困戶「帽子」丨赫章縣...
    我叫王朝舉,赫章縣水塘堡鄉黃泥村坪子上組村民。   我們村是深度貧困村,我是我們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我只能一年到頭在家務農,2007年,我開始出現咳嗽,到醫院檢查後發現是支氣管炎,偏偏禍不單行,妻子也被檢查出腰準鍵盤突出。我和妻子只能一邊種地一邊養病,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窘迫。2018年,小兒子王聰考上了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讓我既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一家人終於出了個大學生,難過的是兒子的學費還沒著落呢。
  • 「跟黨走、感黨恩、慶豐收、奔小康」——我縣舉辦慶祝第三個中國...
    9月22日是秋分節氣,也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我縣在中東鎮維舊村舉辦以「 跟黨走、感黨恩、慶豐收、奔小康」為主題的慶祝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維舊村村民群眾與後盾單位黨員幹部一同參加活動,感受豐收的喜悅。
  • 「我的扶貧故事」為全村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丨赫章縣朱明鎮女...
    我叫甘紅雲,2018年3月1日,我到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朱明鎮女墟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駐村之前,我沒有一點農村工作經驗,更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我抱著一邊學習一邊摸索的態度來到女墟村。
  • 餘正琨在我縣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並調研脫貧攻堅工作
    餘正琨在我縣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並調研脫貧攻堅工作 2020-11-20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卓瑪」話脫貧——甘南藏區婦女感黨恩、談變化、話心聲
    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減少貧困人口1.8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5%,提前一年實現整體脫貧目標。那麼,生活在這片雪域高原上的人們都經歷了怎樣的脫貧心路歷程呢?「卓瑪」是藏語對女子的稱呼。採訪中,記者將採訪鏡頭對準在脫貧一線勞作、奔走的「卓瑪」們,仔細聆聽她們講述脫貧故事、家鄉變化、發展願望,進而探尋脫貧的「藏地密碼」。
  • 知黨恩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
    活動以「知黨恩、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為主題。區人大政協工委主任曾蘭芝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了此次活動,區人大政協工委機關支部、青港村全體在家黨員、脫貧群眾代表等參加。活動中,開展了「脫貧感黨恩」主題懇談活動,區人大政協工委相關負責人就2020年聯建活動進行了總結,青港村黨總支新班子成員進行了任職承諾。曾蘭芝對扶貧心路歷程進行了回顧,暢談了幫扶工作的心得體會。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丨赫章縣朱明鎮朱歪...
    我叫李立,赫章縣朱明鎮朱歪社區第一書記。  我原是赫章縣紀委監委的普通幹部,去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被選派到朱歪社區駐村任第一書記。赫章縣朱歪社區 管彥博 攝我剛到社區報導的就被社區情況嚇了一跳。朱歪社區雖然不是貧困村,卻有貧困戶151戶650人,貧困發生率11.93%。要完成脫貧任務,我的任務重,責任也大!
  • 「我的扶貧故事」只有用心工作,才能不負群眾丨赫章縣水塘堡鄉塘口...
    我叫吳熙,赫章縣工業和信息化局派駐水塘堡鄉塘口村駐村幹部。  2018年3月,我被派到塘口村任第一書記。2018年8月,由於塘口村屬於深度貧困村,需要副科級幹部任第一書記,我被調為塘口村駐村幹部。由於塘口村公路沿線沒有安裝路燈,村民晚上出行安全隱患較大。2018年6月,我向鄉黨委、政府、縣生態辦申請,請求幫助塘口村解決路燈亮化項目,但由於塘口村未獲得2018年的道路亮化指標,爭取路燈亮化項目困難重重。
  • 遵義市板橋鎮柏楊村舉辦「話脫貧 感黨恩 謀發展 跟黨走」文化下鄉...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楊婕)為持續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充分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12月21日,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柏楊村舉辦「話脫貧感黨恩謀發展跟黨走」送文化下鄉活動。  活動以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文藝演出、送春聯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群眾前來參與。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將青春獻給「你」丨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
    我叫代春全,是貴州畢節赫章縣羅州鎮大寨社區駐村幹部。大寨社區是進入羅州鎮溪坪片區的必經之地,正好處於鎮域交通動脈之間的肌肉上,在駐村工作隊的印象中,她一直隱藏在群山的褶皺裡,神秘而安詳。大寨社區脫貧攻堅小隊的工作日常如同一本精彩的《故事會》,故事都很平凡,卻很溫暖又感動。12月的大寨,群山已蓋上了厚厚的被子,偶爾遠處的山巔會漏出一抹純白,天氣已經很冷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赫章縣德卓...
    我叫孫成相,畢節市公安局工作人員,現任赫章縣德卓鎮勝營村第一書記。去年6月,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我第一次踏上了德卓鎮勝營村的路。德卓鎮是赫章縣最偏遠的鄉鎮,乘坐的汽車感覺不是在路上行走,而是在山尖和黑色的天際間穿梭。 孫成相(右)初來勝營村,給我的感覺很陌生,陌生這裡的路,這裡的環境,這裡的人。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黨讓我過上好日子丨息烽縣九莊鎮團山村村民...
    我叫汪光富,是息烽縣九莊鎮團山村高坡組村民。我們團山整個村子都在山上,山勢高低不平,道路崎嶇難爬,村民家四處分散。由於土地貧瘠,大家只能常年種植傳統農作物。   2015年,常年在外打工的我回家過春節,看到年邁的父母和貧寒的家境深感愧疚,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我的決定不再出門,留在家搞養殖業,一方面可照顧父母兄長,另一方面通過養殖增加收入。村裡有幾戶村民都在發展肉雞養殖,有成熟的供應商和市場銷售渠道。
  • 昔日「窮叮噹」 今日「愛擔當」 ——金秀縣六巷鄉大嶺村脫貧不忘...
    昔日「窮叮噹」 今日「愛擔當」 ——金秀縣六巷鄉大嶺村脫貧不忘感恩黨,捐資戰「疫」獻愛心 2020-02-28 2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深山住新房 脫貧致富感黨恩丨安龍縣春潭街道...
    我叫馬政澤,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辦事處雙龍社區雙龍小鎮,是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從深石山區搬遷進城的農戶之一。包保負責人到馬政澤搬遷新房走訪吳軍檢察長耐心地給我們講解黨的好政策,說搬進城房子有政府補貼,還會給大家找事情做,發展產業讓我們都能富起來,孩子上學也有更好的學校,萬一有個三病兩痛的,就醫條件也比大山深處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