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些芝櫻花,長得多好呀,是我和村民們一起用鑷子一株一株地種下去的,待到明年開春,就可以移栽了!」
周巧(左)正在帶領村民在花卉大棚裡拔苗我叫周巧,是畢節市赫章縣鐵匠鄉共同社區的村民,幾年前,我家還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人手握鋤頭把,種著傳統的包穀洋芋,一年到頭只夠勉強維持生活。人很累,但常常連孩子的尿不溼都買不起,還得伸手向公公婆婆要錢用。 迫於生計,我和丈夫把三個孩子留給公婆,先後到過浙江、廣東、上海去打工,來養活一家7口人,像大多數的打工人一樣,我們常常奔波於各大城市,只為能多掙點錢,到頭來,卻也沒能讓我們一家人脫貧。 看著家中年邁的老人和尚幼的孩子,我常常面臨掙錢和顧家的兩難選擇。 2018年,回家看望家人時,我發現路邊建起了一排排的大棚。打聽下來,我才知道,那是廣州恆大集團援建我們村的500餘棟標準大棚,由廣州港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承接,發展花卉種植,並且正在招工。
鐵匠鄉花卉種植大棚在聽到基地招工的信息後,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基地,尋求務工的機會,沒想到,我被留下來,當了種花的工人。 從前,我也是一把幹農活的好手,翻土、薅地,不在話下,提上鋤頭就能幹。可是,在基地裡,什麼石竹、芝櫻、迷迭香等各類鮮花我見都沒見過,更不懂得它們的栽培技術,就連種花用的工具夾鑷子我都不會。 我相信,勤能補拙。於是,我像個學生一樣,每天帶著一個筆記本跟在專家後面學習記錄,請教熟練工人手把手地教我使用夾鑷子去種花。 沒多久,我就熟練掌握了花卉種植技術,還從季節性的臨時工轉為固定崗位管理人員,工資由每天70元提高到了每月4000元,一家人終於脫了貧。 後來,我丈夫也回到家鄉,在基地做大棚維護工程人員,收入穩定。活多時,我的公婆也會被請來做臨時工,一天也有100多元的收入。如今,我們一家人有了穩定的收入,月收入過萬,老少兩代終於不用再分離,在一起相守相依。 去年,我們家蓋起了200多平的新房子,終於告別了曾經擁擠、矮舊的小平房,日子過得踏實而幸福。 技能強於力量,如今,在花卉基地,我已能掌握鮮花種植從種到收全流程的技術要領。我有了一個新目標,就是明年發展自己的種植事業,準備將自家的土地拿來種花,有公司給我們保底收購,我也不愁賣。 從鋤頭把到夾鑷子,我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自信。我深知,是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有了「翻身」的機會,我也會緊緊抓住機會,好好學技術,在家鄉不遺餘力地把這些技術傳授其他村民,帶領大家一起走「花樣」脫貧路。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吳採麗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