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公路是抗戰時期我國從國外獲取抗日物資的重要通道,我國為保障滇緬公路的暢通於1942年派遣遠徵軍遠徵緬甸。遠徵軍首次出國作戰以失敗告終,滇緬公路也被日軍切斷,日軍推進到怒江與我軍隔江對峙,並以松山為支撐建立起了滇西防禦體系。為打通滇緬公路,我國再次組建遠徵軍對日軍發起反攻。
滇西緬北血戰,打通西南國際交通線
為確保這次戰役能夠奪回滇緬公路打通西南國際交通線,我國集結了二十六萬人的精銳部隊,盟軍方面也出動了大批飛機助戰,滇西緬北血戰一共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一年半中,我國軍隊是不顧日本構築的堅固堡壘,用血肉之軀一點一滴地奪回被日本佔領的地區,以傷亡六萬七千多人的代價殲滅日軍兩萬五千人。
滇西緬北血戰的勝利是用先輩們用自己的熱血換回來的,戰爭的勝利使得我國打通西南國際交通線,國際抗日物資得以源源不斷地從滇緬公路運送到國內。同時這次反擊戰也牽制了大量的日軍,極大的配合了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反攻。在滇西緬北血戰中,最為慘烈的一仗當屬松山反擊戰。
堅固的松山要塞
位於怒江西岸的松山是日軍滇西防禦的重中之重,日軍在進駐怒江西岸後就在松山上建立起牢固的要塞式堡壘防禦體系,在每個母堡壘周圍都會建有大量的子堡壘遙相呼應。除此之外,日軍還建立了四通八達的地下交通網絡,堡壘之間可以互相支援。
日軍在松山地區的防禦體系就像一個巨獸,隨時準備吞沒前來進攻的敵人。為確保松山不失,日軍還作戰意識十分堅定的「拉勐守備隊」。
十戰松山,日軍集體「玉碎」
面對日軍在松山構建的防禦要塞,缺少重武器的我軍只能依靠人數上的優勢用命來填。為此,我軍調來了號稱是「榮譽第一師」的28師主攻松山。
在完成集結後,我軍第28師在炮火的掩護下於1944年6月1日這一天強渡怒江對松山日軍發起了猛烈的衝鋒,由於對日軍火力預估不足,戰爭陷入被動,一直到6月4日才佔據了竹子坡地區。
日軍在松山地區修建的堡壘實在是太多了,我軍將士無法一口氣全殲日軍松山守軍,只能一點點消滅日本松山守軍,松山反擊戰一直持續了95天,在這95天中,我軍將士對松山發動了十次大規模的血戰。
十戰松山對我軍來說是嚴酷的考驗,每前進一步都有人倒下,巨大的傷亡面前我軍依舊前僕後繼不顧死亡。日本守軍也是不顧後果的發起反擊。在松山快要被我軍佔領的時候,日軍剩餘守軍向我軍發起了決死衝鋒,我軍也迎難而上與日軍扭打在一起。
松山之戰,日軍守軍一千三百多人集體「玉碎」,這也是日軍在亞洲戰場上第一次執行所謂的「玉碎」作戰。而我軍為了奪下松山付出了七千多人的傷亡。
松山反擊戰我軍用數倍於日軍的代價成功奪下該地,打破了中日雙方在滇西緬北地區的僵局,這場戰役是滇西緬北戰役的轉折點,它拉開了我軍反攻滇西緬北奪回滇緬公路的序幕,拔掉日軍鑲嵌在西南國際交通線上最硬的一顆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