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由行」系列遊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遊遊走走故事下酒」閱讀全部!
「入疆」第19天,路線:哈密——星星峽——瓜州——敦煌,總裡程464公裡。
10:00離開哈密,18:50到達敦煌。
今天要出新疆,前一天已經通過星星峽的同伴告訴我,從星星峽至瓜州有80公裡超級爛路,通過時間超3小時,對我的小車來說是一個考驗。
哈密的瓜名聲在外,出城時多買一點,我覺得比迦師瓜好吃。賣瓜的老鄉看我帶的迦師瓜快壞了,不花錢給換了一個哈密瓜。
哈密是西域與中原的交通要衝,是漢朝與匈奴激烈爭奪以制西域的戰略要地,被視為「西域襟喉」。
從哈密到星星峽206公裡,下午1時到達。休息一會。,要和新疆說再見了。16天走全疆純屬發瘋,走馬觀花,無深度遊歷。我相信以後還會再來。
就要進入甘肅了,星星峽到瓜洲的路臭名昭著,連收費員都說:「甘肅人只拿錢不幹活,越野都可以被託壞。你們從北京來,應該向中央告他們!」
看看這條路有多爛吧:路面成波浪形,灰塵能淹掉半個車輪,稍不注意就會熄火。來往大車極多,每有大車經過,灰塵就跟霧一樣,完全看不清道路,只能摸索著,壓著前車印往前走。
下午1點過星星峽,下午4點才到達柳園,96公裡整整走了3小時,車託底無數。真是崩潰。
原本要在柳園走315去敦煌,結果跑出去幾十公裡才意識到。路面稍好一些,跟車跟忘掉了,只好前往瓜州,從瓜州換314奔敦煌。
我們又駛入了茫茫沙漠中,晚上7點到達敦煌。
天黑得早一點了,找到敦煌郵政賓館,條件還不錯。安頓好後找地方吃晚飯,順便看看敦煌街景。敦煌夜市和南方城市無異,廣場人滿為患,等一張休閒小座並不容易。燒烤攤煙霧繚繞,羊肉飄香。紅男綠女,呼朋喚友,推杯換盞,好不熱鬧。如果再豔情些,就該有陽朔麗江的感覺了(點此看麗江遊記)。
新疆一路走來,到這麼一個燈紅酒綠、人聲鼎沸的城市,感覺有點不適應。一樣建在綠洲上,一樣被荒漠圍困,區別卻如此不同。
「入疆」第20天,路線:敦煌——鳴沙山月牙泉——嘉峪關——張掖
總裡程656公裡,總費用961元,9:10離開賓館,21:30入住張掖北辰商務快捷酒店。
昨晚在音樂中入睡,一大早居然就有大喇叭高唱祝你生日快樂。天有些陰沉,沒有陽光的月牙泉不知道是否有它本來的色彩。今天我們要去參觀莫高窟和月牙泉,之後奔嘉峪關會朋友,晚上至少趕到張掖。要重複去年到額濟納走過的路(額濟納遊記,請微信搜索「遊遊走走故事下酒」參看)。
9:20到達鳴沙山月牙泉,門票180元。敦煌遊玩一般先去鳴沙山看月牙泉(離城區區5公裡),然後返程,路上出去莫高窟,就可直奔瓜州。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曾經是中西文化名流薈萃之地,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
鳴沙山距城南五公裡,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東西綿亙40餘公裡,南北寬約20餘公裡,主峰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迴環。沙隨足落,經宿復初,此種景觀實屬世界奇蹟。
天氣不是很好,我的敦煌是在風沙中度過的,不過也許敦煌一直如此,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這座城市是否還有未來。
鳴沙山的駝隊,馱的都是遊客,倒是給鳴沙山增加了不少動感。遊客也是風景的一部分,讓我想起:我在橋上看雲,人在窗前看我。
駝,休息的時候為什麼會雙腿跪著呢?不太明白這是為什麼。
雖然多次看過月牙泉照片,但轉過沙彎親眼看到它時,還是令人震撼。三面半都是高大的沙山,在沙的環抱下有一方小小的綠洲,有一方小小的月牙泉,靜靜地坐在沙地裡。這麼多年沒有被沙漠所覆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一泓碧水形如彎月,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雖常受狂風兇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蕩漾。
對月牙泉不為沙漠掩蓋的秘密,雖有多種解釋,但至今無中肯說法。「晴空萬裡蔚藍天,美絕人寰月牙泉,銀山四面沙環抱,一池清水綠漪漣」。「月牙曉澈」為敦煌八景之一。
坐在沙山上面對著這方小小的月牙泉,我發呆良久。感嘆大自然的神工造化,感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這不是人間的景致,應該是海市唇樓,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親眼看過月牙泉的朋友應該都會有相同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看照片永遠不可能得到的。
天空中滿是沙塵,昏黃中我們趕到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羅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藝術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寶。
莫高窟門票是每人160,學生半價。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遊客太多,能在這裡找到一個沒人的機會拍照,不容易。敦煌壁畫形象逼真,尤其是「飛天」圖案,被唐朝人讚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徵。
莫高窟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這裡才重新讓人注意。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3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裡,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裡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釐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它的石窟主要開鑿於盛唐時期。
出於保護考慮,佛像壁畫全部封起來,遊客只能組成臨時小組,跟著導遊看10個石窟。石窟內光線極差,只能跟著導遊手裡的手電微弱的光,看看局部。莫高窟已經變成了學術機構,作為一般的遊者,想找到雲崗、龍門的震撼,可能性並不大。
下午1:30離開莫高窟,告別敦煌重返瓜州。風卷著沙在天地間縱橫,天空昏黃,全是沙的世界。有說法說敦煌將在幾十年內被流沙掩埋,在大自然面前,很多事情人是無能為力的。自作孽,必不可活。
瓜州收費口有很多賣哈密瓜的小攤,曬著瓜幹,瓜幹上該有多少沙啊。吃口瓜,滿嘴沙,可當地人就是在沙塵中大口吃瓜的。
瓜洲上高速,2小時到達玉門。春風不度玉門關,過了玉門關,風沙小了許多。下午5點,嘉裕關到了。到嘉峪關看看朋友,去年十一到嘉峪關時承蒙他們照顧,從新疆回來要送幾個瓜過去。
先在博物館旁邊的餐館來碗羊肉河沿面片,去年在這裡吃過一碗,一直念念不忘。店沒變,老樣子。價格漲了,依然很香。
和朋友們一起喝杯清茶,再來杯咖啡。博物館前的廣場上阿SIR再顯本性,那姿勢,如風,如電。
告別朋友們,9:30天已就大黑,到達張掖,一宿無話。
更多遊記與攻略,請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遊遊走走故事下酒」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