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的神農氏與炎帝是否為同一人

2020-12-10 騰訊網

炎帝

炎帝是華夏文明中,上古時代姜姓部族的首領,號神農氏,又稱魁隗氏,連山氏,烈山氏。別號朱襄,當然關於這個別號在史書中存在爭議,有一種說法,朱襄氏部族中曾有三代統領被尊稱為炎帝。

在傳說中,姜姓部族的首領因為懂得使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被稱為炎帝。寫到這裡筆者產生了一個疑惑,在史前文明中,以火而王者,不應該是燧明國的統領燧人氏麼?神農氏不是應該以開創農耕時代及史前醫藥學而聞名麼。如此說來,仿佛燧人氏更適合炎帝這個稱呼。

炎帝生活的時代為新石器時代,關於炎帝的故裡,主要有六種說法,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隨州,山西高平和河南柘城。炎帝時代其部落主要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遊。姜姓的來歷,是因為炎帝部落興起於姜水。關於姜水現今有兩種說法:其一:指今天的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其二:指今天的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

在史籍中,神農氏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教導先民用草藥治病;在農業方面,他發明了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先民開墾荒地,種植糧食作物,讓部落由漁獵時代轉變為農耕時代,締造了華夏民族的農業文化。

炎帝政權主要包括兩大分支,其一為魁隗氏政權,此政權興起於公元前5008年,發跡於秦嶺常羊山,興起於赤水,也就是今天的貴州赤水。建都於陳倉,今天的陝西寶雞市。傳七帝,於公元前4766年,被神農氏炎帝政權取代。

神農氏政權的開創者為姜石年,其部族,以羊為圖騰,號神農氏,其部族興起於姜水,神農氏統治期間,開創了農業和醫藥,神農氏死後,葬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陂,也就是炎陵山。神農氏政權傳八帝,被黃帝所取代。

神農嘗百草

神農氏統治時代,先民們還處於採食野生瓜果,捕魚獵獸為食的漁獵時代,並不識五穀為何物。當時,人們不懂得運用草藥治病,因此,經常有人病死,先民的壽命很短。神農氏為使部落擺脫這一困境,不辭辛苦,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

親嘗百草,以求了解百草之平毒溫寒之藥性,為先民找尋治病解毒之良藥,神農氏一生幾乎嘗遍了所有的植物,在嘗百草的過程中,神農氏經歷了「一日遇七十毒」的險境,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退縮,而是選擇迎難而上。

神農氏在嘗百草的過程中,發現了五穀可以食用,於是,發明刀耕火種的方法,創造農具教導先民從事農業生產。當然,神農氏的收穫並不止於此,經過長期的摸索,神農氏發現草木中味苦的涼 辣的熱,酸得開胃。

於是,他便教導先民食用不同的草藥治不同的病,降低了先民因病而死的風險,為了記錄一切,神農氏還刻了「味嘗草木作方書」。此書,便是人類醫學的發端,神農嘗百草,是中醫的重要起源,在這一過程中,先民們經過反覆實驗,積累了許多藥物知識,流傳下來。

在後人不斷驗證之後,逐步形成書籍的形式保存下來,也就是《神農百草經》。《神農百草經》是中國最早的中草藥學經典,後世本草著作無不以其為宗。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神農氏最終還是因誤食斷腸草而死了。

學術爭論

關於炎帝和神農氏的關係問題,學術界長期以來形成了觀點截然相反的兩派:一派認為炎帝就是神農氏。如湖南的炎帝紀念館就是把炎帝作為神農來祭祀的,所以,紀念館內有關於神農嘗百草的主題。

在史籍當中《世本·帝系篇》是最早將炎帝和神農氏扯到一起稱:「炎帝神農氏」,也就是炎帝即神農氏,漢代的《淮南子·時則訓》中也曾提到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地。但是在傳說中神農氏的功業:

主要是發明農耕技術,發明醫術,制定曆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這與以火而得名的,與黃帝爭霸天下的炎帝相比,似乎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另一派認為:炎帝和神農氏分屬兩個系統,不可能是同一人。

在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中曾隱喻炎帝和神農氏並非一人,原文是這樣的: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在這一段中,不難看出太史公認為,黃帝生於神農氏統治末期,神農氏無力統御天下,諸侯之間相互攻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炎帝與蚩尤就是其中危害最大的兩路諸侯,黃帝起兵平定二人之後,取代神農氏而成為天下共主。

當然,現存的史書對於上古時代的記載缺乏詳盡文獻記錄和考古資料,無法真正否定兩派中任何一派的觀點,至於炎帝和神農氏是否為一人,只能,留給後世之人去評判了。

炎帝陵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始建於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但隨著封建時代,王朝的頻繁更迭,炎帝廟飽經滄桑,幾經損毀重建。新中國成立之後,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炎帝陵其核心景區面積5平方千米,總規劃面積102.5平方千米,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湖南省十大文化遺產併入選《中國國家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

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的美稱。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炎帝陵還成功入選了「全球最具影響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將炎帝陵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月7日,湖南省株洲市炎帝陵景區被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除此之外,在陝西省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境內的常羊山上,也有一座炎帝陵,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場所之一。

揭秘:女媧神話背後的真實寫照

揭秘:史書中的第一位創世神——伏羲氏

揭秘:華夏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

史前文明中「火時代」的開創者——燧人氏

史前文明中「巢居時代」的開創者是何許人也?

相關焦點

  •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三)—— ​炎帝(神農氏)
    2.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近現代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相對應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炎帝(神農氏)
  • 【關注炎帝文化】從谷歌地圖看中華歷史——用現代技術 挖掘炎帝故裡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由此可見阪泉之戰發生於神農氏時代末期,通過末代炎帝與軒轅黃帝的阪泉三戰,使炎黃部落合二為一,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同時引出歷史上另一個炎帝之裔蚩尤部閃亮登場。《路史·蚩尤傳》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與八世炎帝榆罔都以牛半身的傳說方式出現。
  • 歷史之謎炎帝是人身牛首的神嗎?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疆土遼闊,人口眾多。它的始祖是誰呢?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炎帝和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開創黃河、長江流域文化的始祖。他們為我們民族的繁榮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使炎黃子孫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炎黃的後代,春秋時自稱「諸夏"或「華夏"。「華夏"就是漢族的前身。
  • 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炎陵,鑲嵌在株洲的一塊瑰寶
    知道炎陵的人們可能都是從它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而得知,在以前炎陵與其他三個兄弟:株洲縣,醴陵,茶陵並成為株洲的東南四縣。炎陵縣古屬荊地,漢代屬長沙郡茶陵縣,史稱「長沙茶鄉之尾」,炎帝陵被譽為「神州第一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炎陵的幾個值得遊玩的景點,希望以後對大家遊玩炎陵有所幫助。
  • 神農氏在三峽之遺蹤和三峽之中草藥文化
    在那沒有文化記載的年代,歷史是在口頭上流傳的,這「神農架」和「神農溪」,便是中華民族農業始祖留在三峽的珍貴遺蹟。三峽地區民間相傳:巴人、土家居住獨特的「吊腳樓」就是受神農氏搭架的啟示而建造的木屋,反映了人類從穴居、巢(樹)居到屋居的文明演進;神農溪中漂流的那別具一格的「豌豆角」小木船,也是仿神農氏的獨木舟而建造的……滄海桑田,歲月悠悠,遠古傳說佳話,仍在滋潤著三峽人民的心田。
  • 蚩尤本是最後一任炎帝,為何司馬遷不承認他?
    否定炎帝神農氏為一人的原因主要是來自《史記》的兩處記載:一處是《五帝本紀》,裡面沒有明確說炎帝和神農氏為一人,而是分別稱炎帝和神農氏。另一處是《封禪書》,裡面明確地說:「神農氏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看起來神農氏和炎帝是兩個人。這樣,關鍵問題是怎麼看待《史記》的記載了。
  •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樂舞鼻祖」
    據新華社電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作為華夏農耕文明創始人為後世耳熟能詳。炎帝文化研究會近期指出,權威史料表明,炎帝神農氏還是華夏音樂舞蹈文化的鼻祖,開通過音樂舞蹈娛樂大眾、教化世人的風氣之先。
  • 地球揚升,人類是否帶肉身揚升?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這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常識。但在歷史上,神農氏與炎帝的關係似乎一直是個懸案。一種意見認為兩者並非一人。司馬遷的《史記》沒有明確表述這種看法,但是,對此是有所暗示的。這本來應該歸之於前一個問題的範疇來討論,只是因為這個問題似乎歷來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有必要單獨立為一項來討論。其實,前面所引《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似乎對此有所暗示,「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在山東曲阜「營都」了,自然也就有了方國。何光嶽先生從姓氏源流的角度考證,考察了我國一百來個姓氏的來源,認為歷史上這一百來個姓氏都是由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及其後裔演變而來的。
  • 庚子年 農曆十月十五祭神農氏
    一說神農氏即炎帝。中國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淮南子·修務訓》:「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識水泉之甘苦,……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帝王世紀》稱:「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 炎帝、黃帝和上古蚩尤是什麼關係?因為炎帝的遠見,才有炎黃子孫
    導讀:炎帝、黃帝和上古蚩尤是什麼關係?因為炎帝的遠見,才有炎黃子孫在遠古時期,人類並不是大自然的統領者,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不僅經常受到猛獸的襲擊,還飽受各種疾病的困擾。直到山氏的首領神農出生,人民們才慢慢能夠抵抗一部分疾病。
  • 何為九九歸一?何為道?
    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這是陰陽家將陰陽五行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以陰陽消息、五德終始理論解釋遠古時期的帝王及後世的王朝前後更替現象的結果。那麼,炎帝神農氏與榆罔是什麼關係呢?還得先說一些「題外話」。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這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常識。但在歷史上,神農氏與炎帝的關係似乎一直是個懸案。一種意見認為兩者並非一人。
  • 第三十七講:炎帝故裡(二)
    湖北隨州的炎帝神農故裡位於隨縣厲山鎮,總佔地面積約171.3公頃,投資約4.4億元,為國家4A級風景區,主要包括「尋根謁祖朝聖區」、「聖跡觀光體驗區」、「農耕文化展覽區」、和「自然生態景觀區」。2009年起,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以體驗炎帝神農的農耕文化、醫藥文化、貿易文化、原始藝術文化為根本的「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活動在此舉行,受到國家、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懷。
  • 高平炎帝陵:傳承炎帝文化精髓 打造兩岸交流聖地
    問祖炎帝,尋根高平。2018年5月22日,炎帝陵匯集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各界人士、當地群眾與遠道而來的2000多名臺灣同胞、39個國家的300多名海外僑胞萬餘人,同拜人文始祖神農炎帝,共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疫情背後的真相——為救人而生!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這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常識。但在歷史上,神農氏與炎帝的關係似乎一直是個懸案。一種意見認為兩者並非一人。司馬遷的《史記》沒有明確表述這種看法,但是,對此是有所暗示的。這本來應該歸之於前一個問題的範疇來討論,只是因為這個問題似乎歷來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有必要單獨立為一項來討論。其實,前面所引《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似乎對此有所暗示,「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在山東曲阜「營都」了,自然也就有了方國。何光嶽先生從姓氏源流的角度考證,考察了我國一百來個姓氏的來源,認為歷史上這一百來個姓氏都是由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及其後裔演變而來的。
  • 河南神農山旅遊攻略:炎帝嘗百草之處,道教老子飛升之所
    其實,人都是精神動物,身體和思維總會在某個點上發生碰撞。身體就好比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而思維就是我們理想中的生活。在我看來,旅遊就是思維所追尋的東西,雖然這種說法難免有些牽強,說實在的,誰不喜歡旅遊,誰不喜歡過著無拘無束享受美的生活。
  • 旅遊:炎帝的傳說以及炎帝陵
    中國人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相傳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黃帝。大約五千年前,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城一帶有著許多氏族部落,炎帝和黃帝是其中最有名的兩位首領,他們的部落經過長時間的衝突和融合,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長期以來,炎帝的傳說鮮為人知。其實我國古代有關炎帝的傳說也很多。
  • 閉上嘴是最高的修行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這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常識。但在歷史上,神農氏與炎帝的關係似乎一直是個懸案。一種意見認為兩者並非一人。司馬遷的《史記》沒有明確表述這種看法,但是,對此是有所暗示的。這本來應該歸之於前一個問題的範疇來討論,只是因為這個問題似乎歷來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有必要單獨立為一項來討論。其實,前面所引《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似乎對此有所暗示,「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在山東曲阜「營都」了,自然也就有了方國。何光嶽先生從姓氏源流的角度考證,考察了我國一百來個姓氏的來源,認為歷史上這一百來個姓氏都是由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及其後裔演變而來的。
  • 世界上最有能量的語言
    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這是陰陽家將陰陽五行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以陰陽消息、五德終始理論解釋遠古時期的帝王及後世的王朝前後更替現象的結果。那麼,炎帝神農氏與榆罔是什麼關係呢?還得先說一些「題外話」。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這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常識。但在歷史上,神農氏與炎帝的關係似乎一直是個懸案。一種意見認為兩者並非一人。
  • 走進炎帝陵 傳承中華文化
    長城網9月24日訊(記者 胡曉梅)9月24日下午,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協辦的「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太行線的記者、編輯來到山西炎帝陵旅遊景區,探尋炎黃子孫共有精神家園,傳承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