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設計博物館為什麼展出西方現代設計?

2020-12-15 人民政協網

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館長助理、學術研究部主管、「生活世界--館藏西方現代設計展」策展人之一張春豔

歷時6年時間的籌建準備,備受國際社會及博物館界矚目的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將於2018年4月8日中國美術學院90周年校慶日正式開館,屆時,將有五個展覽同時亮相。其中,「生活世界--館藏西方現代設計展」作為一項長期陳列,展品主要來自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的近現代西方設計收藏,選取了自19世紀中葉以來的約超過130位設計師的約430套(即730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現了150多年的西方現代設計歷史。這批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將有助於大眾更好地理解為什麼當代生活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樣。

「生活世界--館藏西方現代設計展」海報

展覽亮相前夕,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館長助理、學術研究部主管、該展策展人之一張春豔通過雅昌藝術網全面、詳細且深刻地闡述了此展的理念、內容與特點等細節,藉此,或可獲取「閱讀」此展的獨家秘鑰。

「生活世界--館藏西方現代設計展」布展現場

Q&A

雅昌藝術網:可否簡要介紹設計博物館目前的館藏情況?

張春豔:目前設計博物館的館藏包括歐洲現代設計收藏、義大利男裝收藏、美國電影海報收藏等。沒有哪一個博物館的第一批收藏是完美的,因此本館一直致力於發展完善收藏體系。目前為止我們的收藏基本上是西方設計,其中又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設計大師的作品,另一類是為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設計的作品。前者的意義毋庸置疑,而後者則是一個尚未完全被挖掘的寶藏,這類設計在文化研究上的意義並不比前者小,日常生活設計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博物館如MoMa也曾經專題展示過。這兩類作品在這次長期陳列中均有展示。不過,第一批收藏也會影響到博物館未來的收藏發展策略,作為中國的設計博物館,我們還將發展中國本土的設計收藏,並且建立國際當代優秀設計作品的收藏。

巴塞隆納椅原型,模型編號Nr.90 Prototype of Barcelona-Chair, Model No. 90 設計年代 Designed:1929

設計師 Designer: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德國 Germany,生於 Born 1886

製造者 Maker:約瑟夫 穆勒五金公司,柏林(Berliner Metallgewerbe Jos. Mller, Berlin)

材質 Material:鋼條 steel,帆布條 canvas

中國美術學院 China Academy of Art,2010,0385#

懸臂椅Cantilever Chair設計年代 Designed:1927

設計師 Designer: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德國 Germany,生於 Born 1886

製造者 Maker:託內特家具公司(Thonet)

材質 Material:蠟光棉紗Satin veil,鋼管steel tube

中國美術學院 China Academy of Art,2010,2956#

託內特14號椅子(酒館椅子) No. 14 Chair(Bistro Chair)設計年代 Designed : 約circa 1859

設計師 Designer:米歇爾·託內特Michael Thonet ,奧地利 Austria,生於 Born 1796

製造者 Maker:託內特兄弟,維也納(Gebrder Thonet, Wienna , in 1862)

材質 Material:彎曲的櫸木 bentwood,藤條 cane

中國美術學院 China Academy of Art,2010,4422#

雅昌藝術網:如何理解「現代設計史」及「現代設計」?

張春豔:這個問題其實包含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何為現代的設計。現代設計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藝術人類學有一本著作,是Alfred C. Haddon寫的《藝術的進化》,這本書的副標題是As Illustrated by the Life-Histories of Designs。因此「設計」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舊石器時代的一把石斧也可以稱之為設計,因為它是人類實現一個預先的設想的活動。而一般敘述現代的設計史的著作會從19世紀中葉寫起,尤其將1851年的倫敦水晶宮國際博覽會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而事實上,在19世紀中後期,歐洲各國爭相舉辦工業博覽會,同時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是在那個時期完成的。可見,通常我們所說的現代設計是和現代工業發展緊密聯繫的,現代設計的先驅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生產方式結合等諸多問題。

這個問題的第二層意思是設計歷史研究與設計實踐發展的關係,John A. Walker的書《設計史與設計的歷史》可以看做是對設計歷史研究與設計自身發展的關係的辨析。由於設計實踐的廣泛性,因此設計史敘述不能視同於設計的歷史,設計史的敘述都是帶有主觀理解的,從某個角度來解讀紛繁複雜的設計實踐的歷史。

因此,在「生活世界」這個展覽中的三個板塊是用三種完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現代設計的歷史。「椅子中的椅子」板塊是以託內特的14號椅作為個案分析的對象,從14號椅的設計理念延展到後世的椅子設計。而「現代設計的先驅」板塊則是從一個線性歷史的角度,但有趣的是,這個板塊是從我們身邊的手機開始,倒敘式地講述現代設計史上的設計先驅,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設計的審美是如何演化而來。最後一個板塊「景觀社會:從製造到消費」則是通過不同的品牌和企業的代表性產品的設計,來討論設計是如何滲透到生產、銷售、消費、使用、認同等一系列環節的,從經濟角度來講,這些正是構成我們當代生活的背後機制。

雅昌藝術網:展覽三個板塊內容的具體介紹。

張春豔:第一板塊:椅子中的椅子。

最早的工業設計師將椅子比作「坐的機器」,道出了椅子最基礎的功能。先鋒派設計師則試圖將椅子去形質化,抽象成「坐」的理念,讓椅子上的人「坐在有彈力的空氣柱上」(馬塞爾·布勞耶語)。「後現代」設計師則嘗試賦予椅子在「坐」的實用功能外更多的涵義。然而,在人們生活中使用的最多的依然是那些在性能、美觀、習慣、成本等方面兼顧的椅子。150年前問世的託內特14號椅子就是這樣的代表,它的設計啟發了許多現代設計師。該板塊從託內特14號椅子的個案研究出發,分別從公共性、趣味、舒適、工作、便攜組裝、材料、結構、手工藝與機器等方面,展示現代椅子設計的發展、變化,以及現代設計從不同維度出發的關注和關懷

第二板塊:現代設計的先驅。

尼古拉斯·佩夫斯納(Nikolaus Pevsner)最早用歷史的宏觀視野來看待現代設計發生與發展,他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現代設計師表述為「現代設計的先驅」。誠然,今天設計史的視角已變得更為多維,但設計師的故事依然是公眾了解設計史的一條最直接的通道。該板塊通過館藏重要設計師的作品,鉤沉現代設計的百年歷史,追溯其藝術和手工藝的源頭,進而在與工業和科技的交融過程中形成為一門既獨立又包容的學科過程。展覽以採取回顧的方式——從與當代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型手機開始直到19世紀末早期獨立設計師作品,展示了現代設計的先驅如何統一「藝術與手工藝」「藝術與技術」「藝術與工業」,如何從手工生產轉換為機器大生產,如何解決形式、材料與功能的問題。

第三板塊:景觀社會:從製造到消費。

設計在20世紀滲透到了生產、銷售、消費和使用的全過程,並介入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現代「景觀社會」。正因為如此,對設計品的習以為常,讓人們常常忽視了現代設計對生活世界的再造。該板塊通過展示不同企業品牌的代表產品,來探討現代設計如何介入產品製造,如何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如何滿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如何塑造品牌形象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該板塊還設有一個定期更新的特別專題---「德意志製造同盟」(Deutscher Werkbund),以展示這一聯合了藝術、設計、工業、商業、教育、文化傳播等領域的跨界聯盟。本著對時代與社會的責任,該聯盟成功地促使上述領域的共同發展,並成為推動德國製造崛起和新時代文化發展的中堅力量。

這個版塊中不僅有製造聯盟檔案館相關的珍貴文獻,還有多個製造聯盟成員企業的設計作品和故事,如博朗、德國通用電氣公司、百樂順餅乾、百利金鋼筆。製造聯盟檔案館的館長還專門為此創作了研究性的影像作品,用以闡釋設計和社會的聯繫。我相信這部分展覽會對我們中國的企業及其管理部門、相關團體裡的人事有所啟發。

葡萄酒壺Wine Pot設計年代 Designed:1922

設計師 Designer:克裡斯蒂安·戴爾Christian Dell,德國 Germany,生於 Born 1893

製造者 Maker:魏瑪包浩斯,金屬工坊 (Metallwerkstatt Bauhaus Weimar)

材質 Material:銀silver,烏木ebony

中國美術學院 China Academy of Art,2010,0360#

吐司架 Toast Stand設計年代 Designed: 1878

設計師 Designer:克里斯多福·德雷瑟Christopher Dresser,英國England,生於Born 1834

製造者 Maker:未知 unknown

材質 Material:鍍銀金屬silvering metal

中國美術學院 China Academy of Art,2010,0361#

帶有包浩斯標誌的入場券 Entrance Ticket with the Sign of Bauhaus 設計年代 Designed:1929

設計師 Designer:奧斯卡·施萊默 Oskar Schlemmer,德國 Germany,生於 Born 1888

製造者 Maker:包浩斯印刷工坊(Bauhausdruckerei)

材質 Material:紙上印刷 Print on paper

中國美術學院 China Academy of Art,2010,1084#

水果籃Fruit Basket設計年代 Designed:約circa 1904

設計師 Designer:科羅曼·莫澤Koloman Moser,生於 Born 1868

製造者 Maker:維也納手工藝聯合工場(Wiener Werksttte)

材質 Material:銀silver

中國美術學院 China Academy of Art,2010,GW20#

雅昌藝術網:策展理念是什麼?

張春豔:這次展覽在策展方式上有三個新的嘗試:

一是重新定義長期陳列,長期陳列往往又被成為「固定陳列」,很多國際上的博物館都會用館藏作品來做長期陳列。但近年來國際博物館界也開始反思何為「長期陳列」。長期陳列往往製作精良成本很高,一般不會更換,但當代社會發展迅速,一個固定不變的陳列在策展理念或展示方式上過不了幾年就會跟不上時代。因此從策展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長期陳列和臨時展覽的區別根本上並不在於製作成本和精良度,而在於長期陳列是要展示一個博物館收藏的特色,要展示一個博物館對於歷史的態度,更要在較長期的展覽中注入變化與活力。「生活世界」展覽的三個板塊旨在提供不同地認識設計史的方式,分別從設計品、設計師、設計與社會這樣三個視角展開。觀眾可以從單個作品出發來解讀設計,也可以從歷代設計師或風格史的角度來進入,也可以從更廣闊地社會經濟政治的角度來了解設計文化。而在這個長期陳列中,我們特設了一個定期更新的研究性板塊,用作品、文獻、影像的方式來展示專業學者的歷史研究,比如這次我們邀請了柏林的製造聯盟檔案館的館長Michael Fher 教師在最後一個板塊做了「德意志製造聯盟」的專題部分。

二是作為高等藝術院校中的一家面向公眾開放的設計博物館,我們希望這個長期陳列既能讓普通觀眾用半個到一個小時的參觀初步了解和欣賞現代設計,又能讓這個展覽非常耐看。我們將每個展櫃作為一個設計故事,在展櫃下方展示了這些設計作品的介紹性圖文。這些設計故事中有一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有一些則是幾乎從未被關注的作品,我們策展前期都組織了本校的工作坊,對這些專題進行研究。希望這樣的展覽能讓有心研習設計的學生、研究者、愛好者能在這些研究性的材料中得到啟發,成為學校設計史的課堂,充分發揮博物館收藏的教育價值。

第三個嘗試是在歷史敘述上,我們借用考古的概念去敘述線性歷史。雖然我們從小所讀的歷史書都是從古至今的順序,但事實上人類認識歷史的順序是倒過來的。我們總是從自己身邊的事務,從自己的時代開始認識這個世界,隨著科技、歷史學和考古學的發展,我們才了解到更早的時代。那麼在一個展覽中,我們是否也可以用這種倒敘的更符合人類認識規律的方式去敘述整個設計史?我們是否可以從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開始敘述設計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個展覽的第二板塊一開頭要放一個手機故事的原因。

系列電熱水壺 Electric Kettle Series設計年代 Designed: 1909

設計師 Designer: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德國 Germany,生於Born 1868

製造者 Maker:德國通用電器公司(Allgemeine Elektricitts-Gesellschaft,Germany)

材質 Material:黃銅brass,木材wood

中國美術學院 China Academy of Art,2010

「情人」可攜式打字機Portable Typewriter "Valentine"

設計年代 Designed: 1969

設計師 Designer:埃託·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s,生於born1917,義大利 Italy

製造者 Maker:奧利維蒂公司, 義大利(Ing. C. Olivetti &C. S.p.A., Ivrea, Italien)

材質 Material:塑料plastic,金屬metal

中國美術學院 China Academy of Art,2010,3322#

雅昌藝術網:那麼,此展可能為中國設計帶來什麼?

張春豔:這個展覽是一個長期陳列,它的作用可以分兩方面來看:一是時間維度的,這個展覽展出的是近150年的西方現代設計的作品,展出的作品可以說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這與其他的文化遺產展覽一樣,對於當代生活的意義在於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什麼當代生活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歷史中找到淵源,有助於我們看到很多表象背後的本質。歷史上許多知名的現代設計運動,如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等都是從歷史中汲取了靈感。

另一方面從地域維度來看,我們中國的設計博物館為什麼展出西方現代設計?首先正如前面所說,現代設計的基礎是工業革命,而兩次工業革命都發軔於西方,因此西方的現代設計在歷史上佔據了主導地位。因此展示西方近150年的設計作品,有助於公眾對現代設計歷史的了解。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就是創造的一種催化劑,比如20世紀早期的新藝術運動借鑑了異域的文化。近現代中國自新文化運動就開始借鑑西方的藝術和設計,如張光宇1932年發表的《近代工藝美術》一書就詳細地介紹了包括包浩斯在內的西方工藝和設計。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更是受到了西方現代設計的深刻影響。因此在「生活世界」長期陳列中,我們還挖掘和展示了西方現代設計與近現代中國社會之間的關係,你可以從個別作品中看到,也可以在設計史的時間線中看到。

(文中圖片由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提供)

相關焦點

  • 莫斯科設計博物館展出蘇維埃戰後設計
    莫斯科設計博物館展出蘇維埃戰後設計 2012-12-21 09:20  來源:住在香山腳下博客
  • 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有好看的皮囊,更有有趣的靈魂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同樣是西扎簡約風格的體現。西扎說過一句名言:「我希望我的建築裡要有光,但沒有燈。」即使有燈,也是和牆面貼合在一起的,在這裡,你不會看到吊燈垂下來。從一樓到三樓,無論是過道還是樓梯,總會找到合適的角度融入建築,人與建築在此合理共存。  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是國內首個具有西方現代設計原作系列收藏的博物館。
  • 朝聖現代工業設計典範,博朗設計中國首展開幕
    德國博朗創立於1921年,作為業界小家電先鋒,博朗(Braun)以現代設計思想為主導,締造出一個又一個經典產品,成為德國設計的典範。2019年10月29日,由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主辦,柏林維爾納艾特設計博物館協辦的特展「第二現代性的顏值:博朗設計 1951-1967」,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隆重開幕。
  • 蘇州博物館,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碰撞出的藝術!
    其中,蘇州博物館為蘇州地方標誌性之一的建築,探索了中國傳統的園林思想在現代審美中的新方向,整座建築雄偉壯麗、曲折宏敞。蘇州有著「東方威尼斯」之稱,擁有2500年的歷史,而蘇州博館最初成立於1960年。蘇州博物館是著名華人設計大師貝聿銘的封山之作。經典設計,現代與傳統的完美結合,美輪美奐,令人驚嘆。
  • ...新文化運動與設計啟蒙展」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
    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承辦,中國美術學院包浩斯研究院協辦的「新文化運動與設計啟蒙」展在童聲合唱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歌聲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拉開帷幕。
  • 鏡像·韓家英設計展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協辦:華·美術館支持: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華潤怡寶食品飲料(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雅圖數字視頻技術有限公司東莞市幸運天使實業有限公司展覽設計:韓家英設計與西方國家自工業革命時期開始發展設計的歷史不同,中國的現代設計從二十世紀80年代的平面設計開始起步,創意產業在經濟的騰飛中實現了從無到有
  • 「設計中國」展覽亮相羅馬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
    「設計中國」展覽現場 人民網北京3月26日電 (記者林露)近日,「設計中國」展覽在義大利羅馬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16個(組)中國設計師(團隊)的近百件作品精彩亮相。 該展覽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指導支持,由經濟日報社主辦,藝術與設計雜誌社承辦,義大利24小時太陽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意中聯合會、海堯控股等協辦。 兩千多年前,長安和羅馬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兩端,首次連接了東方與西方。歷經兩千餘載的時光變遷,絲路上的兩國使者依然保持著友好往來,中意經濟、文化層面的交流始終與時代同行。
  •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擴建翻新:以全新的設計呈現藝術世界
    這次擴建項目增加了4萬多平方英尺的展廳空間,使博物館能夠以新穎的、跨學科的方式突出展示更為豐富的藝術作品。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下文簡稱MoMA)宣布,MoMA經擴建及翻新後將於2019年10月21日開放,以全新的結構設計呈現現當代藝術。
  • 隈研吾在土耳其設計了一個博物館,造型樸素但勝在質感
    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及其團隊設計、位於土耳其西北部埃斯基謝希爾城的現代博物館(OMM)將於2019年6月向公眾開放。現代博物館選用天然材料,保存當地人文。這是隈研吾及其團隊一貫的操作方式。《好奇心日報》此前還曾介紹過他用木材建造的另一展覽空間,即位於臺北的白石畫廊。
  • 成都國際家居設計周布局跨界設計新時尚
    用時尚的方式,解讀設計與製造的內涵;用設計的內涵,傳遞當代生活美學的情懷……日前,在崇州市人民政府和成都家具展共同打造的2019成都國際家居設計周上,由香港工業總會和香港設計委員會共同打造的「家具設計系列研討及商務交流會」,澳門生活文化協會主辦的「雙城啟合—蓉澳設計生活展」將同期登陸成都
  • 芬蘭北極博物館展出中國當代藝術作品
    新華社赫爾辛基12月26日電(記者李驥志 徐謙)《方向·未來(三)》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展目前正在芬蘭北部城市羅瓦涅米的北極博物館舉行,受到當地藝術界的關注和好評。據策展人李慧珍介紹,此次展覽共展出9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26幅作品,涉及油畫、水墨畫、拓印、照片、影像等多種形式。
  • 日本平面設計二巨匠:見證「日本設計與東方的覺醒」
    「日本平面設計二巨匠: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展覽近日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幕。展覽聚焦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兩位日本戰後第二代平面設計師代表,透過他們的平面設計,呈現日本戰後對於自我身份的探索。隨著西方的消費主義文化在日本受到質疑,日本傳統逐漸醞釀成一杯蘊含鄉愁的大吟釀。
  • 做好博物館設計的價值和意義
    博物館作為收集、珍藏和探究作為環境與人類文化遺產的代表的物品的地方,是對那些具有歷史意義和科學意義的珍貴藝術遺產進行歸類、展出,為人們提供了很多認識這些古老的珍品的機會。基本上每個地區都有陳列館或博物館的存在,這些展館在當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如何設計開發博物館課程-中國教育新聞網
    學校要開發和設計好博物館課程,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開發團隊應提前實地考察博物館,找準與學科課程的結合點。教師要了解各博物館的藏品及展覽特點,以及每年常規的自創展覽和臨時展覽的主題內容,根據博物館的特點選定與之聯繫緊密的學科進行課程設計。
  • 西方現代植物景觀設計有哪些方向?
    西方現代植物景觀設計中,除了保留發展了以上7類功能,也捨棄了過去過於複雜的配置方式,同時開始傾向於由一些特點突出的鄉土或歸化植物與其生境景觀組成自然景色,如在一些城市環境中種植一些美麗而未經馴化的當地野生植物,與人工構築物形成對比,在城市中心的公園中設立自然保護地,展現荒野或沼澤的景觀。
  • 設計為何:託尼克視覺設計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藉助旗幟、織毯、動態投影等非常規的展出方式,展覽將回顧荷蘭設計團隊託尼克(thonik)過往25年設計生涯的14組代表作品。《設計為何》中文版將在展覽開幕與觀眾見面。展覽理念與結構來源於託尼克的同名出版物《設計為何》。
  • 《源於中國的現代景觀設計》——讀後感
    他出版了一系列專業書籍如下:《源於中國的現代景觀設計叢書一:景觀材料與細部》、《源於中國的現代景觀設計叢書二:空間營造》、《2001-2010,十年,易亞源境與俞昌斌》和《現代營造》。本套叢書以中國傳統園林的知識體系為主要脈絡,將中國傳統園林景觀與西方現代景觀的設計理念、手法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總結出「源於中國的現代景觀設計"的若干要點。
  • 德黑蘭現代藝術博物館|世俗伊朗仰望星空的地方
    這座博物館由巴列維王朝末代王后法拉於1977年主持建成,僅僅2年之後的1979年就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德黑蘭現代藝術博物館被公認為在歐洲和美國地區之外收藏了最具價值的現代西方藝術作品的博物館。根據法拉王后的回憶,建設德黑蘭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想法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她與藝術家Darroudi在一次藝術畫廊的開幕儀式上的對話。Darroudi說她希望德黑蘭可以有一座建築永久展示藝術作品。在她們的設想中,德黑蘭現代藝術博物館應該是一座展示近現代伊朗藝術家和其他國際藝術家作品的地方。
  • 中國園林博物館展出「校徽上的大學記憶」
    10月21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園林博物館獲悉, 「恰同學少年——校徽上的大學記憶」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三號臨展廳展出。此次展覽由中國園林博物館主辦,北京聯合大學協辦,是國內首個以校徽和大學園林為載體,展現大學百年發展史的主題展覽。
  • 如何設計開發博物館課程
    要突出學生自身的體驗、感悟,通過學生自己的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深刻體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感,提升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的自豪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學校要開發和設計好博物館課程,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開發團隊應提前實地考察博物館,找準與學科課程的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