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糊塗的第6篇圖文
全篇1369字,閱讀約3.4分鐘
1個小時,在當下能做什麼?
看0.5場足球?打1局電腦遊戲?看240個短視頻?
離開電子產品呢?
吃1頓飯?看1本雜誌?走3600步?
再純粹呢?
至簡、至靜、重複。
南昌海昏侯遺址公園大門
在海昏侯博物館,你可以試著挑戰自己——
拓(tà)片。
曲徑通幽,隆中草廬。
它可能與海昏侯並無太大關係,但它是時空的串聯。
拓片館設在海昏侯國遺址公園遊客中心。這裡是購票、換票、乘車(船)入園之所,雖有路標指引,但能穿過景區進口和衛生間而不入、抵達拓片館的,人數寥寥。
拓片館影背牆
整個館面積不大,館牆一周懸掛著漢代著名拓片(或副本),整個裝潢簡單、樸實。場館中分割人流、使人們有序環行的,除了一套複製漢銅車馬以外,便是拓片體驗區了。
拓片成品
一位拓片老師心無旁騖的在拓畫本,一位工作人員耐心的和每一位感興趣的遊客介紹。
10元一張,不論大小,現場教學,親手製作,成品帶走。真是良心價了。
但聽到要在這站著製作1個小時左右,很多人先是震驚,之後便是選擇放棄。
開始很容易,你只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修身養性。
向工作小姐姐諮詢
整個體驗區只有10塊左右的復刻版拓片原石畫,小到青龍白虎符號圖、大到歷史故事呈現圖。根據自己的喜好、時間來選擇便好。
我選的是《西王母·拜謁·百戲·庖廚圖》,不圖別的,給的多。
鋪上生宣紙
在磚上鋪好一張生宣紙,面積略大於磚面;
蓋上白芨水紗布
再在紙上鋪一塊沾透白 芨(jī)水的紗布,相較於噴溼,紗布給水均勻,還能保護宣紙不被刷破。這是匠人經驗之一;
刷平、排氣
使上棕櫚刷,按住一邊防止位移,均勻用柔力刷另一邊;換邊,同方向用功,直至宣紙與磚之間沒有空氣與褶皺為最佳。
將紙打入磚縫中
將棕櫚刷打橫,均勻用力,自上而下或從左而右敲打紙面;後拿住棕櫚刷一角,垂直用力打實畫面的每一個細節,使紙凹入畫面中。
這是最漫長且耗費耐心的過程。刷面會沾到宣紙屑,畫面會稍有破口,你會煩躁、會質疑、會擔心、會腰酸腿疼…,但請堅持,待到畫面全部透出宣紙,一切都值得。
墨撲(源自網絡)
上墨之前,需將宣紙晾乾到一個溼度區間。
雖然打紙已損耗一些水分,但這個過程還是必不可少。
心急之人,可用嘴吹、手扇。什麼溼度為宜,只有待老師的首肯。這便是匠人的經驗之二。
一左一右各持一撲子。慣用手持上墨撲、另一手持勻墨撲。毛筆刷上少許墨,兩撲相互捶打,使上墨撲墨色勻。
將墨撲上宣紙
撲子撞擊宣紙,上下往復、漸次密集。可自上而下,也可自左而右,全憑歡喜。寸寸相連、環環相扣,均勻上色,畫面漸顯。
拓完未乾的畫面
經過一段時間繁複縝密的捶打,畫面拓好。為了畫面完整和易於取下,此時不能立即揭下。需待畫面八、九成幹時,才是最佳時機。這便是匠人經驗之三。
晾乾過程我沒有全程參與,藉由入場時間以至的藉口,逃入博物館中,拜託老師代勞了。
左右角各一枚印章
參觀結束,回到拓片館,我的作品已經徹底幹透。
一層,六人炊煮切菜;二層,主人屋內觀百戲;三層拜謁者等候拜謁;四層西王母端坐中間,左右侍奉。畫面精美而完整。真棒。
老師拿出一盒「百家姓」,我自顧自尋找。嚯,還是新章,我來開張!再蓋上海昏侯國博物館的「官印」,這一副拓片就算是完成了。
從最初聽到1個小時左右耗時的震驚,到40分鐘完成的輕鬆。
工作人員的誇讚、領導參觀的背景、活動引流的工具人…,自己很滿意作品,一切都值了。
取作品的時候,幾乎每一塊拓片前面都有人或體驗、或諮詢,看到傳統工藝還能有如此生命力,歷史愛好者心頭是暖的。
討來一個密封袋,在一個細雨的秋日將它帶回家中,必須要配一個美好的相框將它藏入。讓它常駐你的生活,這會不會是一種歷史的陪伴呢?
下篇帶來相關內容!
感謝每一位屏幕前你的每一個關注、每一秒閱讀、每一次點讚、每一句評論,
讓我們一起熱愛生活,慢慢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