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故事選(六十五)| 遍尋不著瞿低迦的識

2021-02-26 浙江鎮海佛教老年安養院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摩揭陀國,住在首都王舍城東方的毘婆羅山七葉窟中。 

那時,尊者瞿低迦也在王舍城附近的仙人山,住在黑巖石洞中,獨自一人精進禪修。 

尊者瞿低迦在禪修中,因禪定力的專注,獲得了暫時的「意解脫」,但不久之後,又因定力不足而退失了。尊者瞿低迦繼續努力,精進不懈,不久,又再一次地進入了「意解脫」。不過,和上一次一樣,這回的「意解脫」,也只是暫時性的留駐,不久之後就又退失了。就這樣,得證、退失,反覆發生了六次。 

雖然反覆經歷了六次退失,但尊者瞿低迦仍然不氣餒的繼續精進禪修,當第七次又證入解脫時,他心想

「我獨自在這裡精進禪思,努力修行,為的是讓自己能夠從修行中成就獲益。之前已經得證「意解脫」六次,也退失了六次,現在是第七次證入了,我應當把握這次機會,乘還沒退失之前,以刀自殺,斷絕這來自生理的幹擾,以免又發生第七次的退失。」 

當尊者瞿低迦這麼打算時,魔王波旬知道了,心想: 

「如果真的讓這位比丘自殺成功了,他必然會離開我掌管的世界。不能讓他自殺!我應當去告訴他的老師,來阻止他自殺。」 

於是,魔王波旬就來到佛陀住處,告訴佛陀說: 

「這位大智、大雄、大自在神力的成就者啊!你有一位被熾火攻心的弟子,正準備自殺呢!大牟尼!你應當去制止他,不要讓他自殺了。哪有在世尊正法、律中修學的比丘,會因無法修成而自殺的道理呢?」 

就在魔王波旬對佛陀講這些話時,尊者瞿低迦舉刀自殺了。 

佛陀聽了魔王波旬的這番激將之辭,同時也知道尊者瞿低迦舉刀自殺了,就回答魔王波旬說: 

「放逸的波旬!你一定是為了自己自私的目的才來找我的,哪裡是為了瞿低迦呢!瞿低迦是位堅定於修學的比丘,他常讓自己安住在禪定中,不論是在白天或在夜裡,他都不顧自己性命精進勤修。他已經很清楚地明白,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生死流轉的恐怖,而徹底的斷除了貪愛,他已經摧毀了你們魔軍的幹擾,證得解脫,入涅槃了。」 

聽了佛陀這麼說,失望的魔王波旬,覺得自己又失去了一位眷屬,所以既懊惱又憂心,就悄悄地消失離開了。 

魔王波旬一離開,佛陀就邀集了附近的比丘們,一同到仙人山的黑巖石洞,去探望自殺入涅槃的尊者瞿低迦。

 

遠遠地,世尊就看到在石洞內,枕臂臥在床上的尊者瞿低迦軀體,又看到有一股朦朧的黑霧,在尊者瞿低迦軀體的四周上下飄繞。於是,佛陀告訴比丘們說: 

「比丘們啊!你們看到一股朦朧的黑霧,在尊者瞿低迦軀體的四周上下飄繞了嗎?」 

「世尊!看見了,正如您所說的。」 

「比丘們!這是魔王波旬,在尊者瞿低迦軀體的四周上下飄繞,他正在找尋瞿低迦死後的識到哪裡去了。然而,瞿低迦比丘舉刀自殺時,心中沒有絲毫的貪愛與執著,他的識已經入涅槃而不再有安住處了,哪裡還找得到呢!」 

佛陀這麼說,是肯認尊者瞿低迦已經成就解脫,也就是受了「第一記」。 

這時,魔王波旬又來找佛陀,對佛陀說: 

「東、西、南、北、上、下,我遍尋不著瞿低迦的識往哪裡去了。」 

佛陀回應他說: 

「這麼一位堅定、一切無所求的修行者,他徹底的拔除了貪愛的根本,瞿低迦已經入涅槃了。」

相關焦點

  • 遍尋不著瞿低迦的識
    那時,尊者瞿低迦也在王舍城附近的仙人山,住在黑巖石洞中,獨自一人精進禪修。  尊者瞿低迦在禪修中,因禪定力的專注,獲得了暫時的「意解脫」,但不久之後,又因定力不足而退失了。尊者瞿低迦繼續努力,精進不懈,不久,又再一次地進入了「意解脫」。不過,和上一次一樣,這回的「意解脫」,也只是暫時性的留駐,不久之後就又退失了。就這樣,得證、退失,反覆發生了六次。
  • 【阿含經故事選】 序-自序
    《阿含經故事選》略分為「佛、法、僧」三個單元,包含:(一)佛陀:是「如法而來」之「正等正覺者」(二)僧伽:為「依法奉行」的「隨佛修學者」(三)法(達磨):乃是「佛陀與僧伽」之間的橋梁,因為佛陀是「以法攝僧」;師徒之間平等圍繞著的就是「法」,佛也不例外,這正凸顯「若佛出世、若未出世」之「緣起法」為佛教之最高準則及「不共外教之特色」。
  • 阿含經故事:佛陀的沉默回應
    站在一旁的阿難疑惑不解,為何佛陀不回答呢?佛陀回答阿難,如果回答外道「有我」,那麼就是執於「常見」,和「一切法無我」的證知不一致。如果回答「無我」那就會落入斷見,外道就會多生疑惑,就會想:先前所理解的「有我」就會不存在了。之前執著「有我」常見的人,聽了「無我」以後,思維還停留在「有我」的見解,以為有「我」可以斷除,這樣就又陷入斷見。
  • 阿含經的簡介與故事(2020版)
    據"阿含經在線"的官方網站介紹,阿含經分為四類,即《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阿含,梵語 agama。阿含意指所傳承的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的聖典。 原始佛教時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將所聽聞的教法,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憶傳承。
  • 《阿含經》中的病緣增上解脫
    但對於勤求解脫的修行人,即使身遭病苦,若能不失四不壞淨,如法如律,正念正智,生老病死也能變成菩提道種的資糧。所謂病緣增上解脫,即病患不僅沒有成為修道的障礙,反而因此悟入苦、空、無常、無我,成為趣向解脫的增上緣。這在《阿含經》中多有記載。
  • 佛學:巴利語系大藏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長阿含經》是小乘佛教的核心經典。它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編就的佛經,是記錄釋迦牟尼教義的最原始的經典,也是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而得名。全經共分四通。第一通概括教義,總結和解釋佛教的基本教理。主要若作有十上經》、《增一經》和《三聚經》等。
  • 為什麼學佛應先學《阿含經》?
    佛教經論繁多,法門無量,所以,上述問題不可能有一標準答案。不過,個人認為,佛教在印度及中國都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每階段都面貌不同,各有特色,以應時勢的需要。學者如果不理清佛教發展的脈絡,不知本末,不辨權實,很容易便會捨本逐末,誤以方便為真實,而得不到佛法的精粹。
  • 學佛入門筆記:[3]雜阿含經
    阿含經是佛滅後第一次結集產生的佛經,可謂是最原汁原味的佛經,在國內歸入小乘,強調修身,由於部分思想與儒家類似,因此在國內的影響反不如大乘,近年來有所變化,分為長 中  雜 增共四部,今年一直在學習中,堅持用這個方法先看懂,真正的修行能做到還是很難的,歡迎批評指正如是我聞。
  • 學佛入門筆記:[1]雜阿含經
    阿含經是佛滅後第一次結集產生的佛經,可謂是最原汁原味的佛經,在國內歸入小乘,強調修身,由於部分思想與儒家類似,因此在國內的影響反不如大乘,近年來有所變化,分為長 中  雜 增共四部,今年一直在學習中,堅持用這個方法先看懂,真正的修行能做到還是很難的,歡迎批評指正如是我聞。一時。
  • 遍尋煙火無人家:雀舌草
    ~ 新花舊事專欄 ~帶你看那些城市裡當季常見野花背後的故事每周二五早晨更新,歡迎關注新花
  • 何以說《阿含經》總攝八萬四千法藏?簡述《阿含經》的重要性!
    《阿含經》是學者公認為最早的佛教聖典,它記錄了佛陀住世時應機說法的實況,所以要探究佛陀的本懷,非研習此經不可。不過,《阿含經》傳到中土後,卻未受到重視。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它是佛陀為不堪領受大乘法義的小乘行人而施設的方便。
  • 阿含經的含義及內容簡介
    大藏經中一切根本乘部之經典,總名阿含經。阿含者根本教之總名。是梵語的音譯,也作阿笈摩,舊譯阿含,華言法歸,萬法歸趣於此而無漏義;又譯曰無比法,謂無類之妙法;或譯曰趣無,所說之旨畢竟無歸趣義。佛典結集記錄所用語言有巴利語和梵語兩種。
  • 略論《阿含經》的「念佛」思想——龔曉康
    《阿含經》中,佛被看作是法根、法眼、法依,因此在這些修行法門中,念佛總在最前面。另外,「六念」的修習也往往是與其他法門聯繫在一起的。《雜阿含經》卷第二十與卷第三十七中認為,應依「四不壞淨」修「六念」。「四不壞淨」又稱「四不壞信」,即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修「六念」必須以對佛、法、僧等的信仰為前提,這與淨土宗強調「信」是一致的。
  • 莫高窟出土的《雜阿含經》殘葉
    白麻紙,打漿不勻,有筋頭,紙較厚,紙較硬。文面下有朱紅框線。殘存回鶻文21行,正面開始有漢文頁碼「一葉」。硬筆草書體書寫。背面殘存21行,文面上有朱紅色邊框。硬筆手寫草書體。為佛經殘片。從這兩面文中多處夾寫漢字分析,此回鶻文佛經當譯自漢文本。文書殘寬13.1(左),7.7(右),殘高11(左),11.3釐米(右)。
  • 阿含經的念佛方法
    各宗派中,除了如三論宗的唯識學者,和禪門臨濟宗的一些禪者,不標明依淨土念佛法門外,其餘諸家大體上都以,「學依自宗、行歸淨土」為自家修行和接引信眾的指導原則。由於念佛法門在北傳佛教裡頗為盛行,所以一般的學佛者,會認為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教特有。其實小乘佛法中也有念佛的思想與方法。在小乘佛教根本經典,四阿含經的《增一阿含經》和《雜阿含經》中世尊都有講述念佛的法門,從中可以追溯佛教最原始的念佛方法。
  • 為什麼阿難說世間諸法皆出自增一阿含經?
    其中第一次佛法集結的成果、四部《阿含經》最接近佛的思想。因此《阿含經》被稱為「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在佛教經典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那麼四部阿含經,誰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呢?換種說法,世間諸法,何為源頭?佛涅槃後,始有佛經文本。那時候,阿難集經、優波離集律、迦葉集論,合著三藏經典。
  • 阿含經的由來及其佛教地位
    原創圖文《阿含經》是以佛陀的教說為中心,真實的記錄了佛陀與其弟子們的生活,是集錄佛陀所說宇宙人生真理之法典。《阿含經》現在漢譯四阿含及南傳五阿笈摩,是經過四次的結集而成:初佛涅槃未久,恐教法失,迦葉集五百阿羅漢於王舍城外七葉窟內,由阿難誦經,富樓那誦論,優波離誦律。確定了阿含的基本內容。佛滅百年,因戒律產生異議第二次結集,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四阿含正式集成。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
  • 讀金剛經好還是讀阿含經好。
    從的現狀來看,金剛經流轉的廣度,和被民眾所喜愛的程度遠遠超過了阿含經。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一,阿含經頂著一個小乘佛經的帽子。小乘嘛,會讓人覺得成就不如大乘。所以頂著小乘佛經的阿含經,似乎不太能滿足人們的期望,不太能滿足人們的成就欲。第二,金剛經是能夠讓慧能和尚聞之開悟的大乘佛經。有了慧能和尚從之開悟的實例,再加上個大乘的名頭。
  • 阿含經裡的「中道」思想,包含這2種類型,是通觀全體的智慧!
    阿含經裡的中道思想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在漢地的佛教傳統裡,自來對阿含經的研究,一向都不太重視,總認為它們是小乘的經典,這是中國佛教很大的遺憾。其實,印度佛教的發展始終都是以阿含經為根本,不論是中觀或唯識,都必須在佛陀金口之下的阿含經裡,去闡發佛陀之教的義理。
  • 俗語「井掏三遍出好水,人從三師學識高」說的啥道理?是啥意思?
    導語:這句農村俗語「井掏三遍出好水,人從三師學識高」說的是什麼道理,又是什麼意思呢?有興趣的可以跟著小編繼續往下看。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以前的時候我們的農業就一直是大多數家庭為主要維持生計的方式,而我們的糧食也是靠著農民們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因此或許我們在老農們身上看到的應該不只是歲月的滄桑,更重要的是一種這麼多年與大自然「打交道」,與各種生活上的困難「打交道」所總結出來的經驗。那麼,現在我們從哪裡學習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