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的情,「神人」的悟
——品《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有感
(一)
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蘇軾(號東坡居士),在我的心目中,一直猶如一顆高居於天空的「星神」,璀璨奪目、神秘莫測、遙不可及, 能得到大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等眾多頭銜的蘇東坡先生該是怎樣的「神人」呀!
一天,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為了改變自己煩悶的心緒,我試著轉移注意力,此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一佳句在腦海中縈繞,不由反覆吟誦品讀這首詞, 卻偶爾發現了蘇東坡先生情深義濃的「凡人」的一面。
孑孓的蘇東坡先生抬頭望月,思緒萬千,兩行清淚橫流。
和兄弟分離已七年之久,值此中秋佳節,怎能不思念? 這情思,從浩瀚的天穹轉到渺茫的大地,從兒時在故鄉和父母等一大家子的其樂融融,到幼時和兄弟的玩耍嬉戲,那快樂難忘的一幕幕猶在眼前 :一起讀書,一起吟詩,一起和詞,一起捉迷藏,一起看蛐蛐……怎奈風雲變幻,今天弟兄兩個都身處異地且相見仍遙遙無期,這滋味,千腸百轉,難以言說,「思念」二字怎能道盡?
只因為他更懂得手足情深。
(二)
大醉的蘇先生本想一醉解千愁,卻不料「舉杯消愁愁更惆愁」。
蘇先生曾有詩曰:「吾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 。他們不僅是兄弟,更是知己。
此時,皎潔的月光普灑大地,闔家歡樂的樂音傳遍五洲,黃髮垂髫之人都怡然自樂,自己如果和「知己」舉樽痛飲互訴衷腸該是多麼美好的事,現實卻是相見仍渺渺無期,相逢仍不知何年, 內心是那麼孤獨,那麼抑鬱惆悵。
自己政治不得意的滿腹幽微難言之情向誰訴?該出世還是該入世的看似矛盾的知心話向誰講?所以才會有:「把酒問青天」的奇思妙想,青天有靈性,青天是載體。 矛盾掙扎後蘇先生最終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 決定執著人生、熱愛人間。 他要快點把自己的決定告訴兄弟蘇轍。
因為他更懂得知音難遇。
(三)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時光推移,翻來覆去不能入睡的他內心的鬱結釋然,心靈也來了個華麗大轉身。
「神人」的悟如汩汩潭水,神奇湧出 。他從鬱結的心靈的荊棘中闢出一條羊腸小道:他把自己的不得志,把手足分離想成是自然現象;他悟到了「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他由己及人,發出對全天下的離人的美好祝願「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悟由心生,千古流傳的美文的背後經歷的就像蟬蛹成為翩躚起舞的蝶的過程。 這個過程既需有「凡人」的情,又需有「神人」的悟。而這「神人」的悟需要的是一份修養,一份胸襟,一份曠達樂觀的心態, 一份獨特的人格魅力 !
想到這兒,感到陽光射進了我的心房,我問自己:是不是也應該讓自己稍微「神」一點?這樣一想,真的很快酣然入睡。
作者簡介:
楊秋紅,獲嘉縣實驗學校語文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只願開開心心工作,簡簡單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