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吃貨而言,最港味兒的房子,會是什麼呢。既不是雖聞食堂好吃到哭卻閒人免進的中銀大廈,也不是周日菲傭擁聚充斥著咖喱味兒的滙豐銀行。吃貨眼裡的港味,是渣華道街市上風沙雞香的東寶小廚,是角落裡翻滾著辣氣的竹園雞煲。
|類型
香港的街市大致有三種,第一種不構成建築物,只是佔用一條人行/車行道於兩旁布攤,最有名的應該是春秧街。在這裡,在香港找不到的海帶,花椒,大料,甚至餃子皮,都應有盡有。
第二種街市開始形成兩層的建築。一樓的生疏海鮮,二樓還有些溼貨賀花卉的攤點。通常室外都有直達二層的交通形成一條單一的環線。用地再小,也會擠出給貨車卸物的一畝三分地
第三種街市就是最正宗的味道,在生疏海鮮的兩層體量上直接頂上了各種香味的大排檔。有的因為還疊加了其他類似於圖書館,體育館等其他市政功能,於是又被叫做市政大廈,官方的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似乎更形象。畫出功能剖面竟有點神似海對岸歐媽的交易所。尺度感缺失灰空間和縮小德首層大堂,對比香港市政大樓首層真正意義上的街市,我覺得香港的街市更多一些人的味道。
|案例
去年去金澤拜神的時候,被攻略上60塊錢一簍筐蟹腿的傳說的吸引,造訪了金澤最大的海鮮市場——近江町海鮮市場(紅線內)。
近江町海鮮市場二戰前就存在,藍色部分為步行街頂棚,街道成「艹」字布局,最長的部分由200多米。比較有意思的是07年開始舊區改造的部分(紅色區域),靠近路口的約4000多平方米整體除了端頭保留一個極有時代感的北國銀行,餘下整體改造成一棟名為「一奇葩」(音譯沒問題吧。。。)立體的街市樓,地下一層,地上五層。二層以上是辦公區,地下一層和地上二層的熟食區像漢堡包一樣夾注延伸開去的海鮮街市,是一個很有食慾的房子。
以後大家去金澤拜妹島的路途中,不如在其中消耗一段饑饉的時光。
|未來
相比金澤的近江町,香港街市在建築形態和功能主題上都略遜一籌。但香港勝在小,而多。在地圖上搜索關鍵字市政大廈,以筆者居住的港島東區為例,最遠不到1km。而這些設施,基本都建於97年前。2000年後新建3棟的市政大廈,兩棟已經沒有了街市(包括生熟)的功能。小市民只願舊的不去,新的慢來。那些生猛交叉而上的鐵皮扶梯,半圓造型的逃生梯平臺,開敞的整層沿街廊道,那些街市裡喝啤酒,打邊爐,聽小曲的歲月,不會被時光濃縮成另一個徒有形式的新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