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璆:火神山醫院原始圖紙的設計者,被譽為醫學建築界的梁思成

2020-12-11 佳易博覽

作者:山佳

第一次聽到「黃錫璆(讀作「球」,美玉的意思)」,還是2003非典那年,作為中國中元(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總建築師的他,是小湯山醫院的設計者。

如今,面對「新冠」疫情,又見這位年近八旬的老者,主動請纓,要求再度披掛上陣。

此事源於2020年1月23日13點06分,中國中元收到一封武漢市城鄉建設局的加急求助函,請求對「武漢市建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醫院」進行支持。

隨即,中國中元迅速召開由黃錫璆主持的支援武漢建設應急醫院協調會議。經過與會討論,會議形成了一系列決定:立刻整理小湯山應急非典醫院圖紙及相關資料,發送給武漢市建設局。

1月23日14點22分,接到求助函一個小時後,修訂完善的小湯山醫院圖紙送達對方。

之後,我們從新聞報導中得知:2020年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建成完工,正式交付使用。

可想而知,這一切的成功離不開小湯山非典醫院的設計圖紙,更離不開圖紙背後的那位設計師——黃錫璆。

01

黃錫璆,1941年出生在印尼,祖籍廣東梅縣。

梅縣出過很多名人,比如名列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還有培養出一代大師級畫家的林鳳眠,當然學生吳冠中、趙無極的名頭,相對於老師,更為響亮。

黃錫璆,從小就對祖國,有著無限的熱愛。雖然家在印尼,可是總感覺自己的根,仍在中國,自己是個漂泊異鄉的人。當時的華僑,自稱「海外孤兒」。

這裡插上一段,比如說李國元與袁家英夫婦。袁家英是袁公袁世凱六子袁克桓的長女,李國元曾是張治中將軍的副官兼私人秘書。1945年8月28日,毛公來到重慶,未帶醫生。於是,張治中安排李國元,做毛公在重慶談判期間的保健醫生。可以說,李國元幾乎耳聞目睹了重慶談判的全過程。也許離政治太近了,看得太透了,後來的李國元,決定一生傾注於基督教和教育事業。

最終,李國元夫婦定居印尼。在印尼,李國元作為加姆理爾大學(一所教會大學)的創建人和校長,很有聲望。

印尼華人,在經濟上舉足輕重。可印尼人排華情緒,一直上演。1957年,李國元被蘇加諾政府囚禁。作為妻子的袁家英,從早到晚,不是在政府機關排隊等候領取批准探監的通知,就是四處打聽丈夫的消息。

直至1959年,李國元一家被流放。所有的東西,均被沒收,只剩下身上的衣服。數年的打拼,已成一片廢墟。

身為大學校長的李國元,在印尼排華中,生命尚且得不到保證,更別提一般的華人百姓了。

16歲的黃錫璆

於是,很多老師都號召華人學生,回國學習本領,參加祖國建設。在這種大環境下,16歲的黃錫璆在高二時回國。先是,他的哥哥、姐姐回去,接著是他,父母總想在身邊留下一、二個孩子,可是他的弟弟、妹妹隨後也都回到祖國。這就意味著,黃錫璆與他的兄弟姐妹均已回國。

02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本著這個信念,黃錫璆成功考取了東南大學建築系。

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童寯(讀作「俊」),被譽為「中國建築四傑」。這四人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黃錫璆與這四位大師,也是緣分有加。

梁思成,梁任公的長子,林徽因的夫君,為了保護古都北京,是那份著名的《梁陳方案》的作者之一。

楊廷寶,畢業於清華大學,也曾留學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是梁思成的學長,著名的建築設計師。當年,民國定都南京,其南京中央醫院,就是他的作品。

而童寯,作為楊廷寶的好友,戲稱他設計的南京中央醫院主樓為「放倒的板凳」。而我們著名的鐘南山院士,就是出生在那裡。

童寯,父親曾為奉天省教育廳廳長,當了解到清華準許接收東北籍考生時,就鼓勵兒子報考。據說,童寯是第一位進入清華的東北學生。後來的他,留學美國。

梁林夫婦學成回國後,第一份職業是在張學良創辦的東北大學,開辦建築系。還在紐約的童寯,收到梁思成的電報,請他到東北大學任教。回報鄉梓,是童寯的心願。

1932年,梁林夫婦因身體狀況不佳離開瀋陽,接替梁思成系主任一職的,就是童寯。

回到北平的梁林夫婦,加入朱啟鈐(曾當過代理國務總理)一手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與梁思成並稱為營造社兩大支柱之一的,就是劉敦楨。

1935年,朱啟鈐(左一)、梁思成(左三)和劉敦楨(左二)考察北京天壇修繕工程

七七事變後,學者南下,梁林夫婦帶著家人,一路顛沛流離,來到昆明。作為民間團體的營造學社,舉步維艱。梁思成開始給營造學社的原資助機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發函,說明大致情況並詢問如果在昆明恢復學社的工作,對方是否樂意繼續給予資助。

中基會很快給予回覆:只要梁思成與劉敦楨在一起工作,就承認是中國營造學社並給予幫助。於是梁思成迅速與在湖南新寧老家的劉敦楨取得聯繫,並得到對方樂意來昆明共事的許諾。於是,中國營造學社的牌子又在春城掛起來了。

之後,我們知道,中國營造學社又跟隨史語所,來到四川的李莊。梁思成、劉敦楨帶著學社同仁,在那種艱苦卓絕的條件下,仍不忘研究中國建築。

後來的劉敦楨離開李莊,赴國立中央大學任教。國立中央大學,蔣公為校長,其學子們被稱為「天子門生」。據說,劉敦楨離開李莊的前一夜,與梁思成徹夜長談,雙方都依依不捨……

03

吃水不忘挖井人,而「中國建築四傑」中的三人,楊廷寶、童寯、劉敦楨,均為黃錫璆在東南大學的老師。

尤其當年,為加強教學一線,童寯親自為學子們上課。黃錫璆清楚地記得,童寯老師給我們上的是博物館設計課,他的課,講的很簡短,餘下的課時,鼓勵我們多提問。我們那時候是學生,膽子比較小,不敢開腔。

助教老師就說,你們要提問,童老他會很高興,會根據你們的提問擴展發揮講課內容。

有句老話,大師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的確如此,教學相長,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了解到對方知識的儲備,會有的放矢,加以指導與明示。

話說上世紀50年代初,楊廷寶與梁思成,以及他們的學生輩,在北京東安市場一家飯館就餐。談話間,楊廷寶突然從座位上站起來,又坐下,又站起來,打量著面前的桌椅,然後從懷中掏出捲尺,量好尺寸,一一記錄在小本上。

他說,這套桌椅只佔了極小的空間,而坐著甚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楊廷寶的學生回憶,他常常提諸如此類的「小」問題:人的最小空間是多少?人的活動空間至少要多少?一張八個座位的餐桌至少需要多大空間?桌椅的高度該是多少?門把手和門鎖裝在什麼高度才合適?他總是隨身攜帶一把鋼捲尺、一支筆和一個小記事本,隨時記下他所需要的尺寸或畫下他認為值得參考的速寫。

坐在車內,楊廷寶有時會指著車窗外的城市建築問學生:這樣的處理,合適不合適?好不好?

給建築系學生演講,學生期待著聽「這麼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大談設計,他卻告白:「我來說說臺階的踏步怎麼做,好嗎?」然後講了一大通踏步尺寸與人體的關係云云。

後人懷念他:「總之,他一直在關心著建築師為人類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環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是這樣的建築理念,也滴灌在黃錫璆的心中。

04

黃錫璆常說,醫院是治病的場所,病人在這裡,是弱勢群體,做醫院設計,你就真的需要體會病人的感受,為病人服務好。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是黃錫璆早年的代表作品,為了感謝建築師為醫院做出的卓越貢獻,院方特為他建立了一塊黃錫璆紀念銘石,讓後人銘記這位仁心仁術、道德高尚的建築師。

作為一名醫院設計專家,他始終堅持,醫院是救命的地方,設計上決不能搞形式主義,讓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是我搞設計最大的原則。

回頭再看佛山醫院,用事實印證了這一點。

佛山醫院剛建成時,很多人不理解,認為門診太大,浪費空間,更覺得醫院建地下停車場不吉利,也無多大用處。

當時負責基建的佛山醫院原副院長譚偉棠回憶道,醫院啟用當年,就創下日門診量4600人次的紀錄,私家車的增多更是證明了黃博士的遠見。

對此,黃錫璆這樣解釋——

建築師是專業人才,除了解決醫療流程的問題,還要讓醫院空間更加合理,空間變化豐富,建築不能設計的太枯燥無味。

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建設了一大批學校和醫院,採用的是標準化的設計,不但效率緊湊,而且空間密集。這是為方便醫生工作出發的設計構想,人們叫它「治病的工廠」,既冷酷又沒有人性。

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反思,人們還是覺得戰前那些有色彩、有空間情趣的醫院比較好。所以,醫院設計是在真正考驗建築師對人性的關懷。

05

黃錫璆設計了大小百餘家醫院,哪座醫院設計水平最高,難有定論;但哪座醫院情況最特殊,毫無疑問是小湯山醫院。

2003年4月21日,北京市決定建立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而設計小湯山醫院的任務,落到中國中元的頭上。

專業醫生尚未對非典病毒的傳染性下結論,如何通過建築做到有效隔離?如何在短暫時間內建成具備隔離、通風、防交叉感染等標準的醫院,對醫護人員和病人的人身安全負責?

面對重重難題,黃錫璆和他的設計團隊,連夜投入工作,集體討論、分別勾畫、群策群力。沒有辦公室,他們就坐在路邊的臺階上,畫草圖修改方案。

邊設計邊施工,經過7天7夜的努力,2.5萬平方米的小湯山醫院「拔地而起」。5月1日深夜,醫院開始接收病人。

整個院區被分為三塊,病人和醫護人員的通道各不相同,防止汙染擴散。建有汙水和垃圾處理裝置,對廢棄衣物和器材等消毒處理,避免二次感染。

在兩個月內,小湯山醫院收治了全世界十分之一、全國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 治癒率超過98.8%,全部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感染,被世衛專家稱為「醫療史上的奇蹟」。

憑藉對中國現代化醫院的卓越貢獻,2012年,黃錫璆榮獲中國建築學界的最高榮譽獎——第六屆梁思成建築獎,也譽為「醫學建築界的梁思成」。

06

2020年1月,面對兇險的「新冠」疫情,年近八旬的黃錫璆,第一時間向組織遞交了請戰書。

他在請戰書中寫道:「本人是共產黨員;與其他年輕同事相比,家中牽掛少;具有非典小湯山實戰經驗。」他表示隨時聽從組織召喚,隨時準備出擊參加抗擊工程。

並於1月24日(除夕),黃錫璆親自手寫一封關於武漢應急應急醫院的建議。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在黃錫璆這位老者身上,我們確認看到了「中國脊梁」這四個大字……

相關焦點

  • 79歲黃錫璆參與火神山醫院設計:畫筆勾勒家國夢
    人物小傳黃錫璆:1941年生,籍貫廣東梅州,歸國華僑,中國著名建築學家,2012年第六屆「梁思成建築獎」得主。2003年非典期間,黃錫璆曾帶領團隊設計北京小湯山醫院;2020年擔任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支持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技術專家組組長。見到大家口中的「博士」,正值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
  • 中國中元黃錫璆榮獲我國建築師最高榮譽獎:「梁思成建築獎」
    備受學界關注的第六屆梁思成建築獎頒獎典禮於12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住房城鄉建設部郭允衝副部長、中國建築學會車書劍理事長、徐宗威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中元丁建總裁、王漪副總裁以及國內建築學界的領導、專家、學者100餘人出席了頒獎典禮。  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建築學會領導為黃錫璆頒發了梁思成建築獎獎牌和證書。
  • 國機集團黃錫璆:醫院建築設計師就要為老百姓服務
    在之後的51天裡,這座在緊急情況下採用標準化、模式化,快速拼裝、快速建成的傳染病醫院,共收治了680名患者,病死率不到1.2%,1383名醫護人員零感染,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用事實證明,「集中收治」能有效阻斷疾病疫情的蔓延。 時隔17年,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黃錫璆又一次拿出了當年建設小湯山非典醫院的圖紙。
  • 「火神山」「雷神山」建設中的東大人!
    黃錫璆從設計者到技術支持專家,他始終全力以赴人物簡介黃錫璆,東南大學建築學院1959級校友。1959年9月至1964年8月在南京工學院建築系(現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學習,獲學士學位。中國著名建築學家,2012年第六屆「梁思成建築獎」得主。
  • 一片冰心在玉壺--記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醫療首席總建築師黃錫璆...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 張辛欣)走進黃錫璆博士的辦公室,通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老人把頭埋在厚厚的書籍中,拿著放大鏡描繪設計圖紙,粘貼建築簡報。
  • 一片冰心在玉壺--記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醫療首席總建築師黃錫璆
    走進黃錫璆博士的辦公室,通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老人把頭埋在厚厚的書籍中,拿著放大鏡描繪設計圖紙,粘貼建築簡報。 已到古稀之年,這位醫療建築界的「梁思成」仍耕耘在設計一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現代醫院建造中,似乎永遠不知道什麼是疲倦。
  • 「醫院建築設計師就要為老百姓服務」 ——記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在之後的51天裡,這座在緊急情況下採用標準化、模式化,快速拼裝、快速建成的傳染病醫院,共收治了680名患者,病死率不到1.2%,1383名醫護人員零感染,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用事實證明,「集中收治」能有效阻斷疾病疫情的蔓延。   時隔17年,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黃錫璆又一次拿出了當年建設小湯山非典醫院的圖紙。
  • 武漢火神山醫院是日本人設計的?假的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武漢火神山醫院是日本人設計的?假的!近日,一則宣稱武漢的火神山醫院是一位日本設計師設計的網帖,開始在中國國內的各大論壇和微博微信中傳播起來。在看到這則消息後,耿直哥和同事們也立刻對消息中所提到的信息進行了核實,特別是那位被稱作是火神山醫院「規劃設計者」的「日本竹務工務店的高級規劃師木間雄二先生」。然而,我們檢索了日本的搜尋引擎後,卻找不到任何一個在所謂的「竹務工務店」擔任規劃師,且名叫「木間雄二」的人。
  • 生命物資擺渡人 記火神山醫院醫學工程科主任金鑫
    張軍華 攝這是金鑫到武漢的第55天,也是他在火神山醫院的第55次巡查。作為火神山醫院醫學工程科主任,金鑫負責醫院的醫用氧氣、耗材、試劑、防護物資等供應保障和醫療設備引進維護。2月3日,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抵達火神山醫院首日,金鑫便開啟特殊戰備時刻。1000張床位,1500平方米庫房,金鑫和全科人員共同守衛著這個鮮為人知的「彈藥庫」。
  • 德國10年建不完火車站,中國10天建成火神山,外媒圍觀贊中國速度
    "我這一生中,從未見過這種動員",這是武漢火神山醫院建成後,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發出的讚嘆。"沒想到小湯山的設計方案還能用上,雖然我們一直希望再也用不上",這是小湯山技術專家組組長黃錫璆的原話。火神山醫院10天建成一座醫院,可能嗎?當初提出建火神山醫院時,每個人都在想完成這個數字的可能性。
  • 火神山建設不完全手冊:如何10天建成一座醫院
    火神山建設不完全手冊:如何10天建成一座醫院國資小新10天時間建一所擁有1000張床位專門對抗疫情的醫院怎麼做到?→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網友@偶腳得偶還可以搶救一下梳理火神山醫院建設歷程整理了《火神山建設不完全手冊》向我們展示了奇蹟背後的磅礴力量下面我就把
  • 火神山醫院開始接診,8天時間建成一座醫院,又為何命名火神山?
    經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抽組1400名醫護人員,於2月3日起在這所醫院承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任務。過去10天,發生了什麼?怎麼做到的?新華社記者帶你去探訪火神山醫院落成全過程。這是2月2日無人機拍攝的武漢火神山醫院。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背後,是異常嚴峻的疫情形勢。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加減法
    「武漢雷神山醫院,休艙!」4月15日上午,武漢雷神山醫院正式關閉,結束了它在此次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特殊使命。武漢火神山醫院也在同一天關閉。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兩座被稱為「奇蹟」的醫院,在武漢疫情最危急的時刻火速建成,兩個月裡救治數千病患,最終迎來關門時刻。
  • 火神山醫院副院長升301醫院院長,院長升軍醫大校長
    可謂全國矚目,世界知名,這次軍改以後,301醫院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醫院,下轄8個醫學中心和1家分院,設置165個臨床醫技科室,擁有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個省部級及全軍重點實驗室、33個全軍醫學專科中心和研究所。醫院年門急診量490萬人次,手術近9萬例。301醫院同時又是解放軍醫學院,以研究生教育為主,是全軍唯一一所醫院辦學單位。
  • 火神山醫院開始接診 我們去病房裡看了看
    原標題:火神山醫院今日開始接診,我們去病房裡看了看|早安武漢希望我們在無常的命運中做好本分工作對落難者施以援手對不幸者給予關懷在自我隔離的小日子裡活出最好的自己「嘀、嘀、嘀」2月2日下午武漢市蔡甸區火神山醫院一間病房內床邊櫃頭上擺放的心電監護儀有節奏發出的一聲聲響動像是心跳聲
  • 火神山醫院建成:那些與時間賽跑的普通人
    火神山醫院建成:那些與時間賽跑的普通人 2020
  • 使命如山——火神山醫院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記事
    新華社武漢3月17日電 題:使命如山——火神山醫院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記事  新華社記者賈啟龍、黎雲  2月3日起,1400名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開始承擔武漢火神山醫院醫療救治任務。一個多月來,他們扛起如山使命,在抗疫一線勇當先鋒,成功救治了一個個生命。  截至3月17日,火神山醫院出院患者超過1900人。
  • 是護士更是勇士——記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火神山醫院重症...
    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陳靜在ICU病房工作。 吳浩宇攝(中經視覺)陳靜是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記者撥通她的電話時,她已經連續工作了12個小時。面對疫情,她說:「我是一個有31年軍齡的老兵。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何況我是一名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