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分裂近千年後天主教東正教領袖舉行首次會晤 來源:深圳高清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當地時間2月12號,古巴首都哈瓦那國際機場迎來了兩位特殊的貴客。他們分別是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和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裡爾。這一次,兩人沒有像往常一樣各走各的路,而是坐下來交談了近3個小時。從1054年這兩大教會分裂算起,這是羅馬天主教教皇和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近千年來的首次會晤。
那麼,東正教與天主教有著怎樣的淵源?為什麼兩個教會的頭兒會談能引發這麼高的關注呢?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講述了兩者之間的故事。在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帝國分成了東羅馬和西羅馬,遷都到君士坦丁堡以後,西方的教會就形成了今天的天主教,這是西歐的教會。在東歐,土耳其伊斯坦堡那個地方,原來叫君士坦丁堡,就形成了東正教會。西羅馬滅亡之後,天主教會的力量就比較強了,他實際上成了西歐的控制者,東羅馬一直還是在羅馬皇帝的控制下,東正教會因此跟西方教會爭奪權利,公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雙方彼此開除對方首領的教籍,這樣的話就形成了今天的這樣一個局面。東正教會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是名義上的牧首,但是因為後來這個地方成了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地了,東正教會是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東正教現在有15、16個獨立的教會,都有自己的牧首,君士坦丁堡的牧首實際上沒有實權,只有一個虛名,目前來講俄羅斯東正教的勢力還是比較大,它是在公元988年,羅斯受洗都是在國王的要求下皈依了東正教會。
本是同根生的天主教與東正教分裂之後,高層之間幾乎不來往。不過,教皇方濟各繼位後向東正教伸出橄欖枝。方濟各一直秉持"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會面"的態度,2014年他曾告訴基裡爾,「只要給我打個電話,我就去。」
大牧首基裡爾2月11號至22號訪問拉美三國,教皇方濟各也將在這段時間裡去墨西哥訪問。兩人在哈瓦那機場完成了這次計劃中的"邂逅"。為什麼選在古巴?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說出了其中一層意味。「新任的教皇方濟各上來以後,他是阿根廷人,梵蒂岡教庭在國際事務中很活躍,包括美古關係緩和,他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這回選擇在古巴也不奇怪,因為有這麼一個背景在裡面,而且我想古巴可能相對來說,對於東正教牧首和羅馬教皇來說,都是一個相對合適的地方,因為在美古關係緩和中發揮過積極的作用,古巴方面完全可以給他提供這麼一個機會和場所」。
俄羅斯東正教聲明稱,目前在中東和非洲的基督教徒遭遇大規模迫害,是促成雙方會晤的主要原因。兩人的會晤以閉門會談形式為主,會談後籤署了聯合宣言,共同呼籲保護在中東的基督徒免受迫害。針對這一千年之約,俄羅斯東正教教徒普遍給出了積極評價。俄羅斯正教會成員瓦赫坦·凱珀什澤說:這個會面象徵性意義更大。我想沒有人會期待兩人會面之後,世界就會變了。但是,我認為兩個教會對於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問題的每一個共同回應都應該得到支持。
莫斯科大主教之管區教父基裡爾·戈爾布諾夫從教皇和大牧首的會面裡讀出了更多信息。他說,在很多在俄羅斯的東正教徒眼裡,天主教是外國的,是敵視俄羅斯文化的。但在我看來,天主教在莫斯科很友好。我相信,兩人這次會面之後,很多人會發現,原來大家和平共處對大家都好。
此前,無論是天主教教皇還是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都給外界低調、遠離政治和閃光燈的印象。自2013年方濟各當選教皇后,他卻經常成為新聞焦點人物。這次為何一改往日教皇作風?宗教能在當今國際格局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一方面是方濟各本人有一定的政治抱負;另一方面當前國際事務中的一些衝突也需要宗教發揮積極作用。「宗教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到社會和民眾,所以它在一些方面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比如說去緩解緊張的局勢,呼籲和平,號召這些信眾去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等等。而且他們也可以通過他們對社會,對民眾的影響,來對這些政治人物,包括對各國的領導人發揮一定的影響,所以它是可以在國際政治層面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們也知道因為現在社會它畢竟是以民主國家為主要的單位,所以宗教在國際中的作用它還是有一個度,也就是說它如果能把握好的話,它能夠發揮一定的促進和平,維護穩定這樣的作用,但是如果發揮不好的話,它也可能會引起這個比如說宗教上的衝突或者是矛盾,所以這一次我覺得教皇和牧首之間的會晤實際上是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宗教之間應該是和諧或者說應該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