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海關營前分關監察長住宅舊址
營前伯牙潭
營前古稱瀛前,又稱營田、瀛洲,曾先後隸屬閩縣、閩侯縣,1934年9月劃歸長樂縣。它位於福州城以東閩江下遊的三江(烏龍江、臺江、馬江)匯合處南岸,踞水上交通要衝,有橫江渡可達隔江相望的馬尾,沿閩江上可通福州及閩江上遊、下可由閩江口出海,且溯三汊港、上洞江可深入長樂腹地,故往來者絡繹不絕。營前的伯牙潭(今稱白牙磹)瀕臨馬江,江闊水深,又是外海輪船停泊的較佳場所。
鴉片戰爭後,福州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隨著中外貿易日益擴大及世界造船技術不斷發展,前來福州的貿易船舶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許多大型船舶無法進入倉前山番船浦(泛船浦)內港,只得停泊在伯牙潭水域的錨地,將進出口貨物用駁船盤運至位於番船浦(泛船浦)的閩海關候驗。為了便利貨物檢驗通關和商人繳納稅款,也為了防止不法之徒就地走私貨物和偷稅漏稅,清政府在伯牙潭設置閩海關營前分關,並在分關內設大清郵政福州郵務總局羅星塔分局(後因郵政與海關脫鉤,分局遷至馬尾,改設營前副支局)。
營前尤其伯牙潭的優越地理位置和優美環境,成為列強向福州地區進行文化、經濟侵略的前進基地之一。早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基督教美國公理會就曾派遣神職人員到此地設布道所,後又開辦聖經班、識字班。外國商人也紛紛在此地及其附近沿江搶灘佔塢,建碼頭泊口,置油輪、駁船自由行駛於橫江港道,還佔地築洋樓、建陵園,儼如一個小「租界」。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英國在此附近的營前港口大塢強行圍地約1.3公頃,修建「亞細亞」煤油公司福州囤油倉庫。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美國以「最惠國」身份在此地附近強購田地約2.6公頃,修建「美孚」囤油倉庫。
在營前包括伯牙潭一帶辦事或居住的外國人,暫時停泊在該水域的外海輪船所需的水產品、副食品、日用品等,基本上就近採購,促進此地的商業、服務業快速發展,錢莊、當鋪、商店、旅館、茶館、酒館、妓館、煙館、賭館等市肆林立、商賈雲集,以滿足各種各樣人群的需要。
「亞細亞浴場」遺址
「亞細亞浴場」
夏季,福州地區如果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且無颱風影響,就酷熱難耐。為了滿足消暑和娛樂的需要,自1925年開始,在「亞細亞」囤油倉庫附近形成一個露天遊泳場,通稱「亞細亞浴場」,填補了福州地區的空白。
這裡一片沙灘,深淺合宜,範圍遼闊,景色清幽,是外國人和當地有產階級、有閒階級消夏的遊玩場所。起初每日到此遊泳的僅「三數人」,逐漸發展到「十數人」,最多「不過三五十人」;隨著聲名傳播福州城,至上世紀30年代初,有時每日「竟超過二三百人」。
福州距營前30多裡水路,前往「亞細亞浴場」的,基本上在臺江、中洲島、倉前山碼頭結伴搭乘疍民的小船。入夏後,碼頭上每天都有年齡未滿二十歲的「船仔妹」在兜攬生意。她們負責將客人們送往「亞細亞浴場」,等客人們盡興後再送回,來回一趟約需6個小時,收渡資每人大洋兩角至一元之間,視行情而定。
前往「亞細亞浴場」的男士居多,少數女士不全都是他們的家屬,有的是情人,有的是「小三」,有的甚至是娼妓。由於此處遠離福州城臺各地,風流韻事被家裡人發現的概率較低。據報載:「於是在浴場中,頗添不少桃色趣聞,或從陌生而勾成莫逆,或原情侶而見異思遷,或為追求而揚酸素,或因不斂而肇流言,色色形形,不勝枚舉,亦人間罪惡之源泉。」
據報載:在「亞細亞浴場」中遊泳的女士,「極盡人體曲線之大觀,其停憩淺波中者,倩影亭亭,如芙蓉之出水;遊泳浪花裡者,體態輕浮,若鴛鴦之酣浴,愛海情波,匪但清涼可人己也」。所以,前往此處的男士也不全都是去遊泳,有的還是「旱鴨子」,是以去「看風景」為主要目的,「找我們慰情消遣的境地去,調劑平日抑鬱不舒之氣焉」。
「飽眼福」者在岸上對水中的女士評頭品足,曾經評出3個年輕貌美、泳技尚佳的「水上明星」。據報載,她們分別是「鹽務稽核所韓課長之千金韓茉莉女士,泛船浦馬仲醫生介妹馬婉柔姑娘,太興洋行華經理劉君永業愛女青年會中學高才生劉淑勤小姐。此些人泳術,雖未盡臻完善,然亦不愧為箇中翹楚。韓茉莉在廈門時,曾屢獲錦標,其藝之精,為老於是道者所讚賞……馬婉柔之蛙泳,尤稱獨步,且經專家指導,姿勢正確……劉淑勤為後起之秀,其自由式之FORM(註:方式或形狀的意思),尤為美觀,手法起點,乍視之下,與美人魚楊秀瓊極神似,姿勢之佳,一時無兩」。
自發形成的「亞細亞浴場」,隨著遊泳者逐年增多,其簡陋的設施已無法滿足需求。1932年下半年,十九路軍已經進駐福州地區。駐閩「綏靖」公署參謀長鄧世增的弟弟鄧世漢牽頭集資,擬仿照香港海邊浴場的模式,完善「亞細亞浴場」的設施,如布水上浮標、僱救生員、置救生器材、搭遮陽棚和修建更衣室、寄件處、飲食部、娛樂所、醫療點等,成為對外有償服務的遊泳場。後因「福建事變」迅速失敗,十九路軍撤出福州地區,此計劃半途而廢。
由於「亞細亞浴場」設施簡陋安全無保障,時有溺水事故發生;後又被市內新開張的遊泳場搶去客源,遂由盛轉衰。全民族抗戰爆發後,尤其是1939年二三月,日軍飛機屢炸營前街和伯牙潭附近的英、美囤油倉庫後,它便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