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放眼望去,現在的亞細亞商場破敗、殘舊,身上帶著時光倒退二十年的落伍氣息。時光依舊是那個時光,但客人卻已經是別家的客人。就在出現又消失了的喧囂人煙中,我放佛依然能夠聽見昨日的殘音——
1989年5月7日,位於鄭州市二七區德化街1號的亞細亞商場開業,人們眼裡出現了那顆放佛正在灼灼燃燒的「野太陽」。
但就名字而言,「亞細亞」這個名字是英文「Asia」,亞洲的譯音,高雅脫俗,頗有現代韻味,迎合人們對新潮的追求,又符合中國傳統的老商號三個字特色,而且「亞細亞」最後一個字的聲調恰好又是仄聲,字音短促,讀起來鏗鏘有力。商場經過一番斟酌之後,正式向人們推出「亞細亞」這個名字。
開業當天,櫃檯上九成左右的貨物被搶購,商場不得不提前關門。就當時而言,可以說亞細亞滿足了人們對美好購物體驗的一切想像。
作為中國最早的股份制商業企業,亞細亞商場不斷在中國商業領域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第一」:第一個設立商場迎賓小姐、電梯小姐;第一個做晨操、舉行升旗儀式;第一個在中央電視臺叫賣……
亞細亞商場主樓高46.4米,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營業面積1.2萬平方米,共十二層,其中地下兩層,地上十層。五層以下為營業大廳,六層為職工餐廳,七層以上是辦公室及幼兒園,商場內配有觀景中臺、琴臺、旋轉樓梯,自動扶梯、貨運電梯、辦公電梯及中央空調。經營針織、服裝、鞋帽、化妝品、日用百貨、家用電器、工藝飾品、文體用品、兒童用品、食品等40000多個品種。
此外,亞細亞按照星級賓館風格布置,四處鮮花綠草,還把人工瀑布引入營業大廳。
在1994年,老李從老家來到鄭州,應聘成為亞細亞五彩廣場的一名員工。上班第一個月,正趕上亞細亞員工漲工資,一下子漲了200元,一月工資有八九百,在當時的90年代可不是小數目。
工資上漲的背後,是亞細亞超高的人氣。「每天早上還沒開門,大門口就有人排隊等著,烏泱烏泱的。」老李說,當時很多外地人到鄭州,直接從火車站出來就開始在亞細亞門口等。
「迷戀亞細亞,就像當時迷戀香港四大天王的追星一族。」
一個穿著藍色制服的女子,騎著摩託車,威風凜凜。作為一位普通的鄭州市民,林洋對輝煌時期的亞細亞印象最深的就是摩託車女子方隊和儀仗隊——時間回到1995年5月26日,當時的林洋只有19歲。
一有空閒時間,林洋就會跑到亞細亞,因為「早晨有美女升國旗,有儀仗隊表演,每天表演十分鐘,遇到大型節日還會延長;還有摩託車方隊,繞著商場周圍轉一圈,車技相當不賴」。
說去亞細亞逛街,還有不少趣事。林洋說,當時每個扶梯口都站著一位服務員,在全國來說,應該都少見。服務員站著一動不動,有次,一對外地來的老夫婦進去,以為是假的,用手摸了摸,發現是「真皮」,服務員除了眼珠子動,其他啥都不動。
「國營商場的營業員話難聽、臉難看,人家(亞細亞)卻是笑臉相迎。」林洋回憶道:「當時亞細亞搞活動,憑票抽獎,一等獎獎勵一輛奧迪100轎車。當時普通人能坐上桑塔納就很了不起了,更別說奧迪轎車了。」但真正讓林洋無法忘懷亞細亞的理由是,亞細亞的服務特別好,「無理由退貨」這種現在在大商場比較常見的服務,在20年前的亞細亞就已經出現了,「稀罕得很。」
據說在上個世紀90年代,亞細亞的鋪天蓋地。
根據公開報導,亞細亞創立之初便投入幾十萬元的費用,這相當於鄭州其他商場全年費的總和。
1990年5月7日,亞細亞全國首家在中央電視臺做連續一年的電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被新聞界描繪為亞細亞衝擊波,被專家譽為亞細亞現象。
在央視輪番播出的兩句詞:「中原之行哪裡去——鄭州亞細亞」、「星期天哪裡去——鄭州亞細亞」。
翻閱1990年7月份的《鄭州晚報》發現,曾經一度設立亞細亞專欄,可見亞細亞當年的風頭正健。由此,也出現了「亞細亞現象」。
不少媒體報導過這樣一段軼事:一位天津小學生給亞細亞商場總經理寫信說,老師布置作文題為《我的理想》,班裡很多同學寫的是:「到亞細亞當營業員!」據了解,當時亞細亞幾乎把全鄭州的美女招聘過來做營業員,使無數從未到過鄭州的人見識了亞細亞商場秀美熱情的迎賓小姐和導購員。
根據查找數據顯示,那年,亞細亞的營業額達到1.86億元,一舉名列全國大型商場第35位,成為上升速度最快的一匹黑馬。此後3年,亞細亞的營業額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遞增,穩居河南第一。
1992年1月,紀錄片《商戰》在中央臺播放,震動全國,亞細亞的主人——王遂舟的名聲也登上頂峰:在全國商界空缺明星的20世紀90年代初期,鄭州亞細亞當仁不讓地補上了這個位置。全國各地的商業單位及其他團體接踵而來,到亞細亞訪問、取經。
「人在美國,據說是弄一個汽車美容連鎖店,具體幾個店不知道……」至今仍然有人懷念王遂舟。可是關於他的近況,現在剩下一些似真似假的傳言。在我看來,王遂舟雖然失敗了,但卻是一個失敗的英雄。
1993年8月9日,當連鎖經營的理念剛剛傳入中國時,亞細亞已聞風而動,決心大舉發展連鎖霸業。它先是成立了鄭州亞細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後又由王逐舟領銜,組建了專門的零售業管理公司——亞細亞商業經營總公司。它的觸角伸向了全國各地的省會以上級城市,飛快地組織選項和籌備,平均每4個月開業一家大型連鎖店。由於資產所有者不同,河南境內的連鎖店仍以「亞細亞」為名,省外連鎖店一般稱做仟村百貨。每到一地,它都要隆重登場,包括狂轟濫炸的廣告,盛大的開業儀式,為顧客開闢公交免費線路,以及種種出格的、著意張揚的促銷活動。這些地方的人們,得以親身體察聞名已久的亞細亞風範。
但是,接觸的時日一久,公眾的眼光便逐漸變得疑惑、冷淡、挑剔了。它的水土不服,它的暴發戶式的淺薄、幼稚、衝動等諸多弱點暴露無遺,以致每一家亞細亞連鎖店雖然從形式上立了起來,但因缺乏內在的、實質的支撐,而難以具備真正的活力,難以融入當地的經濟環境及百姓的生活中。
「當時亞細亞把日本的八佰伴當作對手,又視為老師。八佰伴宣稱2000年前要在中國開設1000家分店,也成為亞細亞加快連鎖經營步伐和遍布全國開花的決策思路。亞細亞在自身基本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靠一股氣在全國發展連鎖店。同時,亞細亞在外省開店時,幾乎每家店全是自己建店,導致資金佔壓、不良貸款增多。結果是搞一家賠一家,並拖垮了總店。」
廣州仟村百貨開業時,當地報紙審慎地批評它「不惜血本打價格戰」,「經營費用大,恐怕難以為繼」;上海仟村百貨關門後,《中國商報》呼籲上海商界應廣泛關注「仟村現象」,切莫重蹈覆轍。1998年5月25口,當經歷了廠家大批撤貨的北京仟村百貨決心轉變經營業態時,《北京日報》以整版篇幅關注並剖析開業時引得京城10萬百姓趕大集的「仟村百貨」為何如今一派蕭條冷寂。
「亞細亞現象」終於變成了不景氣的「仟村現象」——從1994年起,全國各地媒體對仟村百貨及其他亞細亞連鎖店的報導以批評、貶抑為多:
除了盲目擴張外,惡性商戰也是斷送亞細亞的原因之一。在1992年前後,亞細亞挑頭引起「鄭州商戰,大打價格戰,尤其是拼紅了眼的正面價格競爭。致使紫百、鄭百、商城、商業、華聯五家「國字號」聯手「抗敵」,亞細亞一舉發動讓利50萬元大銷售!
這種商戰的後果,使參戰的六大商場如今無一不遭嚴重虧損。亞細亞熱炒商戰害人的同時,也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業內人士認為,惡性價格競爭只會造成企業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浪費,並與運營企業的終極目的背道而馳。
——盲目擴張、惡性商戰所帶來的虛假繁榮,終究不過曇花一現。
1997年,王逐舟辭去亞細亞商業經營總公司總經理及鄭州亞細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退隱養病。
隨著這位領軍人物的離職,亞細亞商業經營總公司亦宣告解體。解體前,由亞細亞商業經營總公司管理、經營的正規連鎖店共計15家,成員遍布全國,員工逾2萬人,營業面積合計約30萬平方米,資產總值超過40億元。由其管理的連鎖店中,廣州仟村百貨商廈、上海仟村百貨商廈、成都新時代仟村百貨購物中心在這一年相繼倒閉;福州市仟村百貨商廈、西安亞細亞工貿中心等轉由當地合作方控股經營。
1998年5月,鄭州亞細亞五彩購物廣場停業;7月,成都九眼橋仟村百貨商廈停業。仍然營運的某些仟村百貨購物中心及仟村百貨超市都在慘澹經營,入不敷出;獨有地處偏遠的昆明仟村百貨商場的效益差強人意。
作為曾經的員工馬先生,於1998年從亞細亞正式離職。但是用他的話說,「時間不算早。」他說,「其實早在1997年,亞細亞就開始露出衰敗的跡象,從內部管理上來說,已開始出現混亂。」
馬先生說,首先是工資發的跟不上趟;其次,人員調動頻繁,今天只是個營業員,明天可能就被派去外地當總經理了。盲目、急速擴張之下,缺少後續人才支撐,「不像現在有專門的職業培訓,營業員上陣總經理也就不足為怪了。」馬先生如此評價。
1997年,鄭州亞細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取消委託亞細亞商業經營總公司對其經營、管理的約定。其旗下的五家正規連鎖店:開封亞細亞商廈、濮陽亞細亞商廈先後倒閉,損失8600萬元;鄭州、南陽、漯河三地分店加上集團自身,總負債達6.98億元,帳面虧損2935萬元,實際虧損則更多。此前,集團公司及其惟一的全資子公司——鄭州亞細亞商場共為河南省內亞細亞連鎖店擔保貸款1億多元,自身長期拖欠貸款1.3億元。年底前,各地銀行、供貨商競相起訴集團公司及鄭州亞細亞商場,法院判決金額高達9000多萬元,進入執行期的有6000萬元。
正如許多急劇快速擴張的連鎖企業一樣,亞細亞也未能倖免經營管理不善與巨額債務導致的資金鍊斷裂,全國各地的分店一家接一家地倒閉。接下來的時間裡,亞細亞迅速地走向衰老和終結——
2000年,鄭州中院依法裁定鄭州亞細亞破產;
2001年8月12日上午10時,鄭州亞細亞五彩購物廣場有限公司破產拍賣會在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庭開始,標的總計為88976.83平方米的房產和52.32畝土地,起拍價為3.5億元。一切必備程序宣讀完畢,拍賣公司負責人突然宣告:因只有一家單位報名競拍,不合拍賣規定,拍賣會撤拍。在一片噓聲中,持續了3分鐘的拍賣會結束了;
2005年春,亞細亞與來自南京的五星電器籤下租賃合同,出租最後兩層經營場所。至此,中國現代商戰的挑起者和裡程碑——亞細亞,終成歷史。
在那場惡性商戰之後,鄭州市的這些老牌商場、市場相繼陷入了經營困境中;1997年,鄭州商貿系統全系統贏利僅為5萬元;到了1998年上半年,全系統半年虧損4500萬元。一些老牌商場陸續倒下,鄭州零售業出現大蕭條。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中,丹尼斯與金博大站了出來,扛起鄭州「商」旗,帶動百貨業態逐步復甦,迅速激活了河南省內零售市場。
2001年,丹尼斯、金博大殺入了全國零售業百強,迎來令二七商圈自豪的第二個春天。2008年,鄭州各商業巨頭擴張勢頭不減。5月,丹尼斯人民路店開業;6月,蘇寧、五星二七廣場店同天開業;9月,大商新瑪特國貿店開張。鄭州商業業態也從第一次商戰時的單一百貨業態發展為以大百貨為主,大量販、連鎖店、便利店、專賣店、家電連鎖專賣等各種業態並存。
直到當前華潤萬象城、新田時代廣場、丹尼斯大衛城等新型商場的開工和營業,二期商圈在商戰的硝煙中,正在朝著建設現代化商貿城的目標跨進,以成熟的態勢,演繹著新一輪商業熱潮。作為鄭州的商業「支點」,二七商圈釋放的能量愈加強大。但與此同時,鄭州商業競爭的重心也開始由傳統的二七商圈向外轉移。
2014年3月31日《鄭州都市區總體規劃2012~2030年》發布,規劃18處特色商業街區,涉及二七商業區、金水路、花園路、碧沙崗等老牌商業區,航空港、東部新城、西部新城新商業區,以及鞏義、新密、新鄭的特色商業街。
可是,我們不能忘記盲目擴張帶來的惡果。亞細亞的失敗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教訓?
——公關策劃,失之偏頗。商場,一頭連供貨商,一頭連顧客。但亞細亞的一系列公關策劃重在「顧客至上」,而忽視了供貨商的利益。有供貨商:亞細亞名氣大,貨好賣,商品部經理想著法子用調整櫃檯、拖延結算等辦法卡廠家。為有一個好位置,廠家往往得從部門經理買通到營業員。
——管理混亂,缺乏監督約束機制。亞細亞內部高層人士坦言:開業9年的亞細亞沒有進行過一次全面徹底的審計。聽起來,像是在開玩笑,但卻是事實。在這 9年中,亞細亞先後換了 4任老總,沒審計,沒交接;商品部頭頭更是走馬燈似地換,也沒審計,沒交接。還有一位董事長在一次職工大會上說:「我一來,從帳上查出一筆借款,當時借了800萬元,最後還了300萬元,既沒有合同也沒有借條。給打的收據是付工程款,到時候如果對方賴帳的話,這幾百萬元虧不虧。」
——後備幹部缺乏,用人不當。亞細亞大舉擴張,鄭亞商場也源源不斷向其輸送大批業務骨幹。1995年底,廣州、上海等地「仟村」要開業,亞細亞領導只好從西安招回數百名青年,短期培訓後,老總對著花名冊,憑五官、口齒委以重任。派往開封亞細亞任經理一職的,竟是從未從事過商業的鄭亞歌舞團的一名年輕報幕員,不懂成本如何控制,不懂財務如何管理,運作不足兩年,賠了7000萬元關門。
——過高估計自己,聽不進不同意見,動輒高起點、高檔次,而不做紮實的市場調查論證。如南陽,不足30萬人的地市,當地商業布點已能夠保障供應,南陽亞細亞竟投入1.2億元,又能爭得多大市場份額?這些靠銀行貸來的錢怎麼還?
關於鄭州亞細亞的最新消息則是:2015年7月3日,在鄭州市二七區舉行的2015年選商引資項目推介會暨籤約儀式上,決定二七區亞細亞商場及周邊區域要升級改造,今後將建成五星級酒店、高檔住宅、商務寫字樓及酒店式公寓。這片區域的具體範圍是,德化街以東、西大街以南、南下街以西、大同路以北區域,佔地面積85畝。但具體開發商是誰,尚未知曉。
2002年前後,網絡流傳著這樣一首詩:
中原商戰未曾休,月近中秋過鄭州。
燈火闌珊回望處,英雄不見王遂舟。
等明天朝陽升起,樹梢敷染一層金光,露水在草尖上閃閃發亮。
鄭州城又在喧囂中露出了微笑。
完稿於2015年7月22日18: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