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人,想念一個人;因為一座城,想起一座城。一個人被逼到牆角會抵死抗爭,置之死地而後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也是如此,在大家都能打混糖鍋盔得過且過的時候,反擊並非可選項,但在無路可退,無路可走,進是深淵,退是沼澤之時,只有絕地反抗,才有一線生路。歷史並非都是相似的,國家與國家也不都是有可比性的,然而進入到歷史的魂魄中去,卻能讀出押韻的味道。
或者跪著死,或者站著生,生死面前總得有所抉擇。這幾天,我忽然覺得應該把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找出來看一遍。關於蘇德之戰,電影作品足夠多了,史達林死之前,蘇聯電影抱著極度的熱情謳歌了那場偉大的衛國戰爭,德國電影當然更多的是對戰爭的反思,拍得最好的當是1993年那部《史達林格勒戰役》。
上世紀三十年代,歐洲各國都在迅速發展,英法德都在搶奪歐洲頭牌。經濟學家韋伯說過,德意志經濟的高度發展加上俾斯麥的鐵血政治,德國終將在無節制的擴張和掠奪中墮入戰爭的深淵,而最終又將走向分裂。不幸的是,韋伯的預言在希特勒發動的歐洲戰爭和後來柏林圍牆的豎起中終於成真。1933年,民選上臺的魏瑪共和國總理希特勒已經按捺不住要對外徵服土地和屠殺百姓了,一年後興登堡的去世掃清了希特勒獨裁的障礙,他將國名改為「納粹德國」,又稱「德意志第三帝國」。但在正式發動戰爭之前,他要先處理好一些國際事務,攘外也要安外,免得被趁火打劫。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史達林的蘇聯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和德國劃分了在東歐的勢力範圍。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在此之前,蘇聯在莫斯科與英法談判的破裂,德國當局也擔心陷入東西夾擊,這兩個鳥國家各懷鬼胎,籤下了互不侵犯條約,然這權宜之計不過是為了各自捲入到戰爭中爭取時間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把猶太人當成扁蝨、臭蟲、瘟疫的希特勒早在1917年就宣布俄國人是低等人種,蘇德早晚會有一戰,只是當時都不知道會發生在哪一天。互不侵犯條約籤訂後,在雙方貿易中,德國提供給蘇聯的多為重工業產品,還有一部分軍事工業產品,蘇聯提供給德國多為工業原料,在雙方貿易中,德國進口一直小於出口,且以此為藉口長期維持不平等交換,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欠蘇聯的貨款越來越多。至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為止,德國共計欠了蘇聯2.4億帝國馬克的貨款。用當年的匯率換算,1美元大約可換3.33帝國馬克,則德國約欠蘇聯7000萬美元左右。德國與蘇聯的貿易逆差擴大導致希特勒迫切需要擺脫對蘇聯的原料依賴,而準備以直接掠奪蘇聯領土的方式滿足國內和戰爭需求。
希特勒悍然撕毀了條約,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蘇聯迎來了自己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德國用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190個師組成的3個集團軍群,如洪水般攻入了蘇聯境內。在隨後的半年戰爭中,299萬蘇軍官兵戰死前線,還有多達20500輛坦克與自行火炮被擊毀,17900架飛機戰損。原本有550萬人的蘇聯常備軍,一開始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1941年10月3日,希特勒宣布對於蘇聯的徵服:「我們只需要踢一腳,整個腐朽的建築就會倒塌。」在德軍狂風般的攻勢中,蘇聯主要的工業與農業產區相繼淪陷。截止到41年底,蘇聯損失了45%的人口。不論哪個方面,蘇聯都已經走到了懸崖邊緣。
納粹的鐵蹄肆無忌憚地從蘇聯的每一寸土地上碾過,留下哀嚎一片。一年以後,即1942年7月17日,希特勒湊成237個師,集結到蘇德戰場,德國企圖迅速攻下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以切斷伏爾加河這條貫通南北的交通命脈,奪取巴庫油田、烏克蘭小麥、頓巴斯的煤,以加強自己的戰爭經濟,然後向東北迂迴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灣。
《史達林格勒戰役》便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在非洲剛打過勝仗的德軍第6軍團正在義大利海濱休整,接到上級指示立即前往2000公裡外的史達林格勒與蘇軍作戰。在通往史達林格勒的貨運車廂裡,德軍還在繪製藍圖,認為自己馬上就要將廣袤的伏爾加河沿岸土地據為己有,讓俄羅斯人生生世世做自己的僱農。
戰役在史達林格勒城內和接近地展開,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每一堆廢墟都要反覆爭奪,戰鬥極為殘酷和血腥。蘇聯已經沒有退路,蘇聯紅軍督戰隊端著馬克沁機槍衝著敗退的紅軍士兵們瘋狂掃射,嘴裡大喊著「蘇聯母親不會收留叛徒」的口號,靠著這種「一步也不許後退」的精神,蘇軍慘贏了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並與阿拉曼、中途島戰役一起成為二戰的歷史轉折點。從1942年7月17日到1943年2月2日,這場持續了199天的戰爭將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雙方在每一寸土地上開展殊死爭奪,紅軍平均存活率不超過24小時,而德國人則每天會損失2000多名士兵,這場戰役最終造成了近200萬的傷亡,一場偉大的勝利,也是一次慘痛的失敗,那些鮮活脆弱的生命,在漫長浩瀚的歷史面前,最終淪為空洞的數字。
德國導演約瑟夫·維爾斯麥爾拍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並沒有大規模展開戰爭的慘烈,他的鏡頭始終對準德軍。被坦克碾壓、被炮彈炸飛、被流彈襲擊導致的死亡非常克制,但戰爭的傷口隨著德軍第6軍團士兵一個接著一個死亡已經被撕開了。入侵者虐待戰俘、屠殺平民、搶掠民宅、誤殺戰友、視士兵為草芥、讓士兵充當炮灰、士兵的傷病和情感崩潰,在電影中比比皆是。在士兵們最飢餓的時候,空投送來的並不是食物,而是十字勳章,這莫大的諷刺不禁讓士兵們問自己:我們來到這裡究竟是為了什麼?有士兵在孩子也不放過的時候曾小聲說過,「我不是納粹」,他們不是法西斯的信徒,卻成為了法西斯的工具,在希特勒歇斯底裡的「保家衛國」口號聲中,他們只能是德國戰爭機器上的犧牲品。
終於有士兵做了逃兵,他們曾信奉的至高無上的真理開始改變,沒有誰是該死的。但逃跑也並非就有出路,飛往柏林的飛機還是被軍官們捷足先登,自己只能是被拋棄的那一群人。指揮官霸佔著藏有食品和女人的房子,對士兵,他永遠瞪著那雙目怒兇光的眼睛,而最終,也免不了被絕望充滿內心的士兵射殺。
冰雪覆蓋的伏爾加河,皚皚白雪中只有黑色的機槍大炮,黑色的難民士兵,在一望無際的風雪路中,黑色的人影無比渺小,死亡,死亡是唯一的出路。片中唯一的女性是個蘇德混血兒,戰爭之初,她幫助蘇聯紅軍,被俘後淪為軍妓,在指揮官的帳下苟且偷生。幾個倖存的士兵救了她,準備一起上路逃走。戰爭中從未被打敗的中尉飲彈自殺了,僅剩的兩個士兵和混血女走上了茫茫風雪路。然而,混血女終於死在了蘇聯紅軍的機槍下,兩名逃亡的士兵沒有了帶路的人也就失去了逃生的方向,漫天肆虐的風雪覆蓋了他們。寒冷,讓人無法感知痛苦,也不能感覺死亡。入侵者以這樣的方式完成了他們的侵略之旅。
蘇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及由此產生的德國軍事形勢急轉直下後,納粹的宣傳開始改為將這場戰爭描繪為德國對西方文明的捍衛,以防止「歐洲文化」被湧入歐洲的龐大「亞洲布爾什維克野蠻人」所破壞,但入侵者的頹勢已無法挽回,1943年8月,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5月9日0點30分,德國政府在柏林籤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即時生效,二戰歐洲戰場結束。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絕地反擊戰爭中,離不開英美的支持。無論之前意識形態存在多麼巨大的差異,在史達林為了捍衛蘇聯做拼死抗爭的時候,英美放棄了意識形態之爭,共同對抗法西斯在歐洲及至亞洲的侵略。蘇德戰爭剛爆發幾天後,蘇聯駐美國大使就向美國國務院提出了一份18.4億美元的軍購訂單,截止到戰爭結束,英美共計向蘇聯交付了超過1700萬噸,大約98億美元的物資,蘇軍自己都說,如果沒有美國的SPAM罐頭,我們真的不知道用什麼去養活蘇聯紅軍。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是整個二戰甚至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也是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這場載入史冊的戰役讓史達林格勒毀於一旦,淪為焦土,100多萬士兵傷亡,80多萬平民無辜死亡,它以巨大的傷亡與破壞,絕望的攻伐與殘酷殺戮為世人所銘記。
1,點擊圖片6月26日至29日和賀衛方老師一起山城重慶尋訪陪都舊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蒼老師要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