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成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系統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妍 通訊員蔡子穎報導 3月23日,天津市氣象局「智慧氣象」(一期)工程項目中一體化平臺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系統基本建成並投入業務試運行。天津市氣象局將環境氣象預報體系正式融入智慧氣象智能網格行動,實現環境氣象監測、預報分析、製作和產品發布集約化,推動環境氣象預報預警和環境氣象評估業務並行發展,環境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為更好服務地方藍天保衛戰、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氣象保障。

  在環境氣象一體化業務平臺的支撐下,天津市氣象局建成集微波輻射計、風廓線雷達、氣溶膠雷射雷達等邊界層地基遙感儀器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上千個自動氣象站的立體化大氣邊界層觀測網,與市生態環境部門地面空氣品質觀測站實現互補,積極服務京津冀大氣汙染防治;自主研發0-45天天津環境數值模式,具備了小時到月尺度霾和空氣品質預報、區域輸送和沙塵預報能力,開發了基於EC模式的環境氣象診斷產品和基於智能網格天氣預報的健康氣象指數產品,有效提升了環境氣象客觀支撐能力。

  此外,市氣象局還開發了環境氣象智能網格預報系統,實現霾、汙染氣象條件、空氣品質指數和部分生活氣象指數等環境預報產品由站點向格點轉化,預報產品最小解析度精細到1公裡;研發了智能環境氣象評估技術,實現對指定區域重汙染成因、動態排放源、區域輸送、環境氣象承載力、應急減排等智能分析評估,並支持市-區兩級氣象部門根據地方需求及時開展評估服務,為政府及相關部門科學決策大氣汙染防治和綠色生態發展提供依據。

(責任編輯:王敬濤)

相關焦點

  • 西雙版納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運行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喻彥 周雙喜報導 記者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氣象局獲悉,由西雙版納州氣象局和國土資源局共同開發研究的西雙版納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於近日完成,並正式投入業務運行。
  • 天津:海洋氣象現代化手段助力颱風預報預警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妍 通訊員史得道報導 8月11日上午,颱風「利奇馬」外圍雲系已影響天津,市區出現明顯降雨,渤海海面風力加大。截至11時,渤海海面風力已達7級,渤海中部最大風力達9級。
  • ——天津海洋氣象服務工作發展紀略
    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海上石油勘探、海洋養殖捕撈等事業的蓬勃發展,天津海洋氣象服務需求持續增加。市氣象局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做大做強海洋氣象服務業務,成效凸顯。  依託科技創新強化服務能力  2010年,天津市氣象臺將海洋氣象格點化精細預報與海洋專業氣象服務進行了對接,實現了對渤海、渤海海峽、黃海北部空間解析度為50公裡的精細化預報。
  • 河北氣象監測預警服務已覆蓋全省6502公裡高速公路
    河北新聞網9月29日訊(田薇)從今天下午召開的氣象工作服務河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河北省氣象局圍繞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努力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解析度、針對性和時效性,目前,河北省已構建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和技術體系,0-72小時格點預報解析度達逐1小時、1公裡,72-240小時格點預報解析度達逐3小時、5公裡,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達到
  • 天津海洋氣象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渤海預報解析度精細到1公裡
    而由市氣象局為其提供的逐小時海洋氣象預報和氣象預警信息,為過往船隻的指揮調度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作為一名紮根海洋氣象預報業務領域十餘年的一員,我見證了天津海洋氣象的發展。我們緊緊圍繞海上航運、遠洋工程、港口發展需求,按照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開拓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 天津:加強部門合作提升海洋氣象服務能力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史得道報導 近日,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與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通信中心籤訂合作協議,加強黃渤海及西北太平洋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建設,為該海域海上作業、船舶航行、海上應急救援、各類海事活動提供及時有效的海洋氣象綜合信息
  • weatbook研發的交通氣象預警預報系統成功應用於青島膠州灣大橋
    青島膠州灣大橋weatbook研發的交通氣象預警預報系統成功應用於青島膠州灣大橋,大橋高速氣象狀況盡在掌握之中!交通氣象預警預報系統weatbook研發的交通氣象預警預報系統,是基於 GIS 地理信息和氣象大數據建立,以高速公路氣象站數據
  • 「把脈」風雨 服務為民——甘肅研究型氣象預報業務體系發展掃描
    從2011年起,蘭州中心氣象臺堅持開展中尺度分析業務,量化環境場條件分析中的預報指標,形成《強對流落區預報》《強對流臨近預報》等服務產品;同步調整業務流程,實行「白+黑」的首席預報員值班機制,確保預報服務工作的無縫隙和連續性;持續深化預報檢驗評估業務建設,從常規的城鎮站點檢驗逐步向高時空解析度的網格預報轉變,對數值模式的主觀定性分析逐步向基於客觀檢驗的定量分析邁進
  • 北京冬奧會氣象服務已形成「分鐘級」「百米級」預報系統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倪元錦)記者9日從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團隊獲悉,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氣象服務已基本形成「三維」「秒級」「多要素」的監測網絡和「分鐘級」「百米級」的預報服務系統。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隊長時少英介紹,自動氣象站是指在某一地區根據需要建設的能夠自動探測多個要素、無需人工幹預、自動生成報文、定時向中心站傳輸探測數據的氣象站,它由傳感器、採集器、電源系統、通訊模塊等部分構成。2014年,氣象部門便根據天氣氣候評估需求,在海陀山核心賽區建設了4個自動氣象站,常年積累氣象觀測資料,提供基礎氣象觀測數據。
  • 奧運天氣預報和氣象服務新聞發布會
    我們還加強面向公眾的奧運氣象服務,通過電視、廣播電臺、網站、公眾場合電子顯示屏(已有8000多塊公交顯示屏)、氣象預警塔(8座)、氣象信息自動答詢平臺、手機簡訊(130多萬用戶)、小區廣播、社區顯示屏(50多個)和氣象信息服務站等手段及時向公眾發布預警信息,為公眾觀看賽事、出行和旅遊等提供準確的預報服務信息。
  • 氣象服務成為天津長蘆漢沽鹽場增產動力
    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洪慶激動地說。在規劃佔地不斷擴充、原鹽生產面積逐年縮小的大背景下,長蘆漢沽鹽場卻成功走出一條「減地不減產」之路。2015年,這裡的原鹽產量比上年增加一至兩成。或許,從場區裡流傳的「增產原因千萬條,氣象服務最重要」的話中,可以找出這背後的秘訣。
  • 任風雲變幻 氣象服務如影隨形
    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天氣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87.3%。據介紹,自動氣象站是監測天氣氣候和氣象災害的重要手段,是天地空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9年我國第一個自動氣象站投入業務運行以來,自動氣象站的全天候精密監測,為精準預報、精細服務提供了堅實支撐。尤其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地面自動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綜合氣象觀測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自動氣象站的背後離不開先進的氣象觀測系統。
  • 眼控科技AI對流臨近天氣預報系統,助力航空氣象服務保障升級
    「天氣原因」簡單的四個字實際包含了很多種情況:出發地機場天氣情況不宜起飛、目的地機場天氣情況不宜降落、飛行航路上氣象狀況不宜飛越等。因此,對氣象狀況的準確監測預警成為保障航班正常運行的重要手段。  在航空業,0-2小時是航空用戶運行方案的最後決策時間,對氣象預報的準確度要求更高,也對航空運行戰術階段的對流天氣預測提出了更高要求。
  • ——記氣象部門2015年汛期氣象服務準備工作
    江蘇是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點省,南京地區高時空解析度的三維立體綜合觀測網、精細化預報系統均已建成,將在今年汛期發揮重要作用。在易受颱風影響的上海,市氣象局自去年試點運行基於影響的天氣預報,今年相關業務則更加成熟。在94%土地面積都是山區的雲南,省氣象局即將完成全省縣(區、市)由降水誘發地質災害的普查,完成臨街面雨量確定工作。
  • 華山:氣象旅遊攜手提升景區氣象服務能力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廉沫 武維剛報導 日前,陝西省華山氣象站與華山太華索道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進一步促進氣象、旅遊部門開展信息共享和技術合作,為華山景區和廣大遊客提供更優質的氣象服務。
  • 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87.3%
    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天氣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87.3%。據介紹,在「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
  • 西北空管局氣象中心認真開展《西北地區航空氣象智能服務系統》培訓
    為推進《西北地區航空氣象智能服務系統》試運行工作,增進預報員對《西北地區航空氣象智能服務系統》的了解,指導預報員更好地完成該業務系統的是使用,西北空管局氣象中心於6月10日開展了《西北地區航空氣象智能服務系統》培訓,全體預報員參加了此次培訓。
  • 精準預報預警 應對汛期「大考」——甘肅氣象部門強降雨服務紀實
    中國氣象報記者 於仕琪 倪永強 通訊員 王賢 伏晶在甘肅,汛期雖然少有連續性、集中性強降雨,但對於溼陷性黃土地質結構的甘肅來說,一場不足百毫米的降水就可能導致災害發生,因此,精準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至關重要。
  • 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環境氣象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
    總體目標到2015年,初步建成功能比較完備、布局比較合理、技術比較先進,具有國家、省(區域)、地(市)、縣(市)布局並融入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的環境氣象業務體系;建立觀測、預報、預警、評估服務於一體的集約化、規範化環境氣象業務流程;基本實現全國縣(市)級以上城市開展符合當地特點的環境氣象業務。2.
  • 2020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深圳氣象創新研究院...
    預警中心主要業務範圍一是開展粵港澳大灣區颱風、暴雨等極端天氣預警預報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研究;二是攻關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核心技術,並取得突破;三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科技創新中心和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四是研製指導粵港澳大灣區颱風、暴雨等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預警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