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控科技AI對流臨近天氣預報系統,助力航空氣象服務保障升級

2021-02-08 中金在線

  「尊敬的旅客朋友,非常抱歉的通知,您乘坐的航班由於天氣原因推遲起飛,預計起飛時間為2小時後…」相信大家在乘坐航班的時候都有遇到過類似的航班延誤的情況。據統計,全世界80%的航班延誤是由於天氣原因導致。雷電大風、冰雹降雪甚至晴空萬裡,都有可能是導致航班延誤的原因。

    航班延誤影響著航空公司和各大機場的運行效率與服務質量,也會給旅客帶來較差的航程體驗,因此各大航司和機場都努力追求準點率的提升,以帶來更好的運營效率與航程體驗。

  天氣原因是造成航班延誤的主要原因。「天氣原因」簡單的四個字實際包含了很多種情況:出發地機場天氣情況不宜起飛、目的地機場天氣情況不宜降落、飛行航路上氣象狀況不宜飛越等。因此,對氣象狀況的準確監測預警成為保障航班正常運行的重要手段。

  在航空業,0-2小時是航空用戶運行方案的最後決策時間,對氣象預報的準確度要求更高,也對航空運行戰術階段的對流天氣預測提出了更高要求。現有的氣象預測方法多以傳統的臨近對流天氣預報系統為主,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無法預測對流的旋轉、無法預測對流的生消、無法預測對流強弱演變趨勢等。

  AI賦能氣象預測預警預報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氣象預測成為趨勢。2019年,眼控科技憑藉其在AI提升預報準確率方面的深厚積累,開發出基於人工智慧的AI對流臨近天氣預報系統,並成功應用於航空運輸業、智慧交通以及智慧農業等領域的氣象服務中,有效提升了氣象服務的效益。

  眼控科技採用深度學習與數值模式雙預報引擎,通過將神經網絡與物理過程的相互嵌套,自主研發了一套針對雷達回波外推的AI對流臨近天氣預報系統。

  通過人工智慧技術,AI對流臨近天氣預報系統主要在三個方面對傳統外推預報結果進行提升:有效預報時長達2小時;0.5小時的預報準確率更高;預測效果更穩定。

    基於深度神經網絡模型的對流臨近預報系統

  AI對流臨近天氣預報系統基於自研YGNet深度神經網絡模型,精準預測對流臨近天氣,彌補傳統預測方法缺陷,同時準確率指標優於其他人工智慧計算模型,可以提供更智能、更穩定、更精確的強對流天氣0-2小時高時空解析度臨近預報結果,有力支持航空用戶運行戰術階段的決策。

    「眼控科技AI對流臨近天氣預報系統中的0-2小時預報,很大程度上為航空公司的航班運行決策提供了參考,有助於各航司能更個性化、智能化、合理化的執行航班飛行戰術,有效地提升了航司的運營效率。」某空管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眼控科技AI對流臨近天氣預報系統已在眾多單位落地應用,提供了精準的對流臨近預報,有力的提升了用戶的運行決策效率。眼控科技正致力將氣象預警預測服務拓展至更多領域,為城市防災減災、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領域提供精準到分鐘級別的氣象服務,推動商業氣象的不斷發展。      

相關焦點

  • 眼控科技與國家氣象中心聯合研發成果重磅發布
    眼控科技與國家氣象中心的聯合研發成果《基於衛星和深度學習的降水分等級識別和臨近預報》在會上正式發布,這標誌著眼控科技在氣象領域的技術能力與研究成果得到了行業積極認可,彰顯了眼控科技在氣象監測預測方面的領先實力。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是中國氣象局直屬事業單位,也是世界氣象組織亞洲區域氣象中心。
  • 墨跡赤必聚焦航空氣象服務,助力提升航空企業氣象保障水平
    其中,通過深挖航空氣象服務需求,墨跡赤必成功打造「氣象+航空」業務模式,通過專業的航空氣象解決方案,為提升航空企業的氣象保障水平提供助力。此前,憑藉在氣象服務領域的深耕及專業的氣象服務解決方案,墨跡赤必成功與春秋航空達成戰略合作,為春秋航空提供專業的航空氣象服務解決方案,墨跡赤必也由此成為國內首家為航空領域提供氣象服務的網際網路氣象服務平臺。
  • ——盤點我國重大活動氣象服務保障的科技支撐
    建立南京都市圈氣象綜合探測系統、研發高集成智能化省市縣一體化預報平臺、研究高影響天氣精細化預報方法、開發專項預警服務系統和發布平臺……聚全國氣象部門之力,此次青奧會的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取得了圓滿的成績。  在這份成績單上,凝結著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深圳大運會等我國重大活動氣象保障的不斷發展、提升、傳承的氣象科技成果。
  • 奧運天氣預報和氣象服務新聞發布會
    這種較長預報時效的服務,也超過了往屆奧運會的0~48小時的氣象服務要求。針對個別賽事的需求,氣象部門還將提供未來24小時逐小時的預報服務, 也就是每天氣象部門要提供多種要素預報,這相當於以往氣象部門工作量的40倍。遇有重大轉折天氣,如可能出現雷陣雨、龍捲風、冰雹等影響比賽的天氣,將製作0~2小時臨近天氣預報,並及時發布更新的臨近預報信息。
  • 聚力築牢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基礎——湖北省政府推進氣象現代化...
    在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周邊,湖北氣象人快速建成自動氣象站及大氣電場儀監測站,實現雷電監測預警組網運行,可提前20分鐘至30分鐘實現醫院區域雷暴的短時臨近預報預警,以精益求精的監測預報服務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 天氣預報「千裡眼」 上線 新一代雷達竟然能辨雨滴大小
    ,為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氣象保障。,推進南方強天氣的研究,為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氣象保障。但南方強天氣系統的天氣機理、特徵,氣候變化規律等仍然是世界難題,比如,去年廣州的「5.7」局地特大暴雨的預報問題仍然亟待解決,南方經常出現的暖區暴雨的機理特徵還很不清楚,因此加強對南方強天氣的機理機制研究和預報預警技術研究意義重大。
  • 「把脈」風雨 服務為民——甘肅研究型氣象預報業務體系發展掃描
    圍繞汛期服務重點,蘭州中心氣象臺一方面積極融合推進研究型氣象預報業務體系發展,一方面利用汛期服務檢驗研究型業務成果。建立可持續的技術總結評比機制,蘭州中心氣象臺定期組織災害性天氣的技術經驗交流會,重視預報員開展技術總結。同時對「西北深厚對流監測預警關鍵技術」創新團隊進行扶持,針對關鍵核心問題開展專項穩定支持。
  • 保障防汛安全、服務特色旅遊、助力鄉村振興……智慧氣象這樣助力...
    10月20日—23日,記者跟隨「智慧氣象助力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走基層看氣象主題採訪團,深入探訪長三角氣象部門如何大力發展智慧氣象、深度融入城市精細化管理、服務保障示範區生態綠色發展、服務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宜居。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大灣區內建有世界氣象組織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世界天氣信息服務系統和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為鄰近國家和地區提供惡劣天氣臨近預報信息、技術和培訓,為響應世界氣象組織推動建立「全球多災種預警系統」的倡議、實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提供區域支撐。
  • 西北空管局氣象中心認真開展《西北地區航空氣象智能服務系統》培訓
    為推進《西北地區航空氣象智能服務系統》試運行工作,增進預報員對《西北地區航空氣象智能服務系統》的了解,指導預報員更好地完成該業務系統的是使用,西北空管局氣象中心於6月10日開展了《西北地區航空氣象智能服務系統》培訓,全體預報員參加了此次培訓。
  • 智能網格預報:讓氣象變「智慧」
    在監測更加精準的同時,我省大力發展河北睿圖系列模式,天氣預報間隔也因此不斷縮短,時效在不斷延長。  「睿圖模式系統由多個子系統構成,其中針對降水預報最核心的是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預報短期子系統和集成子系統。」孫雲介紹,前者關注短期時效,提升天氣預報技術支撐;後者則聚焦0-12小時,每10分鐘更新一次預報產品,是天氣預報員臨近預警的重要參考。
  • 公共氣象服務科技創新-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搭建了氣象服務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廣泛吸納國家級、省級氣象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圍繞氣象服務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和業務化應用,並完成高時空解析度氣象服務實況格點數據業務化、基於雷達外推降水分鐘預報成果轉化、精細化氣象服務產品訂正檢驗系統、大數據的氣象服務熱點產品挖掘等的中試試驗。
  • 我國天氣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 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和先進的氣象信息系統,建成了無縫隙智能化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還將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 天津:建成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系統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妍 通訊員蔡子穎報導 3月23日,天津市氣象局「智慧氣象」(一期)工程項目中一體化平臺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系統基本建成並投入業務試運行。天津市氣象局將環境氣象預報體系正式融入智慧氣象智能網格行動,實現環境氣象監測、預報分析、製作和產品發布集約化,推動環境氣象預報預警和環境氣象評估業務並行發展,環境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為更好服務地方藍天保衛戰、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氣象保障。
  • 氣象賦能,墨跡天氣轉型升級氣象綜合服務平臺
    當前,隨著網際網路+、5G、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信息化及新興技術正在改變著世界產業的格局,而這樣的改變,在依託技術發展的氣象服務行業尤為明顯:在C端,用戶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氣象企業需要不斷升級產品的使用體驗;在B端,越來越多行業企業開始意識到氣象服務對於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專業的氣象服務解決方案成為剛需。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發布
    大灣區內建有世界氣象組織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世界天氣信息服務系統和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為鄰近國家和地區提供惡劣天氣臨近預報信息、技術和培訓,為響應世界氣象組織推動建立「全球多災種預警系統」的倡議、實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提供區域支撐。
  • 民航中南地區首個航空氣象 預報服務中心在張家界機場落地
    會議期間,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局領導王玉潮、湖南機場集團副總經理喻輝為湖南機場集團氣象預報服務中心揭牌,並現場考察了氣象預報服務中心運營情況。 「機場速度」 彰顯高質量發展決心 一直以來,湖南機場集團航空氣象業務存在發展欠缺、人員招留困難、保障能力不足等矛盾問題。
  • 任風雲變幻 氣象服務如影隨形
    想自駕出行,點開App即可獲知沿途天氣和景點信息;想晚上去看星星,可打開手機查看各地的觀星指數;春季可查詢花粉濃度預報;秋季可查空氣品質……這些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氣象服務,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記者從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氣象事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氣象保障。
  • 長三角示範區氣象保障|青浦:區域聯動讓災害天氣「無處遁形」
    而這「最江南」裡,和水有關的雲雨輪轉更是牽動萬家興衰——進博會氣象保障如何區域聯動?江南水鄉的獨特魅力怎麼通過旅遊氣象展現?智慧氣象如何推動地方特色農業發展?日前,新民晚報記者跟隨「智慧氣象助力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走基層看氣象主題採訪團深入探訪發現,隨著一體化氣象保障服務深度融入,區域聯動讓災害天氣「無處遁形」,也讓城市管理更加「智慧」。
  • 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成立運行
    7月11日,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成立並開始運行,將對亞洲區域內未來六小時可能影響航空運行的雷暴、顛簸、積冰、沙暴、塵暴和山地波等提供專業詳細的預報。區域內的氣象監視臺、空管用戶和航空企業通過亞洲危險天氣諮詢中心網站和亞洲航空氣象服務網便可獲得所需產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中國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以及數十個國家的航空氣象專家出席運行啟動儀式。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發來賀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