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傳恩
香油,有的地方叫麻油、芝麻油,也有叫小磨香油的。哪個地方有香油坊,一百米外就能聞到香油誘人的香味。做香油的原料是芝麻,秋初是收穫芝麻的季節,人們把收割的芝麻拉到家,一捆捆地捆好,立在向陽的牆邊。
曬乾後,芝麻角紛紛繃開,農人們把芝麻倒著提起來,使勁抖幾下,芝麻如雨紛紛落在簸箕中,他們把雜質簸出去,除留一些自用外,其餘的賣給香油坊。
芝麻油的歷史甚為久遠,早在東漢末年,先人們就已熟練掌握芝麻油的加工技術。陳壽《三國志·魏志》中記載:「孫權至合肥新城,滿籠馳往……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火燒賊攻縣。」此時的麻油只是用於戰爭,芝麻油真正被人食用則在晉朝。「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這是晉《博物志》記載人類食用芝麻油最早的文字記錄。
在唐宋年間,芝麻油已被人們廣泛食用。那時的芝麻油是用石臼或用木榨方式生榨芝麻而成,與現在的小磨香油有很大的不同。
小磨香油的加工工藝始於何時,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但香油的生產工藝較為複雜,包括選料、清洗、炒料、磨漿、晃油、撇油等。香油匠首先將買來的芝麻攤在大簸箕裡清撿雜質,因芝麻太小,為去掉芝麻上的土質,香油匠用白布包住芝麻在水缸裡一包包的上下清洗。
小磨香油最重要的工序是炒芝麻,關鍵是掌握好火候。芝麻炒老了,出油少而且沒香味,芝麻炒得嫩,雖然油出的多,但香味很淡。炒芝麻時,先用急火加熱,當快熟時,漸減火勢,並加快攪動,促進煙和水氣的放出。對炒好的芝麻要迅速取出倒在簸箕裡用木鍁揚涼,這一步驟非常關鍵。
有一個故事,一個磨油師傅在香油坊幹了三年,辭職回家,老闆依依不捨,給足盤纏,又親自送師傅上路。送了一程又一程,就像當年劉備送徐庶,大有「吾欲伐今此處樹木。」之念。磨油師傅大為感動,將磨油的秘訣告訴老闆,只有兩句話,即「餾倒的芝麻,攪倒的油」。意思是說,出鍋的芝麻,要促使其儘快變涼,芝麻越涼越香,攪油時速度要快要勻,這樣出油才多。
香油坊的磨和村民磨麵的磨相比,要小一些,薄一些,磨齒更加細密。老闆把芝麻倒在磨上,牽過驢來,用一塊黑布遮住它的眼睛,驢悠哉遊哉地轉著。磨下面是一口大鍋,黑糊糊的芝麻漿順著磨滴滴嗒嗒地流在大鍋裡。
磨完芝麻,師傅把大鍋拉出,用四塊磚託住鍋底,叫人把開水倒進鍋內,師傅用攪棍迅速攪著。加水量一般是芝麻重量的一半,分三四次加入,逐次減少加水量,邊加邊攪,油漿底部漸呈蜂窩狀,有油漸漸浮出來。
攪的目的就是使開水逐漸滲透到芝麻漿中,由於水的密度比油大,香油被水從油漿裡擠出來。隨著加水量的減少,攪動的速度慢慢放慢。此時,有人拉過半截草墊,幾個人把鍋架到上面,有時也會墊上半捆秫秸,師傅兩手扳住鍋沿,一上一下地晃著。「晃香油」的說法便由此得來。
隨著師傅對油鍋的晃動,浮出來的香油越來越多,師傅停止晃動,用一個長長的葫蘆在油鍋內遊移震蕩,促使油漿中的小油滴結團浮出。等鍋裡浮動著一層厚厚的香油,師傅拿過來一個油勺子把香油撇進油桶裡,剩下的香油渣子,人們把它攤在院子裡,它是養花、種地的好原料。特別是上過香油渣子的西瓜地,結出的西瓜又沙又甜,這常是瓜農炫耀的資本。
大的香油坊會有專門蹓鄉賣香油的挑子,賣香油的從不叫賣,進了村,只是敲動梆子,人們一聽「梆梆」的聲音,就知賣香油的來了。
據《本草綱目》介紹:芝麻「宜氣力,長肌肉,填骨髓,久服輕身不老,堅筋骨,明耳目,耐饑渴,延年」。既然香油有如此的神效,它被廣泛應用於醫藥界便不足為奇。李時珍曰:「入藥以烏麻油為上,白麻油次之。」在中醫界,很多醫用良方中都能看到香油的身影。
現在,在鄉下,在城市的小巷,雖然很難再聽到賣香油人敲動的梆子聲,但仍有一些小作坊在加工香油。特別是報刊、電視報導有人用香精、色拉油調製小磨香油的消息後,人們愈加懷念逝去的梆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