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今綸
最近關於社區團購的討論很熱烈,我的看法:焦慮可以理解,但其實有解決辦法。而且社區團購未必能幹掉菜市場,至於壟斷,呵呵,你以為是那麼容易的,不要想太多。
網際網路巨頭在打車領域壟斷不成功
我昨天去某市,出站之後叫了車,結果司機找不到B1層,最後壞壞地停在了不知道什麼地方,還企圖開始計費。很快,我接到了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問我是否上車了,並且提醒「按1確認,按2否認」,因為要開始計費了。應該是系統發現不對勁,所以啟動了電話核實,我當然按2,然後換一條路去找計程車。
一路和計程車司機聊天,然後查公開資料,我知道該市的計程車有27000輛,每個月每輛車上交「份子錢」是1萬元左右,那麼27000輛乘以10000,一個月就是2.7億,一年就是32.4億。這錢去了哪裡?當然是去了拿到牌照的公司,有一部分成本去到了牛逼的有關部門,這個大家都知道。
現在還有龐大的網約車群體,該市大概有6萬多網約車。
我也不是說網約車都好,你看我前面找的那個網約車就不靠譜。我現在很少自己開車,因為找停車位不容易,出行基本是地鐵加網約車,很少坐計程車。相對而言,計程車的衛生情況會差一點。
我也很少呼叫某老牌網約車,因為在同檔次的網約車平臺裡,它最貴,現在有十幾個平臺可以選,沒人可以壟斷,而且計程車也加入進來了。
很多人在說網際網路先補貼後壟斷模式的時候,拿網約車舉例,振振有詞,事實是:蛋糕做大了,需求被滿足了,好多人和我一樣可以少開車,不是挺好嗎?
失業增加了嗎?沒有,以前是需求沒有被滿足,現在是需求被充分滿足,還有激烈的競爭。某市除了27000名的士司機有就業,還有6萬多人在靠網約車做專職或者兼職司機。
某巨頭想壟斷,想提價,其餘市場力量一哄而上,其實它也提不了多少,選擇實在太多。
要相信市場的力量,壟斷哪那麼容易。
20多年以前我在某一線城市打車,20多塊錢的路程,計程車司機繞路,收了60多塊,當時沒有導航系統,我也不識路。
十年前,我在同一個城市打車,又是一個計程車司機企圖繞路,後來可能我打電話的內容暴露了我和媒體關係非常熟,而且我去的那個地方也離某著名媒體很近,計程車司機嚇得半路就把我放下,說他找不到我要去的地點。他要是被曝光或者投訴,處罰很重。
自從有了導航,有了網約車,這些繞路的事兒都少多了,而且沒有任何公開證據證明網約車司機的犯罪率比計程車司機高。
相反,根據2018年9月20日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2017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的被告人為網絡約車司機且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實施犯罪的案件量不足20件,網絡約車司機每萬人案發率為0.048,其中,77.78%案件的侵害對象為乘客。
而同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的被告人為傳統計程車司機且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實施犯罪的案件量為170餘件,傳統計程車司機每萬人案發率為0.627,其中46.26%案件的侵害對象為乘客。
總結一下我的這一席話:
網際網路巨頭介入打車這個領域,擴大了就業,有效提升了行業素質,打破了計程車的壟斷,滿足了市場需求。而且,網際網路巨頭壟斷、提價的目的沒有達到。
社區團購不可能無限制補貼
那麼,社區團購是不是也會是這樣?我認為是的。
昨天,我在微博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一位廚師就說:「我還是願意去菜市場買那些新鮮的菜,挑挑選選很有意思」,看看,這就是菜市場存在的理由。
同時,也的確有很多人很忙,願意付出成本讓人送貨上門,這是一種正常的商業需求,應該得到滿足和尊重。
沒錯,巨頭在補貼社區團購以搶佔市場,可是這有個成本的問題,它們不可能無限制無期限補貼社區團購,它們把錢燒光了,要麼關門歇業,要麼能夠佔據一定市場份額,這不是很正常嗎?
我在我家周邊蹓躂或者跑步的時候經常騎自己的自行車,我也看到很多人騎共享單車,我覺得共享單車騎起來不舒服,試過幾次就放棄了。後來共享單車還提價了,但我看到還是很多人在騎。
他們騎他們的共享單車,我騎我的自行車,互不影響。我們那個小區騎共享單車送孩子上學的很少,很多人家裡有車,但還是專門買了個電單車送孩子上學,包括美院的一位院長也是如此,各有各的方便和定位。
至於說共享單車的出現消滅了一些自行車修理鋪,這沒錯,可是共享單車也催生了大量的生產、管理這些自行車,以及維持這些平臺的工作機會。
一些自行車修理檔的老闆就成為平臺的合作方,這也是一種就業。
更離譜的,我還看到有人噴共享充電寶的漲價,說資本很貪婪,這很滑稽。
共享充電寶先低價推廣再漲價,這不是很正常嗎?你可以不用啊,我就不用,我出門自己帶一個。
餐廳可以拒絕也可以接受共享充電寶進門,這是餐廳的自由。這也成了先壟斷後提價的原罪證據?這個產品形態以前根本就不存在,人家創造了,付出了成本,漲價不漲價關你啥事?
如何給失業的人救濟?
社區團購肯定會搶走一部分市場份額,但同時它也創造了就業機會,從中國消費者的習慣來看,菜市場依然可以活下去,因為到一定程度,社區團購取消補貼,一些人會因為成本問題回到菜市場,就像網約車和計程車的競爭一樣。
那麼,如何防範可能的壟斷?如何給失業的人以救濟?我們講方法和路徑。
社區團購一定是滿足了一部分快節奏上班族的需求,他們中的一部分,即使是社區團購以後提價也會使用這一渠道。月薪十萬和月薪5000元的人的時間成本是不一樣的,要允許月薪10萬的人多花錢,多創造就業機會,這也是細分市場。
社區團購離壟斷和一家獨大遠得很,所以現在要做的是密切觀察,嚴格依法辦事。如果巨頭觸犯了《反壟斷法》,就收拾巨頭。你不能說,人家剛開始做社區團購,我預測你未來要壟斷,你這叫不講理。
一個孩子才三歲,你預測他要犯罪,合適嗎?
如何給失業的人救濟?一定會有菜販子失業,那麼應該怎麼辦?
通過再分配機制,通過向巨頭多收錢,多收稅,建立相應的基金、渠道,彌補老年失業者的損失,維持基本生活。
年輕、中年失業者參加培訓,轉型其他行業,或者通過面試之後,進入巨頭工作,也是一種選擇。
我們完全有辦法把衝突降低到最低,沒必要怒髮衝冠,更沒必要視網際網路巨頭為仇寇。
美國歷史上發生過肢解巨頭的事件,標準石油、摩根都是案例,但是,兩者的壟斷都是實打實的壟斷,現在沒有數據和事實證明有社區團購公司是壟斷狀態。
市場化一定會產生巨頭,市場化好不好呢?你看看市場化的南方,再看看不太市場化的北方。
還有些人動不動就一口一個「資本」,似乎資本是萬惡的,應該打翻在地還要踏上一萬隻腳。
其實呢,我們離沒有資本的日子並不遙遠,這個星球上還有國家沒有資本,建議這些人可以考慮。
有老人說過————「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搞一兩年,看對了,就放開,錯了就糾正,關了就是了。關的時候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
對於社區團購也是如此,要允許運營,但要堅決反壟斷。這才是法治社會。
你喜歡菜場買菜,我喜歡社區團購,可不可以?
我喜歡買更便宜的社區團購菜,它以後漲價了,我就不買了,可不可以?
當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