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顯然已經不同於80後,在80後身上經常被用到的激勵方法,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顯然已經沒用了。
這一點作為80後的父母深有體會。
朋友最近遇見了一件煩心事,孩子3年級,期中考試的時候成績有所下滑,為了鼓勵孩子朋友準備放個大招。那就是答應孩子,如果孩子考試達到要求,就給孩子買夢寐以求的樂高系列。
本來朋友是信心滿滿以為兒子會答應的,沒想到,兒子當場就拒絕了媽媽提出的要求。還撂下一句話,努力了也是白努力,我才不陪你玩遊戲。
這位朋友苦惱不已,孩子不配合自己的獎勵政策,為了激勵孩子,自己一時竟然沒有了方法。
作為80後,小時候物質匱乏,所以考試如果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質獎勵,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動力,但是顯然這樣的物質獎勵,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已經不起作用。
前同事高姐就分享過她有趣的哄娃方式,那就是給孩子制定各種的獎勵政策。澆花、洗衣服、做家務,不同的工作可以得到不同的小紅花,小紅花可以換獎勵。
高姐說女兒做得不亦樂乎。因為好奇就問了孩子哪天不做了怎麼辦?
高姐說,換方法呀,我們已經更換了好幾版的獎勵政策了。今年她女兒上三年級,和高姐聊天,她說獎勵的要求水漲船高,現在女兒還要和自己談判。學習上的事,好像不是孩子的,是自己的,孩子的努力就是為了獎品。
很多80後父母喜歡用物質來獎勵孩子,以達到鼓勵孩子的目的,卻不知這樣的鼓勵方式會毀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是打開孩子的學習自驅力。
物質獎勵越多,孩子的學習自驅力會越差
那些經常被獎勵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心理學家愛德華做過一組實驗。把大學生分成兩組來進行智力答題,第一階段兩組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一組沒有獎勵,另一組答對一題可以贏得一塊錢;第三階段,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去答題,有獎勵的一組,更多人選擇了放棄。
最終研究人員發現,和人們想的不一樣,物質獎勵不但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用物質來鼓勵孩子,學習的內驅力變外驅力,積極性越來越低。
我們生存的機制,會天然地讓我們追求高獲得和高回報的東西。所以大腦更容易獲得短期快感。比如我們去刷短視頻,會一刷停不下來,是因為大腦一直在接受著高頻刺激。
一旦開始用物質獎勵孩子的時候,孩子內在學習獲得的成就感就會被高回報的物質刺激代替,孩子的注意力會從學習本身這件事上轉移到學習的回報率上。
理論上,只要有高回報率存在,學習這件事就能持續下去。但是學習這件事本身是需要過程和思考的,不像刷手機和打遊戲,可以高頻率地讓大腦接受刺激。所以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外部動機的刺激,通常會帶來兩種結果。一種就是,沒有達到目的,沒有得到獎勵。
這比本身沒有獎勵更容易讓孩子失望。我們以為孩子這次沒有得到獎勵,下次就會加倍努力,但是心理學上的「阿倫森」效應告訴我們,人類在鼓勵越多的時候,越容易堅持下去,相反鼓勵減少會讓孩子更早的放棄這件事情。
所以當孩子一次沒有得到獎勵,下次父母再用獎勵的時候,孩子會對學習這件事情的積極性大大減少。
另一種,當獎勵不能帶來高回報和高刺激的時候就會失效。
經常用物質來獎勵孩子,家長會發現,孩子會在所有事情上喜歡進行討價還價。為了維持這種獎勵帶來的高回報和高刺激,物質獎勵必須水漲船高。
當物質獎勵不能滿足孩子的時候,父母們賴以使用的鼓勵手段就會失效。所以通過物質獎勵來讓孩子變得更加積極地去學習,只能是暫時的。
正像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兩個案例,獎勵的作用在孩子身上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
聰明的父母會正確的使用獎勵
養育孩子獎勵還能使用嗎?
獎勵本身無害,只是用錯了方法。想要用物質獎勵孩子,父母要學會正確的方法。
不要獎勵結果,多去獎勵行為。
我們要知道,獎勵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獎勵孩子考得好,會讓孩子把獎勵變成目的。相反,如果告訴孩子,能夠改掉粗心的毛病,就給孩子獎勵,獎勵就成為了一種促進孩子學習的手段。
正確使用獎勵的方法,是讓獎勵成為手段,多去獎勵孩子的具體行為。比如孩子變得細心、認真等。
物質獎勵要慎用而不是濫用。
長期看來,物質獎勵要慎用而不是濫用。
當孩子需要一件東西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這件東西對於孩子來說是需要還是想要。當孩子真的需要的時候,又在父母的能力範圍,當然應該無條件地去支持孩子。如果孩子只是想要,並不是完全需要,就要慎重考慮是否真的應該滿足孩子。
在合適的時候恰當的使用獎勵,既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還能夠促進親子關係。
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使用那些看起來見效快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往往副作用更大。這就好比生病了吃藥,能夠立竿見影的藥物副作用往往更大。
獎勵有用,效果短暫,培養孩子內在自驅力更耗時,卻長久受益。作為80後的父母,我們的育兒經驗也需要更新,別抱著陳舊觀念,讓自己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