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生活圈
民生 熱點 美食 旅遊 深度
商務合作 QQ10766970
繼圖書館、美術館、市民中心、揚子江國際會議後,
又一重大文體地標—— 南京博物館新館
或有可能入駐江北核心區啦!
下面和生活圈一起去了解詳細情況
據悉,2021年南京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2021年,將啟動南京市博物館新館建設。隨後在市兩會期間,民進南京市委員會帶來一份關於《推進公共服務提升,建設匹配城市發展能級的重大文化設施》的對策和建議,委員們建議南京市博物館新館可選址在江北新區核心區。
「如能擇址江北新區核心區,就可以和已經建成的南京美術館新館、江北圖書館呈三足鼎立之勢,形成江北中央文化區,成為南京新的城市客廳和文化地標性建築。」委員們表示,「中央文化區」作為城市的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的集聚中心,對於城市文化活力的增強,城市人文品質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南京市博物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是一座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是南京市市立博物館,國家重點博物館之一,是江蘇省、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市博物館所處的朝天宮是江南地區建築等級最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目前江北核心區、中央商務區中心區域內已經有多個文化地標:江北市民中心+南京美術館新館+江北圖書館+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
江北市民中心位於定山大街與濱江大道交匯處,緊鄰濱江風光帶,已投入使用。
市民中心共有6層:
■ 負1層:規劃了360個機動車位和1183個非機動車位,下沉式廣場內還配有輕餐飲、無人超市等商鋪,給來此活動的市民們提供特色休閒場所;■ 1至3層:匯聚公安、投資創業、不動產登記、民生保障等5大板塊,設有24小時自助服務區,打造高效、智能、便捷的政務服務。中庭模仿老山72峰造型布置,極具特色;■ 4到5層:新區的規劃展示館,展廳內將有江北新區規劃沙盤,展示著江北新區的規劃與發展,市民可由目前國內最長的無支撐扶梯直接進入。江北新區圖書館項目位於石佛大道與萬壽路交叉口東側,南至萬壽路,西臨石佛大道,北側與中央公園相接,佔地面積約 1.9 萬 ㎡, 總建築面積7.4萬平方米,項目投資10.5億元,定位為國家一級圖書館,預計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
效果圖
江北圖書館定位為國家一級圖書館,集傳統閱覽與新媒體功能於一體,包括兒童閱覽中心、新媒體中心、南京城市影像記憶館等特色功能區,打造成為「城市廣場」,市民自由活動的公共空間。項目已於2019年10月完成主體結構封頂,目前正在進行外幕牆施工,計劃今年底完工交付使用。
最新實景圖
▼
圖書館分為地上八層,地下兩層。地下二層為停車場,設有停車位300多個,地下一層為配套餐廳及輕餐飲。
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新區的新文化地標,是新區科技、人文、經濟、社會發展的合作和交流載體。其實,江北圖書館和美術館是連接在一起的,未來讀者可以通過負一層的地下人行通道實現互通,非常方便。
南京美術館新館預計今年建成投入使用
新館位於江北新區核心區石佛大街與萬壽路交叉口西側地塊,總建築面積約9.7萬平方米。主要包括美術館、公共藝術教育培訓中心、實驗影像中心、藝術品拍賣中心及藝術家工作室、畫庫、相關配套設施等。
南京美術館新館定位為國家公益一類美術館,用於舉辦和開展美術展覽、美術收藏、美術研究;組織進行美術教育、美術創作、國際交流等業務。美術館分為地上四層,地下兩層。地下一層、二層為典藏庫房、設備用房及公共停車場,少量地下商業。
地上一層主要為三個中心(藝術品拍賣中心、實驗影像中心、公共教育培訓服務中心)及其共享交流區和美術館學術交流區,還包括對外餐飲服務、辦公貴賓門廳及庫房卸貨區組成。
地上二層開敞平臺是市民活動的場所,可欣賞休閒,其中的休閒茶座咖啡吧,全天24小時開放。
地上三、四層為美術館主展廳區、中央大廳休息平臺、美術館內部業務用房及公共走廊、休息區。其中三層夾層為畫家工作室區。
屋頂平臺為市民提供公共活動及觀景的平臺!
主入口局部(效果圖)
別有洞天
美術館立面採用石材和穿孔鋁板玻璃幕牆系統,整體效果虛實結合、自然樸實。根據建築的自身氣質和立面特色,結合景觀設計泛光照明,使得建築夜間效果極具魅力。沿萬壽路夜景(效果圖)
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項目位於江北新區濱江大道與廣西梗大街交叉口,由江北新區公建中心負責建設。項目集會議、展覽、辦公及配套酒店等功能於一體,總建築面積18.72萬平方米。
其中,酒店區地下1層,地上33層,高度157m。塔樓平面呈細長型矩形,長99m,寬約18.5m,宛如江畔揚起的一片風帆。從天空俯視,會議中心項目整個工程猶如帆船在長江中破浪前行。
效果圖
▼
該項目建設速度非常快,2020年1月17日,酒店區進行地上鋼結構首吊;2020年10月16日,酒店區主體結構封頂。目前,正全面推進金屬屋面和外幕牆施工,預計今年6月底竣工。
建成後,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將承接國際會議、高端商務論壇等活動,提升江北新區城市功能品質。同時也將成為長江之濱的新地標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