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首詩短短幾句,但很有意思,值得琢磨。
第一句,「日照香爐生紫煙」,太陽照在香爐上。香爐者,廬山北邊山峰的名字,因為煙霧繚繞峰頂,形狀與香爐相似而得名。這香爐峰裡生出了紫煙,你可能會說,我怎麼沒見過?我們家冒的都是黑煙或者白煙,從來沒見過什麼紫煙。有人認為,因為紅色的日光與藍天雲霧交織在一起,就顯示出紫色的煙霧;還有人說,太陽的光芒照射在瀑布激起的水霧上,出現了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彩虹,遠遠望去,就好像紫煙。這些都有道理,但還有一個原因沒說出來,那就是道教的信仰使李白這樣寫。
李白從小在四川長大,四川是中國古代道教的發源地之一,他從小就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是個有證書的正式道士。他有詩說:「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打十五歲起我就好尋仙訪道,到現在也沒有停止過。當時不僅李白信道教,整個唐代都信仰道教,道教是唐代的國教。唐代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都信仰道教,很多人都有道士身份。道教崇尚紫色,所謂「紫氣東來」,說的就是當年老子從東方來到函谷關,遠遠望去仿佛有紫氣東來。說明這個紫色在道教文化裡象徵著吉祥,象徵著高貴。
李白的詩中多次出現紫煙這個意象,比如「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素手掬青靄,羅衣曳紫煙」等等,都與道教有關。可見李白說生紫煙,一方面可能真有紫煙,一方面是由於他的道教信仰。想想看,對一個道士而言,山上既有香爐,香爐裡升起的當然不可能是白煙、黑煙或者別的什麼顏色的煙,只能是紫煙,對吧?
你看,香爐峰裡生起了紫煙,這個「生」字用得特別好。要是我們寫,可能就「日照香爐飛紫煙」,「日照香爐飄紫煙」,「日照香爐各種紫煙」。晚唐詩人杜牧有一首詩《山行》,說「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也用了這個生字,這個「生」有升騰的意思,在香爐峰裡冉冉升起了朵朵紫煙,非常富有動態的感覺。
接下來又說「遙看瀑布掛前川」,遠處一望,那巨大的瀑布掛在了山的前面,像一幕巨大的水簾,這氣魄很大。「掛」字用得非常妙,我們對比一下,「遙看瀑布懸前川」「遙看瀑布過前川」「遙看瀑布下前川」,這都不好。這一個「掛」字境界全出!氣勢很大,動態很足,視覺衝擊力強!古人常說,寫詩要「鍊字」,這就是鍊字!就是畫龍點睛之筆,看似不著意,看似沒啥出奇的,但是認真琢磨起來,無法替換這個字。這都是平時的功夫啊,你以為李白是天才,當然是天才,有天賦,但也是一首一首寫出來的,寫到今天這會兒才寫成一個天才,這「掛」字才能寫出來。
而且,這兩句都還不算什麼,頂多算個陳述句,一切都還沒開始呢!更猛的感嘆句在後邊吶!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回答了瀑布掛前川到底是怎麼掛的,那可不是像掛麵似的直挺挺的掛在那裡,而是從天而降,直接從天上衝到地下,我們都能想像出瀑布衝擊到地面發出的巨大轟鳴,李白也許聽不到,但他看到了。
廬山的瀑布有「三千尺」嗎?咱們先來看看廬山有多高,廬山的主峰是大漢陽峰,1470多米高。廬山上的瀑布有20多處,最著名最長的應該就是三疊泉瀑布,落差大概有150多米,也沒有「三千尺」。
三千尺是什麼概念?用現在的長度單位來換算,李白眼中的這條瀑布至少應該有一千多米長,只比廬山主峰短四百米,想想就覺得很不靠譜,至於「銀河落九天」那就更是超級誇張了。
你聽到這就有點小失落是吧?說了半天可能沒有紫煙,更沒有「三千尺」,那他憑什麼這麼寫?為什麼這麼寫?這不是騙人麼?開個玩笑。李白這麼寫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年輕。
這首詩大概寫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前後,這時候的李白,二十三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從老家四川江油出發,沿江東下,遍覽名山大川,遍訪名人雅士。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見世面,揚名氣,為的是實現自己遠大的抱負!李白的抱負很大也很簡單,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裡,他說自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一句話,我要做帝王之師,要做盛世宰相,要輔佐皇帝成就千秋大業。
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懷抱著青春的理想、遠大的抱負,沿著長江一路漫遊,遠望廬山,看到的當然不僅僅是一百多米長的瀑布,而是飛天而下的銀河,因為在詩人的眼裡,廬山的風光不僅僅是風光,更像是他青春的時光,放射著青春的光彩。所以,這是一首青春的詩篇,青春的詩篇就要有誇張,就要有想像,就要有浪漫,就不可能有一說一,而是要從一寫出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億萬才痛快。
但這都還不夠!也許在李白看來,「飛流直下三千尺」還是俗氣,還是太現實,還是太具體,於是他再次強調指出,自己懷疑,非常非常深刻地懷疑,這不是瀑布,而是從九天之上飄落到凡間的銀河!這是銀河飄落到了人間,從九天之上降到了人間。李白真是一個浪漫派的高手,他故意說自己懷疑,但是他在語氣裡要強調的並不是懷疑,而是肯定,他其實想說的是:就是銀河落九天,但卻偏偏說疑是!等於是否定之否定,更加肯定這就是銀河。
飛流直下三千尺,還只是說瀑布落地很猛,長度很長,而銀河落到人間就沒這麼簡單了,那是多麼飄逸、多麼灑脫、多麼空靈,多麼仙氣十足!銀河這一落不要緊,整個廬山都變成一座仙山,一座空中之山啦!
這首詩大家太熟悉了,所以可能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沒有太新鮮的感覺。但如果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兩句,真的會被嚇到。因為這樣超乎常理的想像與誇張,實在是匪夷所思。我們後邊還會陸續講到李白很多的詩,你都會被嚇到。因為你要是去了李白寫過的那些地方,你就會說:李白真的很敢誇張,而我們根本做不到這麼誇張。
李白為什麼有這樣的胸懷和情懷?因為他是盛唐的青年詩人,眼中全是青山綠水,心中全是朝陽晚霞,眼光之上是浩蕩的星空,心中以外是不受約束無邊無際的遼闊想像,在這兒,非凡的想像力、勇敢的想像力就是時代的精神,就代表著這個時代的創造力和創新力。
也有人很想學習這種想像力、創造力。中唐詩人徐凝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詩的大意是:憑空落下千尺泉水,滾雷似的奔湧江中。宛如白練飛到眼前,一座青山被它勘破。詩還不錯,但有李白的詩在前,這詩就打了折扣。到底打了多少折扣呢?
一句話,李白的是神仙的詩,徐凝的是木匠的詩。你不能說他寫得不好,只能說他不該寫這首詩,但他寫了,所以就惹怒了一個李白的超級粉絲,這個超級粉絲本身也是超級詩人,他是誰呢?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宋代的詩仙——蘇軾,蘇子瞻,蘇東坡,人們都叫他坡仙。蘇軾快五十歲的時登上廬山,一上廬山他就開始批評徐凝的這首詩,蘇軾說: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上帝派銀河來到人間,只有謫仙的詩才配得上它。瀑布的水流再多,也洗不掉徐凝這首糟糕的詩!蘇軾這個人雖然很偉大,但偉大的人優秀的人不免刻薄,但也可以看出蘇軾對李白這首詩的崇拜。蘇軾在廬山上可不僅僅只是批評徐凝的詩,最重要的是,要留下與李白相匹配的好詩,這首好詩就是《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同樣是寫廬山的詩,李白的詩讓我們激動,讀到之後就很想去看看,廬山瀑布到底是不是三千尺?到底像不像銀河?而蘇軾的詩卻讓我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生活。
生活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別人對我的評價是否正確?你就發現啊,宋詩特別注重講道理,也就是所謂的重理趣,唐詩呢特別注重寫感情,也就是所謂的重情致,這是唐人與宋人性情、性格的不同,也是唐代和宋代兩個王朝氣質的不同,其實天下的詩,無非唐詩宋詩兩種,因為天下的性情,無非情感與理智兩種,李白和蘇軾正好在廬山上為我們演繹了唐詩與宋詩的不同美感,人生性情的不同境界。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