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戚繼光才去世八年,戚家軍就被大明所滅?

2020-12-25 大咖說史

「兵變」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這意味著流血和犧牲,甚至導致朝代的更替。因此,歷來各個朝代對「兵變」都很重視,而大多王朝統治者實行的都是極力打壓政策,不管兵變是出於何種意圖,不問青紅皂白就是暴力鎮壓。這麼做,顯然是不對的!

明朝萬曆二十三年,一場看似「小小的兵變」,透露出的卻是大明王朝腐敗墮落。提起戚繼光,人盡皆知,這不是「抗倭英雄」嗎?人民的功臣,流芳百世啊!

可是誰能想到,在戚繼光僅去世八年後,他創建的戚家軍遭到慘重的殺戮。那麼戚家軍到底做錯了什麼,惹來如此慘重的下場呢?

圖片:抗倭英雄戚繼光劇照

一、薊鎮兵變

在《明史》中對「薊鎮兵變」的記錄並不多,只有寥寥數語,似乎表示這就是一件小事,不值一提!不過,綜合其他史料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此事並不小!只不過是觸及到了朝中某些權勢的利益,這才被刻意忽略掉了。

萬曆二十三年,戚家軍奉命參與「抗倭援朝」之戰,為家國而戰這是將士們的職責。在奔赴戰場之前,朝廷曾許諾會有重賞。將士們熱血沸騰,衝入戰場浴血奮戰,他們不僅是在為國家而戰,也在為自己的利益而戰!

第一階段的戰爭結束後,戚家軍回到駐紮地,將士們歡歡喜喜地等待著朝廷的賞賜。但是,將士們除了失落,什麼也沒能等到。帶著怨氣與不滿,戚家軍想讓朝廷給一個合理的解釋,「為什麼不兌現之前的承諾,我們在戰場上拼死拼活到底為的是什麼?」

圖片:戚家軍浴血奮戰劇照

面對戚家軍的怨氣,新任薊鎮總兵王保早已想好了應對之策。王保先是好話說盡,將眾人都騙到了演武場。然而,下一秒王保的臉色就變了,下令屠殺戚家軍。明亮的大刀揮向大明自家的軍隊,這是十足的笑話!可是,這是事實,根本不是什麼玩笑。

在《明實錄》中就記載了此事,也就是「薊鎮兵變」,被殺害的戚家軍有三千多人,那些倖存者則被發配回原籍。戚家軍不知道為大明立下了多少功勞,裡面的將士全是精銳。他們就這樣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鮮紅的血液染紅了演武場的土地。

圖片:薊鎮兵變劇照

二、兵變的背後——大明的腐敗

「戚家軍」是戚繼光一生的心血,自創建戚家軍之日起未曾嘗過一敗!三十多年來,戚家軍在戰場上屢立大功,痛擊倭寇,迎擊韃靼,就連當時的朝鮮軍民都對戚家軍讚嘆有加!不曾想,戚家軍最後的收尾方式卻是如此的慘烈。

這場殺戮並非偶然,而是蓄謀已久的,從朝中官員們的善後處置就能看得出來。

那些策劃這場殺戮的官員,在事後立即羅列了戚家軍的各種罪證,大多都是「無中生有」,只為了讓此事看上去充滿正義性。

圖片:痛擊倭寇劇照

在封建時代,是非對錯很簡單,只要有權有勢,說什麼都是對的。如果勢單力薄,說的再對也沒人願意聽。因為朝中有人撐腰,王保不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被加官進爵,鎮壓有功。

從這件事我們能看到什麼?只能說大明王朝的腐敗已經根深蒂固了!滅亡,只不過是早晚的事。官員的腐敗,統治階級的腐敗,也就是這個王朝的腐敗。

圖片:朝中有權有勢的大臣劇照

三、悲劇的背後——殺戮的原因

戚家軍之所以生出不滿之心,只是因為之前朝廷承諾的沒有兌現,他們只是想維護自己的權益。那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從表面上來看,自從張居正去世之後,戚家軍的地位也變得大不如前,逐漸被邊緣化。萬曆剛親政時對這支軍隊也是睜隻眼閉隻眼,不大理睬。

萬曆的態度直接導致了戚家軍的悲慘境地,軍功被友軍搶走,錢糧被無故剋扣,這樣的事情非常多,那麼萬曆為何會持如此態度呢?

圖片:萬曆皇帝剛親政劇照

按理說戚家軍屢立奇功,不是應該重重有賞嗎?為何結果卻是相反的。這個答案也許就要歸咎於萬曆和朝中大臣們的「國防觀念」了。

萬曆剛親政時,大明的軍事實力很強盛,當年隆慶帝朱載垕登基時,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於是,隆慶帝便費盡心思組建了大明的鋼鐵之師。

一系列改革手段,大明的軍事實力大大提升,建起了許多精銳隊伍。所以,萬曆登基之後,也繼承了這樣一筆軍事財富。

都說「容易到手的最不懂珍惜」,萬曆帝便是如此。萬曆帝非常奢侈,很注重享樂。那麼這巨大的開支哪裡來?能壓榨就壓榨,不管是百官還是軍隊,壓榨就對了。就這樣,萬曆親政之時,士兵們的錢糧被剋扣是常事,武器裝備也變得腐朽不堪。

圖片:士兵口糧被剋扣劇照

接踵而來的便是各地鬧起了「兵變」,不滿朝廷的做法,有的想叛亂,有的只是想朝廷能夠重視此事,滿足士兵的訴求。然而,朝廷對這些兵變的處理結果都一個樣,不管你是出於什麼目的,只要對朝廷不滿就「殺」,絕不手軟。因而,《明史》中我們能看到「廣東兵變」、「雲南兵變」等。

與這些大規模兵變相比,「薊鎮兵變」是一件小事似乎就說得過去了。畢竟,大規模兵變一下子就殺害士兵上萬人,而薊鎮兵變才殺害了三千多人,從數據上來看,這確實是一次小規模兵變事件,《明史》自然就不願多提及了。

圖片:大規模兵變劇照

四、大明亡得不冤

萬曆帝的荒唐行為,激起的不僅僅是兵變,更是讓士兵們寒心。帝王如此,有誰還真心願意為大明賣命?只不過都是被逼無奈罷了。

在萬曆的統治下,明朝的軍事實力早已凋敝不堪,只是一個「紙老虎」,看起來強勢威武,實際上卻是不堪一擊。一個國家,如果軍事實力不行,那麼這個國家離滅亡就不遠了。因為,想要取代王朝的不僅是這個國家的叛亂者,還有伺機而動的周邊政權。所以說,大明的滅亡,並不冤。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為何戚繼光的「戚家軍」能夠所向無敵,讓倭寇聞風喪膽呢?
    大將戚繼光臨危受命,率領」戚家軍「,從1559年開始,對東南沿海的倭寇大打出手,從未在戰鬥中被倭寇擊潰過,直到1564年1月,倭寇大敗而逃,戚家軍窮追不捨,肅清了倭寇的根據地,
  • 戚家軍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朝鮮說:總兵與南兵有小矛盾
    如我們所熟知的嶽飛的嶽家軍,戚繼光的戚家軍,俞大猷的俞家軍等少數幾個。在這幾支軍隊在,戚家軍的聲名絲毫不次於嶽家軍,而更具鮮明特色的是,戚家軍是以抗擊倭寇而聞名後世的,因此稱之為一支英雄軍隊也不為過。談到戚家軍,不得不說他們的創始人戚繼光。
  •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在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身後事裡,爆發於其去世八年後(萬曆二十三年),針對其一生心血戚家軍的「薊鎮兵變」,是明末歷史上一幕血腥且恥辱的悲劇。如果單看《明史》的記載的話,有關「薊鎮兵變」的記錄,簡直少之又少。
  • 戚家軍戰鬥能力強傷亡少,離不開戚繼光的「因地制宜」訓練法!
    在親自招募了4000人之後,便成立了戚家軍。然後在新編的隊伍基礎之上,因地制宜創造了陣法,鴛鴦陣就是伊對,是11個人隊長負責指揮全局。最前面的兩個長盾兵所負責的是外界防禦問題,兩側的手持兵器的負責的是分散敵軍的注意力,殺傷前排最為精銳的敵軍部隊。在後面還有4個長槍手,能夠中距離進行殺傷敵軍,最後還有負責簡介和支援的。
  • 晚年的戚繼光生活慘澹,戚家軍也蕩然無存
    戚繼光過得非常的慘,就連他手底下的戚家軍可謂是蕩然無存,最後還是被朝廷給消滅了,本來是英雄一世,在明朝之中可謂是響噹噹的一支部隊,但是因為歷史的發展,權力的變遷,最終他們成為了權力犧牲的代價。
  •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還真發生過一次「薊州兵變」,可憐的原戚家軍將士,在被解除武器之後,至少數百人被屠殺。要說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還要從戚繼光說起。戚家軍,是由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建。與北兵對應,戚家軍主要來自浙江,又被稱為南兵,也被稱為浙兵。戚繼光坐鎮薊州,南兵作為嫡系,自然受到戚繼光的優待。可是,在張居正去世之後,失去支持的戚繼光也很快被免官罷職,不久後在家中鬱鬱而終。而一貫受到優待的南兵,與北兵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凸顯。
  • 戚家軍戰鬥能力強傷亡少,離不開戚繼光的「因地制宜」訓練法!
    在親自招募了4000人之後,便成立了戚家軍。然後在新編的隊伍基礎之上,因地制宜創造了陣法,鴛鴦陣就是伊對,是11個人隊長負責指揮全局。最前面的兩個長盾兵所負責的是外界防禦問題,兩側的手持兵器的負責的是分散敵軍的注意力,殺傷前排最為精銳的敵軍部隊。在後面還有4個長槍手,能夠中距離進行殺傷敵軍,最後還有負責簡介和支援的。
  • 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抵擋義務搶礦,打出了名聲
    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抵擋義務搶礦,打出了名聲龍山之戰之後,戚繼光認清了當前大明士兵的軟弱和欺軟怕硬,他開始了自己的練兵之路。戚繼光向胡宗憲要求,自己要訓練新軍。但是在當時,胡宗憲狠狠地嘲諷了戚繼光,很明確地告訴戚繼光浙江兵完全訓練不出來。浙江讀者稍安勿躁,這話是胡宗憲說的。但是戚繼光很快就用真正的實力狠狠地打了胡宗憲的胖臉。我們很快就會看到歷史上最神奇的一場鬥毆,在這之前我們先來聽一聽雄心壯志的戚繼光對於自己手下的兵的看法。對於自己的兵戚繼光表示可以分為兩種。
  • 萬曆23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我們就單單以火器的配比做個說明,當時奧斯曼帝國的新軍火器比約在30%以上,而戚繼光薊州練兵編組的戚家軍各營的火器綜合配比在40%以上,所以有人以此稱呼戚家軍為當時地表最強軍隊。但這樣一支軍隊,最後的結局卻很慘,它並不是敵人所滅,而是一次內訌中,被明朝朝廷殘酷地剿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戚家軍的慘烈結局
    基於這些考慮,隆慶元年,戚繼光帶著一些原戚家軍老將和先頭部隊共三千餘人趕往薊鎮,餘下的戚家軍則在擴招中又收進了一些義烏周邊的處州(今麗水)兵,之後也趕赴北方徵戰,前後共兩萬餘人。由於明顯的地域特徵,在北方徵戰中他們又被稱為「浙兵」或「南兵」。可是,所有人都沒有料到,戚家軍從此一去不復返。
  • 戚家軍天下無敵的秘密?戚繼光不外傳的獨門訓練秘籍
    而在幾百年前,卻有這樣一個中國將領,讓日本人見了就只能「玉碎」:他就是戚繼光。戚繼光說起來,戚繼光也是將門虎子:他祖上和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所以得到了一個世襲的武職戚繼光在登州擔任武官的時候,就很頭疼底下士兵的素質:讓他們打仗,他們跑得比誰都快;讓他們種地,可能還更專業一點。到了江浙一帶剿滅倭寇,也面臨這個問題,士兵們二話沒說都跑光了,只留著戚繼光。幸好戚繼光天生箭法出眾,連續射死多個倭酋,才瓦解了敵人攻勢。所以,戚繼光開始編練新軍,這就是戚家軍。
  • 戚繼光的晚年生活是什麼樣的?有多悽慘
    可是大明一開始與其他朝廷一樣,也都是把重兵調往北方邊疆,對沿海地區具有天然防禦的邊疆卻疏忽管理,因此倭寇趁著這個時機對大明的沿海地區進行了侵略。這時大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就站了出來,為大明抵抗倭寇的侵略。
  • 大明鐵軍的潰敗:從戚家軍看明朝軍隊的衰弱,制度落後是關鍵
    北方有馬芳王崇古打得韃靼,求和接受冊封,南有戚繼光俞大猷攻至安南萬橋山,將南方部分倭寇趕盡殺絕。衛所制的頒布,表明明朝軍隊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活,即使沒有百姓們的糧食或者其他幫助,軍中也不會出現補給不足的情況。衛所制的發布使得當時的軍隊負責剿滅元朝的殘餘勢力,鞏固邊疆領土;百姓們則是安居樂業,勞動耕作。將明朝經濟快速提高,以保證國家的正常發展。
  • 戚家軍滅倭寇真只用狼筅不用火槍?難道冷兵器比火槍大炮還好用?
    前輩的經驗已經告訴戚繼光——火器的大面積應用才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很多人看的戚繼光的抗倭,還是採用比較原始的冷兵器對砍,卻放棄當時在世界上佔據領先地位的火器不用,這戚繼光是不是腦子進水了?作為一代名將而且文武雙全,戚繼光的腦袋當然沒有進水,也不會放著現鐘不打卻去煉銅。這是不過是寫書的為了把抗倭戰爭寫得更精彩激烈一些,這才讓戚繼光憑著鴛鴦陣跟倭寇死磕。
  • 戚家軍最後的悲歌:集體討薪被朝廷血腥屠殺,明朝不亡天理難容
    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戚繼光初到山東備戰倭寇時發現明軍將驕兵惰、紀律鬆弛、兵不習戰,跟熟練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戰鬥力實在太弱。於是戚繼光到金華、義烏等地招募了3000農民並親自訓練他們,這便是早期的「戚家軍」。
  • 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在萬曆二十三年被自己人殺害?
    戚家軍戚家軍之所以叫戚家軍,主要還是因為戚繼光,在戚繼光的帶領下,軍紀嚴明、訓練有素,逐漸成為了職業化的軍隊,使用著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並且有著百戰百勝的戰績和殺敵十餘萬人的記錄戚家軍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務是打擊「倭寇」,隨著逐漸壯大,成為了明朝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在戚繼光在世時,內閣大臣張居正對戚家軍的支持,也使得戚家軍能夠得到朝廷的重視,尤其是戚家軍在徹底解決了浙江、福建等地近兩個世紀的倭寇之患。
  • 戚繼光死前連抓藥的錢都沒有:明代對功臣為何如此涼薄?
    圖:影視劇中的中年戚繼光萬曆十年(1582年),信任戚繼光的首輔張居正去世。抗倭勝利後駐守薊鎮16年的戚繼光受到排擠,一年後南調廣東總兵。萬曆十五年(1587年),貧寒交迫中的戚繼光病逝,時年60歲。圖:戚繼光朝服像這個從17歲就走出家門的登州少年,「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整整打了41年的仗,兩鬢蒼蒼才重回故裡。
  • 《萬曆十五年》解讀:戚繼光之死,說明明朝軍隊已經被「閹割」!
    一、大明最後的戰神不可否認的是,在戚繼光之後,大明朝仍然產出了許多的一流名將,李成梁、李如松、袁崇煥等等。但是,真正能夠達到戚繼光這一高度的卻一個也沒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是戚繼光戎馬一生的目標。正是在如此崇高的目標之下,使得戚繼光從一開始便區別於大明朝傳統的武將。
  • 南平倭寇、北鎮蒙古,驍勇善戰的戚家軍,在遼東一戰全軍覆沒!
    要說古代歷史上最強悍、軍紀最嚴明、作戰最勇敢的軍隊,除了民族英雄所率的嶽家軍之外,還有一支部隊配得上此殊榮,那便是大明王朝的戚家軍。就在此時,天佑大明,一個名叫戚繼光的人橫空出世,在一次馳援台州的戰役中,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極具頭腦的戚繼光,很快徵得朝廷統一,在浙江當地招募了一支新兵,日夜加以訓練,而這支部隊便是後來來大名鼎鼎,讓倭寇聞風而逃的戚家軍。為了蕩平匪患,戚繼光不光訓練士兵的身體素養,還專門針對倭寇的戰術開發了新的戰法。
  • 民族英雄戚繼光,如何帶領戚家軍抵禦倭寇,平復東南沿海
    後來在明朝實力積累到一定的力量之後,便正式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抗倭寇的鬥爭,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戚繼光所領導的抗擊日本海盜騷擾的鬥爭。作為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在戚繼光的帶領下,通過多年來的努力,最終成功地趕走了日本倭寇,恢復了中國沿海一帶的和平,使當地的社會秩序重新歸於穩定,因此對很多人來說戚繼光就是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