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7月8日報導 「Fresh off theboat」意為「初來乍到」,也形象地比喻那些還沒有完全被同化的「新移民」。以此為片名的美劇《初來乍到》,主角是一個美籍華裔新移民家庭,故事講述上世紀九十年代,這個五口之家從華盛頓特區唐人街搬到佛羅裡達州奧蘭多市郊開始新生活,在其追尋美國夢的同時所經歷的文化衝擊。
該劇是二十年來首部在美國廣播電視網黃金時段播出的以亞裔美國人為主角的電視劇。這部情景喜劇的第一季播出後,在18-49歲觀眾中獲得了1.5的收視率(高峰劇集的收視率高達2.2),這一驕人的成績緊逼該網最高收視率的明星節目《美國好聲音》。
很多觀眾認為它不僅是講述美籍華裔家庭的生活,也是美國其他少數族裔移民家庭融入美國的一個縮影,是一部老少鹹宜的電視劇。
「虎媽」形象被搬上美國熒幕
《初來乍到》改編自華裔美國富豪黃頤銘(英文名埃迪·黃)的暢銷同名回憶錄。劇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日常生活點滴中的中美文化差異,以及由此引發的笑料。例如,劇中人物談吃飯文化——「美國人講究吃光碟子裡的食物,中國人講究盤子裡多留點才體面。」又如,教育差異——媽媽拿著大兒子全A的成績單衝到學校叫嚷著:「課程太簡單了,有沒有課後補習或中國學習中心?」
劇中呈現的這個華裔家庭具有鮮明的中國人個性,媽媽傑西卡(華裔演員吳恬敏飾演)被塑造成一個要求孩子們永遠做到最好、人生要成功的「虎媽」形象。
第一季最後一集裡,當美國朋友對這對華裔夫婦說:「我們從來不覺得你們是中國人,你們跟我們的老美朋友一樣啊!」傑西卡猛然意識到:「成功很重要,但如果連自我都沒有了,成功還有什麼意義?」她向丈夫路易斯反省自己:「我討厭自己喜歡《飛越情海》(美劇)、通心粉、奶酪,我討厭我如此軟弱而捨棄不了它們,我要求孩子們不要忘本,但我自己都做不到。」或許,這一點能引起諸多美國少數族裔移民的共鳴,對自我身份的認同與排斥、美國文化與本族文化之間的衝突和融合,是圍繞著他們的永恆命題。
《初來乍到》是少見的以亞裔美國人為主角的情景喜劇。1994年,同樣是在美國廣播公司播出的《全美女孩》是第一部以亞裔為主角的美劇,由韓裔美籍喜劇演員瑪格麗特·曹主演,講述韓裔美國人群體的故事。
對於美國電視螢屏上華裔主角的缺失,《初來乍到》也提到了,劇中,媽媽傑西卡對兩個熱衷演戲的兒子們自嘲道:「你以為他們會讓兩個中國男孩出現在電視上?除非飾演書呆子角色,或是某個人閒逛到唐人街的神奇劇情。」
原著作者不滿意
然而,以華裔為主角的《初來乍到》卻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和關注度,這部分歸因於電視劇對原著的「小心」處理。
關於非白種人的喜劇作品總是得避免各式各樣的陷阱,既不能得罪所描述的種族,又不能犧牲喜劇效果。過去,製作這些作品的大多數是白人,他們不熟悉故事的微妙之處,結果,製作出來的東西有很大可能既沉悶無趣,又冒犯了觀眾。二十年前的《全美女孩》正是如此,播放了一季後就被叫停。
《初來乍到》不想重蹈覆轍。它的製作團隊來自不同種族背景——編劇娜娜查卡·汗為伊朗裔,製作人梅爾文·馬則是馬來西亞裔。而且,素材源自黃頤銘的真實生活,這也令劇中很多出格內容免遭批評。
同時,相比原著中充滿的憤怒、暴躁情緒,電視劇似乎要溫和得多。以至於原著作者黃頤銘在推特上說:「我很開心有色人種的故事終於能被搬上螢屏,但我不承認它,這不是我的人生故事。」他很後悔把講述自己人生故事的同名原著版權賣給一個大電視網。黃頤銘認為,該劇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減弱他童年故事的獨特性,會使《初來乍到》變成「反向黃面孔」——利用中國人的面孔講述美國白人的故事。
黃頤銘回憶錄的主題是苦難和懲罰,講述的是一個飽受虐待和欺辱的孩子,在奧蘭多富裕社區中生存和鬥爭的故事。對他來說那是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和許多住在教育精英聚集的東西海岸地區的亞裔職業人士不一樣,黃頤銘在佛羅裡達遭受到的種族歧視不是偷偷摸摸、暗示性的,而是公開的,甚至是充滿暴力的。在電視劇中,這種歧視也被處理得不那麼赤裸裸。
此外,黃頤銘對電視劇最不滿意的一點是,電視劇將作為他個人身份補充和情感抒發渠道的黑人嘻哈文化,化為廉價的搞笑噱頭。嘻哈文化代表著他對「努力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模範少數族裔」神話(尤以二兒子和小兒子為代表)的排斥,但是編劇和製片人認為,這種想法對於觀眾們來說太過高深,無法體會,所以做了一些處理。
不管怎樣,《初來乍到》是美國電視史的一次重要嘗試,它體現了美國的文化多樣性,也昭示了華裔美國人有了更多表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