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文化的禪意之美

2020-12-11 青瞳視角

豐島美術館

馬遠《寒江獨釣圖》

根津美術館詮釋「天人合一」

根津美術館

巴黎的城市肌理

東京的城市肌理

建築工地外半透明的圍擋

和光市集合住宅效果圖

室外的植物在障子上留下的剪影

自然生長的日本城市

昏暗、氤氳的室內環境 ◎廖維靂

禪宗最早起源於中國,是中國思想與印度思想碰撞後所迸發出的火花。自佛教於公元一世紀由印度傳入中國,便受到了中國思想家和哲學家的推崇,其提倡出世和清貧的價值取向,與道家的部分理論有著相通之處,隨著佛教思想與道家思想的不斷融合,一種去除表面見解、直指佛陀精神內核的分支——禪宗便誕生了。

日本四面環海,土地狹小且缺乏資源,常年受到地震、海嘯及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的襲擾,因此古代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極短暫,在面對死亡時如何化解心中的恐懼與不安,是日本人乃至全人類所必須面對的問題。而禪宗提出「無生」的理論來模糊生與死之間的界限:所有肉體的生命都是短暫的,而真心卻是不死不滅的,所謂真心既無生,只有用心去體味所有事物的本質,跳脫事物表面的一切紛繁雜擾,直擊事物至真至簡的本質,才能使自身解脫,也就擺脫了生與死的界限。

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深遠,日本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理論和居住觀,在日本人的精神生活、藝術修養以及建築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禪宗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學者認為,日本人是為了美而活著,而究竟是禪造就了日本人對於美的執念,還是為美而活的態度造就了禪在日本的發揚與壯大,這已經不再重要。禪已經滲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創造出了獨有東方韻味的審美哲學。

日本人從未斷絕內心對「侘」的推崇

若用日常生活語言來表達,「侘」就是滿足地居住在兩三張榻榻米席大小的、如同梭羅的小木屋一樣的屋中,飢時從屋後的田地裡摘一盤蔬菜即可果腹,閒時則側耳傾聽瀟瀟春雨的嘀嗒聲

日本文化藝術的最大特點之一便是「一角式」,最早發端於南宋大畫家馬遠。日本的「減筆體」便是由此演變而來,所謂「一角式」或「減筆體」即用最小的篇幅或筆觸去描繪事物,通過局部去表現宏大,如馬遠最著名作品之一的《寒江獨釣圖》。畫面中一葉扁舟飄浮江面,漁翁獨坐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全為空白,通過「空」來襯託無窮,有限的畫面給予人無限的想像。

所謂「本來無一物」,便是認定事物的本質是無實體的、空的,通過「無」去將事物無限地延展,繼而超脫生命的局限,令人心生頓悟。其衍生出的是多樣性中超脫的孤絕——在日本文化用語辭典中稱之為「侘」(wabi)。「侘」的真正意義是「貧困」。所謂貧困,即不依賴於世俗的事物——財富、權力、聲名,而且在內心感受到某種超越時代和社會地位的具有最高價值的事物之存在——這正是「侘」的本質(鈴木大拙《禪與日本文化》)。

若用日常生活語言來表達,「侘」就是滿足地居住在兩三張榻榻米席大小的、如同梭羅的小木屋一樣的屋中,飢時從屋後的田地裡摘一盤蔬菜即可果腹,閒時則側耳傾聽瀟瀟春雨的嘀嗒聲。

古代的日本物質十分貧乏,想來用「貧困」來形容是十分貼切的。隨著二戰後日本一躍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物質極大豐富,但日本人卻從沒有斷絕內心對「侘」這一價值觀的推崇。在精神生活上,日本人更是充分發揮了「禪」的思想,不追求死板的思想理論和哲學體系,而是嚮往和推崇神秘的自然,醉心於與自然融為一體,並獲得了充分的滿足感和精神自由。

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而非「人定勝天」

將自然不斷地與人拉近,逐漸消除尺度上的差異,最終達到室內與室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日本傳統建築非常重視自然的體驗,房屋的原型便是樹木,柱子如同樹幹,而屋頂就是枝葉,多根柱子重複排列並覆蓋上屋頂,便形成了如同樹林一般的建築。日本人的家本來就是開放的,它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牆體,所謂的牆體只是由木頭框架和紙組成的半透明隔斷,室內僅通過移門和屏風來控制風的流向,其材料的脆弱性表明其存在的意義並非如牆體般防禦自然,而是營造一定的氣場來緩解人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

在西方,人們將建築的內與外對立起來,主流的價值觀認為內外融合是不利於對抗惡劣的氣候和蠢動的敵人的;與之相對,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人更傾向於將隔斷完全打開,以便全身心地投入自然的懷抱。

舉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位於京都的圓通寺背倚比叡山,由其室內望向室外,首先是開敞的外廊,接著是由石頭所構成的庭院,庭院的綠籬外是楓樹,再遠處則是隱約可見的比叡山。這樣一層一層以室內為中心向外延伸的景致,可以讓人明顯地感受到日本人對內外空間的態度——希望將自然不斷地與人拉近,逐漸消除尺度上的差異,最終達到室內與室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由個體聚合組成聚落,道路只是由微觀的房屋之間的間隙所形成的,其城市關係更加整體,也更加富有黏性

禪所說的「一」和「多」,並不是兩個對立的概念,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不存在所謂的優先級。日本的城市便是基於這個邏輯,由個體聚合組成聚落,道路只是由微觀的房屋之間的間隙所形成的,其城市關係更加整體,也更加富有黏性。反觀西方的城市,則是先有宏觀的城市,通過道路去切割土地,再用建築將其填滿。

兩種邏輯最終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城市結構。

黑川雅之先生在其著作《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中提到「日本的城市體系基本沒有發達起來,不過是以房屋為中心的多個集合體被稱作了城市而已。即便是現代的大都市東京,也不過是個巨大的村落而已」。

由日本的房屋編號方式也能夠印證其以個體建築為中心來構成城市的邏輯:日本並非是以道路為核心在兩旁排列建築的,道路只是為了到達家門口所設置的通道而已。

日本的編號規則是先給大區域一個第一層級的編號,區域中被道路分隔的小區域再進行第二層級的編號,最終再對小區域中的每一棟單體建築進行第三層級的編號。也就是說日本城市的基礎是房屋本身,而道路只是依附於建築的設施罷了。不是道路與城市的文化,而是建築與家庭的文化。

個體的感受不能脫離整體而存在

日本建築會很在意與周邊建築的關係,力求統一和諧地相處

雖然日本的城市是由各自自發建設而形成的,但不代表其建築就是雜亂無章、任意妄為的。相反,日本的建築會很在意與周邊建築的關係,力求統一和諧地相處,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個體即是整體」的思維邏輯,決定了日本人在考慮問題的伊始,便是從整體出發。日本人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沒有人應該凌駕於其他人之上去約束另外一方,由個體自發的相互協調而形成和諧社會。因此日本人在建造一棟房屋時,會非常在意鄰居的感受。

在考察和光市本町一棟4層集合住宅時,施工方介紹由於項目位於「一戶建」(一種住宅模式)集中的區域,四周均有大量的2-3層住宅,修建一棟高達4層的住宅勢必會影響整個區域的平衡,包括遮擋陽光、增加人口密度等等。因此在設計之初就通過深色與淺色的材質變化來塑造建築的輕盈感,消減建築體量對周邊的壓力。建筑北側大幅度退讓紅線,以保證北側現狀建築的良好日照;南側退讓紅線並種上綠植,使得建築更富有親切感。施工方則會儘量減少工地的粉塵和噪音汙染,同時還會通過在節日期間給周邊居民發放小禮物來維護鄰裡之間的關係。

另外,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日本工地的圍擋通常會每隔一定距離設置一段透明的圍擋,據介紹是為了讓鄰裡隨時能看到工地內在幹什麼,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猜忌。在建造一戶建時也是如此,即使每塊宅地之間沒有任何的間隙,日本人也不會將宅基地佔得滿滿的,而是在建設之初就留出與周邊建築適當的距離,以保持鄰裡之間的和諧。

藏在陰影裡的日本美學

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的日本人,在這昏暗、氤氳的環境中發現了美

禪造就了東方人對朦朧之美的喜愛,同時也造就了日本人含蓄內斂的性格。日本人並不適應西方美學中那種撲面而來的美,而是對氤氳、曖昧的氛圍情有獨鍾。

長谷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一書中提及,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朦朧的微光裡才能發揮到極致。漆器採用黑、褐、紅三色作為底色,繪有泥金畫並塗上蠟的首飾盒、文幾等在明亮的燈光下顯得花裡胡哨,惡俗不堪。假如使這些器物周圍的空白充滿黑暗,再用一盞燈光或一根燭火代替日光或燈光映照過去,原來輕浮的東西就會立即變得深沉而凝重起來。簡言之,泥金畫不適合在光明處一覽無餘,而是供人們在晦暗之處借著搖曳的燭火,反射出難以琢磨、夢幻般的魅力。

有人認為日本建築採用紙和木作為建築材料,導致建築必須採用深簷口才能防止大雨侵襲而至損毀,因此日本建築室內的光線普遍比較昏暗。而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的日本人,在這昏暗、氤氳的環境中發現了美。

想像這樣的一個場景,陽光由庭院茂盛的樹葉間隙中穿過,接著被挑簷再擋去了大部分的光和熱,溫順的陽光再穿過廊下,最終投在了半透明的障子紙上。由室內看來,這明亮卻不炫目的光線似乎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多少明顯的變化,讓人不經意間陷入對神秘自然的思考之中,與世界融為一體,感受著無限宇宙中渺小個體的這份孤絕,也就大致能理解禪所說的「侘」和「寂」的美之所在了吧。

相關焦點

  • 日本庭院禪意建築之美|日本|庭院|禪意|建築_網易藝術
    歷史上,日本派出大量僧人到中國修習佛教經典和研習佛教文化,他們把中國最好的佛教思想,特別是禪宗體系帶回日本,並發展到極致。如今的中國僧人和文化學者只能在日本感受禪宗文化的精髓所在,禪意庭院可謂是精髓中的精華。
  • 無錫這座小鎮以禪意為主題,建築風格像極了日本奈良,景美如仙境
    日本一直是我國旅遊的熱門國家,辦籤證還蠻麻煩的,還需要時間才能遠行。然而在無錫有這樣一座小鎮,建築風格像極了日本奈良,又融入了江南小鎮特有的水系,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無錫靈山小鎮拈花灣,周末就可以出發。
  • 禪文化造就了日本,探討日本國民文化中的禪意
    我們常所說的禪是日本的靈魂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聊日本國民文化中的禪意。日本禪文化的發展歷程「禪」這個字本身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表示和佛教相關的食物,一種則是指禪房的意思。禪也是梵文「禪那」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
  • 集結大師技藝精華,建築文化經典之作《日本營造之美》首次問世
    >《日本營造之美》終於由世紀文景推出第一輯。(新書插頁翻拍)《日本營造之美》共十冊,精選八處富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建築(群),由日本建築插畫泰鬥穗積和夫親自操刀,創作近千幅手繪圖,精準、生動地還原了歷史現場與建造過程。
  • 無錫著名的禪意小鎮,明明是仿唐宋的建築,為何卻要被稱為小京都
    「我自拈花笑,清風徐徐來」,在離無錫靈山大佛的不遠處,有一座禪意小鎮叫做拈花灣,它似乎已經成為無錫旅遊景點中的網紅打卡地,尤其是其仿古的建築,禪意的體驗,精彩的燈光秀,讓無數外地遊客流連忘返,那麼這裡為何被大家稱為江南的「小京都」呢?首先應該了解一下,日本的京都究竟是個什麼的地方。
  • 中國佛教的傳入,對日本本土「禪」文化的形成和庭院建築的影響
    佛教文化在東南亞文化圈的形成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造園藝術在很早以前就深受佛教文化影響,並且逐漸擴散至其他漢文化圈國家之中。日本的庭院藝術,特別是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枯山水藝術,正是在中國佛教傳入之後,才慢慢發展起來的。這種富有禪意的審美對日本人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明治維新西方造園藝術開始傳入日本。
  • 京都天龍寺的曹源池與日本的禪意園林
    這些寺廟裡,許多都是日本不同佛教流派的祖庭、本山,如感恩院之於日本淨土宗,天龍寺之於日本禪宗臨濟宗,建仁寺之於日本禪宗臨濟宗等。這些寺廟雖也歷經滄桑,但依然法相莊嚴,格局完備,充滿異於塵世的清淨氣息,給京都的城市氣質,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內涵,成為京都城市文化的主色調。
  • 4款 · 禪意的中式度假酒店,美
    ,來產生對於建築的影響力。湖之綠、池之碧、天之藍,在此融匯於一。事實上,那是主人在客人進門時,像所有人昭示了這家店的審美取向,侘寂之美。設計將大自然、建築、園藝等元素完全結合,還保有並融合當地自然景觀。設計汲取自齊魯大地的深厚文化,它傳承了 一貫的極簡主義風格,又以中國儒家文化精雕細琢。
  • 東山魁夷:風景畫的禪意之美
    東山魁夷:風景畫的禪意之美作者:錢紅麗編輯:易 向要怎樣才能很好地進入東山魁夷的繪畫世界?這大約跟小時候的家教有關,凡事不能過了度,譬如女孩子不能貪吃貪玩,要勤快,忍耐,賢惠,不可太由著性子……當面對東山魁夷的畫,我的擔心害怕不免帶有家傳的舊風——覺得他太由著性子了,把那份綠過於潑灑了,簡直沒有了珍惜之情。
  • 5月去京都,領略日本的禪意與美學 | 思想食堂
    2019年5月,去日本,在禪與美中修行  再沒有一座城市,像京都這樣,大大小小兩千餘座寺廟遍布全城;文化古蹟與新式建築錯落有致,相互融合。  京都之美,其精髓在於傳統的留存,在於永恆與剎那的交融,在於古色古香的建築,在於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寺院,在於山水植物,在於古都歷經滄桑的侘寂與安然。
  • 30個日式庭院設計,東方禪意之美
    30個日式庭院設計,東方禪意之美 通過簡練精細的手法營造空間, 表現自然的無限與秀美, 融合禪宗思想、東方文化, 形成一種精緻優雅的園林式景觀, 引人冥思,給人帶來內心的寧靜感。
  • 【幽寂之美】禪宗與日本茶室建築管窺
    中國的飲茶方式及相應的茶舍、茶室及茶館建築自古就呈現著多極化發展的趨勢。日本在引進中國茶文化後,不僅鮮寓道於茶,滾發成了日本特有的「茶道」,並因此衍生出了富有特色的日本茶室建築。日本茶道專家千宗室先生曾在《「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一書中寫道:「平安時代對茶的興趣完全在平安貴族階層一方,到了鎌倉時期,對茶的藥物性作用的關心佔了主流,表現了唯實物性的色彩。那麼,兩胎流勢是如何被綜合成文化體系的呢?不是一方否定一方,而是為了綜合雙方,以調整統一的方法使之形成了文化上的體系」。
  • 走進禪意的無錫拈花灣小鎮,穿越回了唐朝?還是到了日本奈良?
    隨處可見木質結構的日式風格建築,很多人評價它與日本奈良非常相似,但再仔細看看,又有江南小鎮特有的感覺。拈花灣,源於佛經中「佛祖拈花,伽葉微笑」的典故,輕聲讀這個名字,就感覺嘴角會上揚,讓人感覺無比甜蜜。
  • 跟我們看遍東瀛和風之美,訪日本紅葉名所,徜徉醉美秋色
    「楓」採當地人對楓葉有著濃厚的熱愛特有的「紅葉狩」傳統吸引眾多遊人而京都關西的紅葉之美在於氣質古韻雅致的古色風物寧靜而禪意的古建築與熾烈紅楓而關西的紅葉狩更是因為古都的存在,成為紅葉與傳統文化結合最深的地區,在這裡除了楓海之外,還能在清幽的環境中靜坐冥想感受禪意和秋景相交融的氛圍。
  • 「日本之美」堪稱是日本民族的建築精華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比較喜歡日本的的風景,也許有的人還是比較排斥聽到日本這個名字,但是現在各國友好,在不忘記歷史屈辱的同時,也要理性對待。日本最有名的當然就是富士山了。這座山位於本州的中南部,交涉了靜岡和山梨兩個縣,是日本的第一座高峰,世界著名的火山。
  • 別墅裝修分享第8天,日式建築盡顯侘寂之美
    日式裝修不同於歐式的豪華富麗,更注重的是一種意境,追求淡雅節制、禪意深邃的感受,更親近自然的天然色。房間牆壁通常採用的是米色和白色的色彩搭配,門窗簡潔透光,室內更明亮。侘寂簡潔樸素的美學反映到日本建築美學上,即表現為「自然即美」也就是以自然美為基礎,將建築消隱於環境之中。侘寂,一種審美衍生到生活態度,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 日本的七大景觀,驚豔極致之美!
    回望清水寺,紅葉、寺影相互藉景,極富禪意。當地人樂於感受四季的流轉星移,在凝視冷楓的同時感受物哀之美。為尋此境,他們會特意到山間古剎觀賞紅葉,故稱「紅葉狩」,將賞紅葉比作獵人在追蹤著五彩斑斕的野獸一般,而這「狩」字恰如其分。紅葉雖非清水寺獨有,但每年登臨賞楓者無數。
  • 《日本營造之美》中文版推出 一套書看透日本經典建築
    半島記者 黃靖斐耗費十數載之功,集結大師技藝精華,日本建築文化經典之作《日本營造之美》2020年6月由世紀文景推出第一輯。日本建築文化經典之作《日本營造之美》2020年6月由世紀文景推出第一輯。這套書在日本暢銷30多年,此次出版是簡體中文版的首度問世。
  • 日式禪意庭院,一種別樣的美
    日式庭院中草是經過疏理,精心種在石縫中和山石邊的,它要突現自然生命力的美。樹是刻意挑選、修剪過的,如同西方藝術的雕塑般有表情含義。日本人對自然資源的珍愛,可以從他們對任何自然材料的特性挖掘中看到,尤其是在庭院中。
  • 無錫靈山腳下最有禪意的小鎮,好似日本奈良,實際是中國唐代建築
    無錫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江南水鄉,工業城市,南方漕運的起點,因水而生的城市,有著豐厚的碼頭文化,有古老南長街,人傑地靈的蕩口古鎮,櫻花爛漫的黿頭渚,著名的無錫三國影視基地,而在無錫靈山腳下有一處禪意十足的小鎮,來過它的朋友都覺得它和日本的奈良有幾分相似,但其實是中國的唐代建築與江南水鄉合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