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政 揚州大學附屬醫院
各省新增病例的減少和治癒病例的增加宣告著中國疫情正向好發展。由於全國人民投身於偉大的抗疫戰鬥,殊不知,春天隨著三月的腳步正悄悄來臨。各地的綠植按捺不住,早已復甦,花開、魚躍、柳枝抽條,萬物復甦,蓄積靜默的生命力量。
這幾天陸續傳來了好消息:國內多地0確診,交通解封,很多旅遊景區也逐漸開放……大家摩拳擦掌,終於盼來了可以出門的那天。各地的公園也逐漸喧囂起來,這裡絕對是中老年人放飛自我的地方,大爺大媽們又打開了每天戴星而出、召集同伴、公園鍛鍊的日常。
隨著鍛鍊人群的增多,有這麼一波大爺大媽經常無奈的來到我的門診,訴說自己在公園裡快走了幾圈,越走越覺得腳後跟尖銳的痛,時間長了,路都沒法好好走了。我告訴他們,這是一種病—足底筋膜炎,得治!
什麼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足跟痛最常見的病因。
足底筋膜到底是什麼?它的本質是珍珠白色的結締組織,起於足跟,止於前足底,形成足弓的「弦」,中心部位最厚,附著於跟骨結節,在遠端分為5根細支延伸至各趾。足底筋膜有助於維持足弓的完整性,步行及跑步時,足底筋膜能提供支撐,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力,給關節減壓減震。
但是,當運動強度過大,超過了身體的承受能力,足底筋膜的微小組織被撕裂,得不到復原,日積月累,這些組織逐漸收縮,產生疼痛,由此患上了足底筋膜炎。
也有人認為是跟骨骨刺刺激到周圍組織引起炎症和疼痛,但目前研究認為,並不是所有的骨刺都會帶來疼痛,多數人在無意間發現有跟骨骨刺,但並沒有給他們造成痛苦。
哪些人群好發?
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
經常穿高跟鞋的女性也是足底筋膜炎的高發人群,高跟鞋會導致跟腱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長時間走路就會覺得小腿肌肉疲勞感增加,會造成足跟痛。
除了久站、不合理的按摩等,運動也可能會引起足底筋膜炎,長距離的走路、跑步、爬山、逛商場等,都有導致足底筋膜炎的隱患。
另外,高弓足、平底足、跟骨外翻等也是足底筋膜炎的誘因。
還有一些老年人患有滑囊炎或關節病變等,都可能引發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會有哪些表現?
感覺腳跟或者腳底有針刺和燒灼的感覺。常常早晨起床下地第一步疼痛嚴重以及久坐休息後直接站起來走第一步疼痛嚴重,在行走後逐漸緩解,或是一旦長時間站立或站立後持續加重。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引發其他部位包括腳踝、膝蓋,甚至腰部的問題。
得了足底筋膜炎該怎麼辦?
1.休息。應儘量避免引起或加重足底疼痛的動作,比如常見的一些運動誘因:跑步、跳躍或體力活動等;但不要完全停止所有活動,因為從長遠來看,完全停止活動可導致更嚴重的疼痛和僵硬。
2.使用足跟墊及矯形鞋墊。一方面可以選擇足跟墊來保護足跟,平時穿鞋要選擇鞋底較軟的鞋子;另一方面應針對自己的腳形,配備適合自己的矯形鞋墊來矯正足形。
3.冰敷。正如幾乎所有軟組織炎症的治療一樣,冰敷對於足底筋膜炎,尤其是急性期疼痛,有非常好的效果。正確的做法是毛巾包裹冰塊敷於足跟足底處,每次冰敷10分鐘,每日可冰敷 2 次。
4.拉伸訓練。選擇一把沒有扶手的椅子,人坐在椅子上,把不舒服的腳抬起放在另一條腿上,將腳固定在膝蓋上。用手抓住腳趾,背伸牽拉,直至足底筋膜有緊張感,保持這個動作15-30s,每次可以做3組,一天最少3次,在早上醒來後、久坐後站立前、走多了坐下後,都可以練習。
5.扶牆牽拉訓練。人面向牆站立,不舒服的那條腿儘量往後伸,雙手扶牆,前面那條腿稍稍彎曲,身體前傾,後腿的腳後跟不要離地,直到感覺小腿後方有緊張感。
基礎理療效果不好怎麼辦?
1.口服非甾體消炎藥。比如布洛芬、塞來昔布等,此類藥物可起到消炎鎮痛的作用。故對大多數跟痛症的急性疼痛發作和長期疼痛是有效的。
2.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就是老百姓口中的「打封閉」,此法猶如雙刃劍,效果較好但存在風險較多,比如感染和蹠腱膜斷裂。所以,慎重選擇!
3.體外衝擊波。其原理是將聲波發送到疼痛的部位,放鬆局部的肌肉,緩解疼痛等症狀;但衝擊波療法的不良反應包括局部青紫、腫脹、偶有疼痛和麻木感。
4.手術療法。絕大多數足底筋膜炎患者不接受外科手術,其病情也能得到改善。手術往往是下下策。患者經過6-12個月以上的保守治療無效時,可採用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方法主要有軟組織松解、足底神經松解、跟骨截骨、跟骨骨刺切除及經皮跟骨鑽孔減壓等。
小結
疫情接近尾聲,熱愛健身的大叔大媽們又開始投身於疫情前的「快走」這項運動中,他們在公園裡放飛自我,在微信朋友圈內比賽誰走得最多,小編在這裡衷心的祝福他們越來越健康,也想善意地提醒他們,如果走路腳底痛了,可以停下來歇一歇,別讓「足底筋膜炎」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