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貴州戰士(三)——我在朝鮮修鐵路

2020-12-25 澎湃新聞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後,一路南下,戰場迅速擴大,對後勤保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此時由於美軍飛機的轟炸,朝鮮北部鐵路系統已近於崩潰,為改變後勤運輸的被動局面,同年11月中國鐵道兵部隊入朝進行鐵路建設與保障,提出了建設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的目標。在入朝的志願軍中,很大一部分貴州籍戰士就補充進了鐵道部隊,為戰鬥中的物資保障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3連戰士、臺江縣稅務局退休職工龍成福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3連戰士、臺江縣稅務局退休職工龍成福:「我叫龍成福,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部隊。」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3營9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鄧明春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3營9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鄧明春:「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6師師部醫院護士、黔東南州農校退休職工朱秋霞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6師師部醫院護士、黔東南州農校退休職工朱秋霞:「鐵道6師。」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4營6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張文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4營6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張文:「鐵道兵3師。」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23團1營3連戰士、鎮遠縣電力局退休職工曾紹亮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23團1營3連戰士、鎮遠縣電力局退休職工曾紹亮:「這是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1951年中秋,一支主要由貴州士兵組成的志願軍部隊跨過了鴨綠江。一入朝,他們中的許多人就地轉入鐵道兵團。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6連戰士、凱裡市市場監管局退休職工趙忠瀛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6連戰士、凱裡市市場監管局退休職工趙忠瀛說:「我記得清楚農曆八月十五晚上9點,1萬人跨過鴨綠江。」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獨立團戰士、施秉縣平寧社區村民吳通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獨立團戰士、施秉縣平寧社區村民吳通國回憶:「指導員問我們,說這些兵是哪裡來的?哦,是貴州,是貴州來的,調到鐵道兵去,做活路,他們吃得苦。」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3連戰士、臺江縣稅務局退休職工龍成福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3連戰士、臺江縣稅務局退休職工龍成福說:「一到朝鮮,來這裡修鐵路,大家鬧情緒。」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23團1營3連戰士、鎮遠縣電力局退休職工曾紹亮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23團1營3連戰士、鎮遠縣電力局退休職工曾紹亮說:「我來當兵是來打仗,我不是來這裡挖泥巴的。」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3營9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鄧明春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3營9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鄧明春說:「個個都寫申請,要求上前線。」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3連戰士、臺江縣稅務局退休職工龍成福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3連戰士、臺江縣稅務局退休職工龍成福告訴記者:「後來領導動員我們,把鐵路修通了,把武器、糧食供應前面打勝仗,你們也同樣的光榮。」

雖然不在戰鬥一線,但鐵道部隊承擔著極為重要的後勤保障任務。朝鮮北部分布著崇山峻岭,入秋之後更是天氣嚴寒,為保障鐵道補給線的暢通,包括貴州籍戰士在內的鐵道兵們,付出了極為艱苦的努力。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6連戰士、凱裡市市場監管局退休職工趙忠瀛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6連戰士、凱裡市市場監管局退休職工趙忠瀛告訴記者:「我們負責185、175這兩個大橋,飛機炸壞這個大橋,要保證24小時通車,前方的槍枝彈藥運不出去,那就不得了。」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3營9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鄧明春說:「枕木一米四三長的,一個枕木都100多斤。那時候我個子也小,才16歲,扛不動也要使勁地扛。架起墩子是井字形的,像這樣一直架到十多二十米高,然後抬上鋼軌去上面架起,馬上就通車。」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1師1團2營4連戰士、凱裡火車站工務段退休職工楊勝旗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1師1團2營4連戰士、凱裡火車站工務段退休職工楊勝旗說:「鋼軌一公尺50公斤,兩個人抬一根,我一個人扛一根,那時候我身體好。」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6師4連16班班長、黃平縣平溪鎮街上村村民王通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6師4連16班班長、黃平縣平溪鎮街上村村民王通回憶:「白天夜晚的不睡覺,我們那個連長我還記得,拿了一個饅頭給他吃,還是熱的,吃了一嘴就睡著了,醒來吃了兩嘴又睡著了,三覺瞌睡才吃完那個饅頭。」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5團戰士、劍河縣岑松中學退休職工李勝祥

「冬天結冰了,挖不動,挖不動也要挖,朝鮮老百姓也來幫忙。」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5團戰士、劍河縣岑松中學退休職工李勝祥說道。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6師4連16班班長、黃平縣平溪鎮街上村村民王通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6師4連16班班長、黃平縣平溪鎮街上村村民王通告訴記者:「身上脫光以後就用酒,讓一個人幫你搓,身上搓紅,然後跳下江去,就在水裡把那個故障排開。冷啊,冷得不得了,零下三十幾度,搞不了一兩分鐘,你就要趕緊起來,不然就受不了。」

電影《激戰無名川》

苦和累還是其次,為打垮志願軍的補給線,以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還對鐵路狂轟濫炸。據統計,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共出動近六萬架次飛機,向朝鮮鐵路沿線投彈近20萬枚。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6師師部醫院護士、黔東南州農校退休職工朱秋霞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6師師部醫院護士、黔東南州農校退休職工朱秋霞說:「有一次飛機發現了以後,丟下好多炸彈,受傷的人非常多,死亡的人也很多。」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4營6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張文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4營6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張文說:「轟炸後,司機趴在車上,就這麼低著頭。往後一推他,那腸子咕嚕咕嚕地掉出來了,我才知道他犧牲了。我一想到這些,我就掉淚。」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2團2營8連戰士、三穗縣公安局退休職工周朝漢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2團2營8連戰士、三穗縣公安局退休職工周朝漢回憶:「野馬式的那種飛機,把整個橋全部都炸爛了。下午六點鐘,一個營的部隊全部都出發,都來搶修。那個時候燈籠火把,整個現場通亮通亮的。如果飛機來,那邊一鳴槍,馬上就熄燈了。」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23團1營3連戰士、鎮遠縣電力局退休職工曾紹亮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23團1營3連戰士、鎮遠縣電力局退休職工曾紹亮說:「講起來,很多人都不相信,那一個炸彈坑有9米深,20米的直徑。填方又沒有石頭沒有土方怎麼辦?就用我們國家列車運的東西,罐頭、麵粉,所有的物資卸下來,填進坑坑。讓運武器的火車通過去。再把東西搬回去,就用這種辦法。」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3營9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鄧明春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3營9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鄧明春說:「一夜的功夫,馬上修起30米高。美國鬼子他看這個鐵路,怎麼鐵路一會就修通車了,是怎麼回事哦。」

電影《激戰無名川》

在敵人飛機密集轟炸下,志願軍鐵道兵部隊與敵人鬥智鬥勇,先後共搶修、搶建、復舊鐵路橋梁2294 座次、隧道122座次、車站3648處次,朝鮮鐵路通車裡程由1950年11月鐵道兵部隊入朝時的107公裡,延長到停戰前的1382公裡。在搶修過程中,上千名志願軍鐵道兵壯烈犧牲,近三千人負傷。

回國後,鐵道部隊中的許多人又先後參加了鷹廈、黎湛、成昆、貴昆等鐵路的修建,為新中國鐵路網建設,繼續貢獻力量。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3連戰士、臺江縣稅務局退休職工龍成福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8團2營3連戰士、臺江縣稅務局退休職工龍成福說:「我們是祖國的一塊磚,哪裡需要我們就走哪裡。現在我們國家越來越好,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大家安居樂業。」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3營9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鄧明春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3師13團3營9連戰士、劍河縣國土局退休職工鄧明春說:「我們中國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相當漂亮,是在習近平主席的堅強領導下,交通各方面全部都有很大起色,你們這些年輕人、小娃娃,大了都要記到起,大家永遠跟著共產黨走。」

來源:貴州新聞聯播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抗美援朝中的貴州戰士(三)——我在朝鮮修鐵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0年 尋找抗美援朝老兵(五) 我在朝鮮修機場
    70年前的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兩年零九個月後的1953年7月,雙方籤訂《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在這場戰爭中,成千上萬年輕的生命在戰場上凋零,換來了勝利與和平。還有一些人,他們幸運地從戰場上歸來。
  • 抗美援朝老兵崔俊:保家衛國上戰場 曾在朝鮮修機場
    曾在朝鮮修過機場的抗美援朝老兵崔俊說:「年輕時是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參加工作後是一絲不苟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今上了歲數則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對於91歲的崔俊來說,曾經的烽火歲月讓他更加懂得「沒有國哪有家」的道理,而今的幸福生活則讓他對黨和國家的恩情倍感珍惜。他總對人們說:「共產黨給我們的恩情太大,雖然歲數大了,但我們一定要回報社會。」
  • 「我沒有上戰場,但我去朝鮮戰場上修飛機場了……」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始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70年後的今天,當年朝氣蓬勃的志願軍戰士們大多已是耄耋老人,再次唱起「志願軍戰歌」時,他們說:「好多東西都忘了,但這首歌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憶往昔崢嶸,緬國家英雄。
  • 【最美老幹部】寧鄉抗美援朝老兵:在朝鮮戰場上修建飛機場,穿過槍...
    【最美老幹部】寧鄉抗美援朝老兵:在朝鮮戰場上修建飛機場,穿過槍林彈雨送炮彈!保家衛國上戰場 曾在朝鮮修機場儘管已是鮐背之年,但張迪泉老人依舊精神矍鑠,身體硬朗。在他家中,一枚枚擺放在桌子上的閃亮勳章,記錄下他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屢次立功的故事,也承載著老人難以忘懷的記憶。
  • 抗美援朝中的洛陽子弟兵
    由於志願軍長線作戰,就地補給困難,一切作戰物資基本上靠國內供應,在1951年春節和「五一」期間,志願軍歸國代表以及赴朝慰問團代表的演講報告,掀起了各條戰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熱潮。電廠、印刷廠、煤場通宵達旦,增產節約;鐵路運輸優先運送支前物資;工人、商界人士、郊區勞模都紛紛捐錢捐物,支援前線。
  • 抗美援朝70年丨20個故事還原戰爭中的「隱形部隊」:鐵道兵團
    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中國鐵建前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時稱鐵道兵團),前赴後繼,捨生忘死,兌現了「志願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的豪言壯語,在戰火硝煙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有力保障了志願軍後勤物資供應,徹底粉碎了美軍的「絞殺戰」,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 抗美援朝中的湖南力量
    他是朝鮮戰場「地道戰」的首倡者,志願軍指戰員3年裡挖坑道1250公裡,各種塹壕、交通壕6240公裡,修地堡20多萬個,為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發揮了巨大的支撐作用。  楊得志侄孫 楊春明:只有堅持共產黨堅強領導,我們中國人民才能挺起腰杆,屹立在世界之林,我想這就是抗美援朝這一戰對我們的啟示。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採訪鐵道兵一師抗美援朝六位老兵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志願軍和朝鮮軍聯合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使朝鮮局面發生改變,第二階段後,雙方邊打邊談,促使雙方籤署停戰協議,直到1953年7月27日,耗時兩年多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同年10月,志願軍離開朝鮮,返回祖國。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當時鐵道兵一師一團、二團、三團官兵參戰。
  • 20個故事還原抗美援朝「隱形部隊」
    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中國鐵建前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時稱鐵道兵團),前赴後繼,捨生忘死,兌現了「志願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的豪言壯語,在戰火硝煙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有力保障了志願軍後勤物資供應,徹底粉碎了美軍的「絞殺戰」,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 從抗美援朝戰火中走來的鐵路伉儷
    首場降雪後,初冬的暖陽如常,空氣中沒有一絲硝煙的味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離休幹部徐一,和妻子李英共同回憶起當年的難忘瞬間,依然心緒難平。老人在朝鮮期間參與了「反絞殺戰」「夏季攻勢」「秋季攻勢」等重要戰役期間的鐵路運輸組織,出色地完成了所負責的文件起草、保密、通信等工作,見證了鐵道部隊為保障後勤運輸作出的巨大貢獻。他自豪地說,「敵人對運輸線的攻勢和破壞非常大,汽車不便於隱蔽,大部分兵員、武器彈藥和後勤補給主要依靠鐵路。我們就白天搶修,晚上搶運,對戰爭起到了根本的保障作用。」
  • 寧鄉九旬老人曾在朝鮮戰場修機場、運彈藥
    保家衛國上戰場,曾在朝鮮修機場 張迪泉,寧鄉市煤炭壩鎮磚塘村人,志願軍47軍139師416團戰士,1951年4月參加抗美援朝。在他家中,一枚枚閃亮勳章,記錄下他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屢次立功的故事。 張迪泉幼時家境貧寒,青年時靠著在煤礦擔煤養家。1950年,他應召入伍,當年11月,張迪泉被編入志願軍47軍139師,後作為第3批入朝部隊抵達朝鮮。張迪泉所在的後勤監工連,接到的第一個任務便是修建飛機場。
  • 抗美援朝老兵赴朝鮮掃墓
    抗美援朝老兵赴朝鮮掃墓) "← →"翻頁 在中國第三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9月26日,來自河南、山西、福建等地的26名抗美援朝老兵及烈士子女自鄭州火車站出發趕赴朝鮮
  • 看完《金剛川》,一起看看北洋學子抗美援朝時建橋、修橋的故事!
    韓戰期間,為保障前線鐵路運輸,1951年2月隨軍入朝,一直到1953年11月回國。期間,獲朝鮮政府頒發的軍功章三枚。回國後,相繼參加了鷹廈、漳龍、湘黔鐵路及重慶鐵路樞紐的建設。以下兩個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故事由裘採疇校友的女兒裘小樺整理,這既是女兒對父親的深深懷念,也是為了紀念那一段激烈而艱苦的歲月。
  • 安慶日報:聽老戰士講述抗美援朝的故事
    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的戰爭,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志願軍戰士一路披荊斬棘,用血肉之軀鑄造銅牆鐵壁,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70年過去,昔日那些年輕的志願軍戰士,都已成了耄耋老人。
  • 歷史|老兵崔俊:我在朝鮮戰場修機場
    △年輕時身著軍裝的崔俊在朝鮮戰場上修機場二十三兵團在河北駐防不久,就接到命令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想那時,我們晝夜不停修建機場,那情景和今年疫情期間工人在武漢修火神山一樣,速度可以說十分驚人。我們在敵人的炮火中作業,大概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機場。」機場啟用,飛機可以起降了。這樣敵人的飛機從漢城起飛,我們的飛機就從秦川江起飛迎戰敵機。「美國兵怕死,志願軍不怕死,幾次回合下來,我們很快掌握了制空權。」有了制空權,抗美援朝的物資白天也能運輸了,部隊也能白天行軍了。
  • 遠東韓戰:抗美援朝的成功是新中國取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
    2020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抗美援朝的第70個年頭,在這次戰爭中中國人第一次和帝國主義精銳軍隊進行了正面較量。憑藉著小米加步槍的簡陋裝備,憑藉著鋼鐵般的東方精神,我們終於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籤訂了《朝鮮停戰協定》。這場發生在遠東的韓戰,這次被我們稱之為抗美援朝的成功,是新中國取得的第一次偉大勝利!
  • 追憶崢嶸歲月,聽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當年的故事……
    那年,李正國被分配到安慶軍分區獨立六營十九連,成為一名解放軍步兵戰士。同年8月,他和許多年輕戰友一起,乘坐火車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所在部隊駐紮在朝鮮龍門火車站附近。李正國說,部隊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近戰、夜戰、穿插、迂迴以及運動戰、坑道戰等優勢,以我之長,擊彼之短。
  • 《金剛川》目光對準三個後方戰士 孤寂中潛藏著剛勇的血性
    原標題:《金剛川》目光對準三個後方戰士 孤寂中潛藏著剛勇的血性   從8月份開拍,到10月23日提檔公映,反映抗美援朝的主旋律電影《金剛川》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 80歲老兵寫小說講抗美援朝 難忘女戰士冒死救嬰兒
    一天夜裡,一位美國詩人來訪,兩人年齡相仿,談笑中,意外得知彼此都曾參加過韓戰,曾是戰場對手!  談及二十年前和美國詩人的「偶遇」,孫貽蓀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他記得當時雙方聊了很多,後來竟然發現兩人都搞文學創作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交集:都參加過韓戰。「我笑著對他說,說不定我們在長津湖畔的雪地上或者漢江兩岸的驚雷中遭遇過,我可能用繳獲美國大兵的卡賓槍瞄準過你的腦門。
  • 從故事中領略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下面我們從5個故事中領略抗美援朝精神。張桃芳就是這樣的一個戰士。  張桃芳(1931年-2007年10月29日),男,江蘇興化人,抗美援朝志願軍狙擊手,1951年3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52年9月參加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他所在的24軍72師第214團一開始駐防在朝鮮的戰略要地元山。張桃芳所在的部隊到達前沿陣地時,抗美援朝戰爭已進入戰略防禦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