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在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下,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了為期近3年的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戰爭。
在抗美援朝的大氣候下,當時的洛陽城是什麼樣子?洛陽籍子弟兵有哪些英勇殺敵的英雄故事?就讓我們走近史料、走近老兵,共同回憶這段催人淚下的感人歷史。
抗美援朝,洛陽熱潮迭起
史料記載,抗美援朝戰爭剛剛開始,我市就掀起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為了宣傳、推動這一運動,洛陽市抗美援朝委員會於1951年4月出版了《抗美援朝報》,向各單位分送。另外,黑板報、有線廣播、歌曲、戲劇、相聲、快板等各種宣傳樣式齊頭並進,其中東北隅街道女黨員王蓮芝(當時50多歲)為在群眾中做宣傳工作,晝夜奔忙,挨門挨戶進行口頭宣傳,群眾稱她為「鐵腳宣傳員」。
據曾任我市總工會主席、市政協常委的劉樹蘭回憶,1951年3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市總工會組織全市工人階級先後進行7次聲討美帝、保家衛國集會大遊行。工廠、學校隨處可聽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雄壯歌聲。
由於志願軍長線作戰,就地補給困難,一切作戰物資基本上靠國內供應,在1951年春節和「五一」期間,志願軍歸國代表以及赴朝慰問團代表的演講報告,掀起了各條戰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熱潮。電廠、印刷廠、煤場通宵達旦,增產節約;鐵路運輸優先運送支前物資;工人、商界人士、郊區勞模都紛紛捐錢捐物,支援前線。據《抗美援朝報》第31期記載,「東北隅派出所座談會上,年近七旬的炊事員曹玉順帶頭捐款40萬元(相當於今天的40元人民幣),不到半個小時,全所18人共捐款414萬元。」與此同時,不到20天,全市6700個商戶就捐送「洛陽市工商號」戰鬥機一架。
愛國青年踴躍參軍
在洛陽,愛國青年紛紛要求加入志願軍,開赴前線。1951年到1953年,全洛陽縣掀起了三次參軍高潮。
許多老工人要求送子參軍,還有的青年怕組織不批准,咬破手指,寫血書請戰。當時有102名鐵路分局工人到朝鮮戰場為志願軍運輸物資,他們紛紛表決心:「打不敗美帝國主義決不回故鄉。」
據時任我市地方志辦公室助研員李保團在《洛陽縣青年赴朝參軍參戰紀略》一文回憶,洛陽縣赴朝入伍戰士,大部分分配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軍、六十三軍、六十七軍,其他分配在十五軍、二十一軍、六十四軍、七十八軍。在朝鮮戰場上不少同志參加了錦城、十字架山、上甘嶺等重大戰役,多人立功受獎。其中,龍門杜村杜福先先後立功6次,榮獲「一等功臣」、「二級英雄」等稱號。他曾在上甘嶺戰役中,在電話線被敵軍炮彈炸斷的緊急時刻,用肉體當導線,保證了指揮部與前沿陣地的聯絡。還有孫旗屯的孫文光、白馬寺鎮的陳三等榮立二等功。在這場戰爭中,共有176名洛陽籍戰士在朝鮮戰場光榮犧牲或失蹤。
「活槍架」任西和
在朝鮮戰場上,湧現出一大批英勇作戰的洛陽子弟兵。來自偃師顧縣鎮的二級英雄、一等功臣、某部機槍連戰士任西和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是1953年6月12日,第六十七軍以3個團的兵力,在308門火炮、8輛坦克的支援下,向南朝鮮第8師第21團據守的金城以東北漢江西側座首洞南山發起進攻。此山工事堅固,南朝鮮軍稱之為「京畿堡壘」。為了保證戰鬥發起的突然性,第六十七軍參戰各團,在敵前沿構築了秘密屯兵洞700餘個、炮兵和坦克發射陣地100餘個。在進攻開始前一天夜間,第599團第1營與第600團第2營、第3營秘密開進潛伏區和屯兵洞內。晚上9點,志願軍開始以強大的炮兵對敵實施急襲射擊,5分鐘後,步兵向敵陣發起猛烈進攻。
進攻中,某機槍連擔任掩護,步兵分隊剛發起衝擊,一挺重機槍架就被敵炮炸壞。敵人稠密的子彈攔住了志願軍的衝擊道路。這時抽調別的機槍已經來不及了,在這緊急關頭,25歲的任西和把火熱的槍身抄起來,放在自己的右肩上,急促喊道:「打呀!」戰士賈來福不忍開槍,任西和急了:「咱倆不都是共產黨員嗎?不都是為了打美國鬼子嗎?哪管受了受不了!你儘管打吧!」只見任西和緊抓住滾燙的槍身,兩眼狠狠盯著敵人機槍噴吐的火舌。排長憤怒地喊了聲:「打!」子彈如暴雨般噴射。賈來福用懇求的語氣地對任西和說:「你往前靠靠,前面稍微好一點。」任西和說:「沒關係,你就放心打吧!你看,我是個活槍架!」就這樣,機槍在任西和的肩膀上左右轉動,哪兒有火力點,他就讓槍口對準哪兒。不大會兒,就把敵人的兩個火力點封鎖住了。
排長摸了摸任西和的雙手和雙肩。雙手燙焦了,雙肩隆起了許多紫黑的血泡,那從機槍下邊排出來的彈殼,把他的脊背砸得血肉模糊。排長把機槍奪過來架在自己的肩上,命令賈來福:「打!」但剛打出幾十發子彈,任西和又把槍奪了過去。沒多久,任西和的雙腿又多處負傷。衛生員來給他包紮傷口,突然,一顆炮彈在空中爆炸,任西和壯烈犧牲。
現在偃師市顧縣鎮顧縣村,還矗立著一尊手持鋼槍的英雄塑像,他就是年僅25歲的「活槍架」任西和。(記者 劉愛國 實習生 常書香)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