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嶽耀軍
莘縣古雲鎮徐莊,是一個經受過革命洗禮的紅色村莊。
1936年5月,在中共徐莊黨支部的「牽線搭橋」下,山東省委得以恢復重建,從此,山東黨組織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掀起新的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可以說,中共徐莊黨支部從中發揮了紐帶和關鍵節點作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徐莊村把紅色基因融入村莊的發展血液之中,推動著昔日革命老村走上鄉村振興之路,如今,當地群眾已開啟幸福之門,過上了美好生活。
革命的火種:徐莊黨支部成立
徐莊村,位於冀魯豫三省交界的莘縣古雲鎮西一公裡處。
1934年,徐莊村進步青年徐賓在範(縣)朝(城縣)濮(縣)三縣聯立鄉村師範學校畢業後,到古雲集小學教書。這年秋天,徐賓加入中國共產黨。
入黨後,徐賓經常回到徐莊宣傳革命道理,秘密發展黨員。1934年冬天,他發展了8名共產黨員,建立中共徐莊黨支部。
徐莊黨支部的成立,就像播下一粒火種,迅即形成燎原之勢,周邊的溫莊、曹莊、張莊等十幾個村的黨支部相繼成立。
1935年春節前,中共河北省委代表兼直南特委書記、直魯豫特委書記黎玉,根據河北省委指示,來到徐莊蹲點指導工作。
到徐莊後,黎玉調查了黨員和群眾的迫切要求,主要是缺吃少穿。在這種情況下,他向支部成員提出靠分糧吃大戶來解決這一燃眉之急。徐莊黨支部的同志一致同意。
他們確定了第一仗的鬥爭目標,選的是距徐莊十幾裡的小蘆莊的一戶地主。這戶地主為富不仁,囤積了許多糧食。
一天夜裡,黎玉帶領30餘人直奔小蘆莊,把地主及其家屬堵在屋裡,隊員每人灌了滿滿一口袋麥子,還有十幾床被面,天不亮就安全返回了徐莊。
第一次行動取得勝利,對徐莊支部的同志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接著黎玉又組織了第二次行動。
第二個目標是距徐莊70餘裡的木靳莊。木靳莊有個大地主叫趙振剛,家有良田百傾,騾馬成群。仗著兒子是國民黨區公所的區長,作威作福,魚肉百姓。黎玉決定,以徐莊的黨員、積極分子為骨幹,組織古雲集區、楊集區積極分子100多人,夜襲木靳莊。
這次行動又大獲全勝,每個隊員背了一口袋糧食,還繳獲了一支步槍、一支駁殼槍、一箱手榴彈、幾十塊大洋,狠狠地打擊了地主惡霸的囂張氣焰。
吃大戶的成功,對魯西的廣大貧苦農民是一個不小的震動。特別是夜襲木靳莊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金堤河兩岸。
找到了黨:山東省委重新建立
1933年7月,因叛徒出賣,中共山東省委機關遭受第十次大破壞,致使全省黨組織失去了統一領導,且與中央和北方局中斷了聯繫。
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以趙建民(山東冠縣人)、劉仲瑩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獨立開展黨的工作,同時千方百計地尋找黨中央。
共產黨組織在徐莊進行革命鬥爭的消息也傳到了濟南。1934年9月、1935年12月,趙建民兩次騎自行車從濟南來到徐莊聯繫黨組織。第一次與當地黨組織取得了聯繫。第二次,趙建民與黎玉終於會面。
聽了趙建民的敘述,黎玉對山東地方黨組織的艱苦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勵。趙健民把山東省委連續遭敵破壞的情況、山東地方黨組織與黨中央失去聯繫後獨立開展革命鬥爭的情況等詳細寫成了報告,請求黎玉轉交北方局,並請求中央派人恢復山東地方黨組織的關係。
1936年初,黎玉回到直魯豫特委的駐地——河北省磁縣,把在徐莊見到趙健民的情況轉告給了河北省委。1936年4月,北方局負責人劉少奇同志決定,派黎玉到山東恢復與重建山東地方黨組織,並委任黎玉擔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黎玉帶著北方局的委託匆匆返回徐莊。黎玉在徐莊居住期間,對山東省委恢復和重建的工作進行了運籌。
1936年5月1日,在黎玉的主持下,中共山東省委重新建立,黎玉任書記,趙健民任組織部長兼濟南市委書記。
從此,山東黨組織又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開展了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山東各級黨組織進入了一個新的大發展時期。
2016年4月,莘縣舉行的「平原紅色文化長廊」建設規劃專家論證會上,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冀魯豫邊區革命史專家丁龍嘉教授等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徐莊村是山東省委重建的見證地,它的意義從中國共產黨山東黨組織的建設史上看,僅次於1921年一大之前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的誕生。
傳承紅色基因:建設幸福新家園
走進古雲鎮徐莊村,高大巍峨的「魯西第一黨支部」紀念館(現更名為山東省委重建紀念館)便矗立在眼前。紀念館前的星火雕塑寓意著徐莊黨支部是金堤河畔播下的一粒火種,繼而在魯西大地星火燎原。
「徐莊村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不管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都有很多黨員、群眾積極參軍參戰,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應有貢獻。」徐莊村黨支部書記徐運利說。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徐莊人繼承紅色基因,繼續發揚革命老區艱苦奮鬥、不懼艱險、敢於勝利的精神,建設幸福新家園。
近年來,他們利用油田電、氣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工業經濟,目前有14家企業落戶徐莊,投資過億的企業有3家。同時,該村還建設了45座高標準雙孢菇大棚,讓村民增收致富並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徐莊村黨支部書記說,現在他們村大部分勞動力都在村內企業上班,收入非常可觀,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對於70年來的生活變化,徐莊村81歲的老黨員徐光海頗有感觸。徐光海說,徐莊地處黃河故道,以前是個出了名的窮地方,地裡的莊稼苗不是旱死,就是被大風沙刮死,常常十年九不收,好一點的耕地都被地主、富戶霸佔著,老百姓只能吃紅薯葉和野菜充飢。新中國成立後,老百姓才吃飽了飯,過上了幸福生活。
中國共產黨留下的革命精神、紅色基因,是徐莊村騰飛最大的精神財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徐運利說,當前,他們徐莊村正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加快發展,以爭創一流,走在前列的信心和決心,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做好新農村的建設。
來源於聊城日報、聊城晚報、聊城新聞網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和原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