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指導思想和總體布局

2020-12-24 人民網

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動員令,同時也向國際社會宣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旨在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主張

正確認識國際力量對比,準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歷來是中國制定對外戰略和策略的重要依據和前提。近年來,世界上新舊格局轉換和力量對比變化引發的地緣政治裂變持續發酵,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此起彼伏,恐怖主義威脅肆虐全球,國際經濟走勢陰晴不定,人類社會面臨的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

面對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複雜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方面堅持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堅持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的基本估計,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認識到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正是基於這些判斷和估計,習近平總書記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為了實現這樣的崇高理想和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旗幟鮮明地主張,在國際事務中「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擯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指出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歸根到底是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優良品格與人類文明中崇尚和平友善的普遍訴求相結合為指導思想,以兼顧中國自身利益與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為基本原則,以參與全球化謀求共同發展並引導全球治理向更高水平邁進為終極目標。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國際社會鄭重承諾:「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中之重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體布局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帶一路」倡議既是中國發起的旨在引導世界各國共同發展與進步的最大規模的全球行動,也是中國推動國際關係健康發展、國際秩序理性調整、全球治理升級換代的世紀之舉。簡言之,推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是要搭建新的國際合作平臺,開闢人類社會走向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路徑。

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重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中國正在利用雙邊與多邊合作機制,努力打造輻射周邊各國的經濟走廊,如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國—蒙古—俄羅斯經濟走廊、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加拉國—中國—印度—緬甸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等。

四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全速推進,大大提升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務實合作水平。據統計,2014—2016年間,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達20萬億人民幣,增速高於全球平均水平。[4] 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近600億美元。與沿線國家籤訂的工程承包合同,總金額為3049億美元。中國與20個沿線國家共建56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中方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成就不菲,金額多達2460億美元。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放了1100億美元貸款。中國與沿線22國籤署了總額超過9000億人民幣的本幣互換協議。

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

中國歷來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和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全球夥伴關係,一直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努力方向。大國關係在國際關係體系中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意義,因而中國特別重視大國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表示,中國要「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 [6]

一、為變幻莫測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注入新動力

中美關係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佔有特殊地位。中美關係如何發展,事關兩國自身利益,也牽動整個國際關係。為推動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習近平作為中國國家元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傾注了大量心血。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2013年6月,中美兩國元首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舉行「莊園會晤」,為中美關係發展規劃藍圖,謀求「跨越太平洋的合作」。2014年11月,中美兩國元首在北京舉行「瀛臺夜話」。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美,中美兩國領導人再度會晤。2017年4月,中美兩國領導人成功舉行「海湖莊園」會晤。中共十九大後,川普總統又成了習近平在北京接待的第一位外國元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應對中美關係新變化、打造中美關係新格局方面,旗開得勝,在世界上產生巨大反響。

中美之間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既是兩國根本利益使然,同時也有現實基礎和條件。目前,中美之間已形成90多個政府間對話機制,結成40對友好省州和200多對友好城市,人員往來每年超過400萬人次,貿易額達5000多億美元,最高時接近6000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超過1000億美元。

二、推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斷邁上新臺階

俄羅斯是當今世界很有影響力的大國。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歷經20餘年,經受住了各自國內形勢變化和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2013年習近平作為國家元首首次出訪選擇俄羅斯,雙方確認中俄關係發展的中心任務是加大相互政治支持,全面擴大務實合作,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與配合。

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全面緊張。習近平主席專程赴索契參加冬奧會開幕式,在政治上道義上給俄羅斯以強力支持。2015年,中俄雙方發表《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和《關於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兩份文件。

近年來,受國際貿易總體萎縮、俄羅斯經濟下滑等多種因素影響,中俄經貿額未能達到預定目標,但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動力充溢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雙方在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推動區域安全合作、共同參與全球治理等方面,仍有很大合作潛能。不斷鞏固和發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符合兩國關係的大局和時代潮流,也是維護國際安全的重要因素。

三、堅持共同打造中歐「四大夥伴關係」

歐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區域性國家聯合組織,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具有獨特作用和影響。作為當今世界的「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和兩大文明」,中歐關係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點方向之一。中歐建交40多年來,建立起60多個對話磋商機制,涵蓋了中歐合作的各個領域。

2013年,中歐雙方發表了《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國家時,第一次訪問了歐盟總部。2015年中歐建交4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歐洲議會議長時表示:中國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建設,始終將歐洲發展視為多極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歐利益深度交融,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在凝聚雙方共識的基礎上向前發展。

目前,歐盟的自身發展遭遇重大挫折,內部矛盾和問題積重難返。歐洲一體化進程受到幹擾和衝擊。儘管如此,中國與歐盟發展戰略夥伴關係初心不改,目前正在積極考慮建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助力歐洲戰略投資基金,並且要進一步拓展與歐洲在高新技術、基礎設施、金融等諸多領域的合作。

深化周邊關係營造睦鄰友好環境

中國是世界上周邊環境最為複雜的大國。近年來,周邊外交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體布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表示,中國將「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係」。

中亞地區連接亞歐非三大洲,地緣戰略位置非常獨特,是中國倡導並推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地區。歷史上,這裡是多種文明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對衝區,也是古絲綢之路重要貨物集散地和人員交流中轉地。此外,中亞地區自然資源異常豐富,特別是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相當可觀。除經濟合作外,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政治關係與反恐合作也十分緊密,與中亞各國的利益紐帶日趨堅實,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意識正在加速形成。

東南亞地區十個國家共同組成的東協,是中國周邊地區最有活力的區域合作組織。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中國與東協的關係,多次訪問東南亞國家。冷戰結束後20多年來,中國與東協的關係一直發展很好。針對未來十年的發展,中方提出了「2+7合作框架」:即以深化戰略互信和聚集經濟發展兩點共識為基礎,推進政治、安全、經貿、金融、互聯互通、海上、人文七個領域合作。

近幾年,習近平主席對韓國、蒙古、印度、巴基斯坦等鄰國進行過影響深遠的重要訪問。2014年夏季,習近平主席訪問韓國,提出了中韓兩國堅持睦鄰友好、堅持互利合作、堅持和平穩定、堅持人文交流四項主張,直接促成中韓兩國自貿區的建立。訪問蒙古時,習近平主席主張中蒙永做相互信任的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與蒙方領導人共同確定了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合作「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互利合作格局。訪問印度時,習近平主席與莫迪總理深入交流,共謀兩國關係未來,推動複雜而微妙的中印關係向前邁進一大步。2015年訪問巴基斯坦時,習近平主席著力於鞏固中巴傳統友誼,深化雙方互利合作,實質性推進「一帶一路」標杆工程,強化了兩國聯手打擊恐怖主義、共同維護地區安全的決心。

永遠做發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天然夥伴和政治依託。團結依靠廣大發展中國家,過去是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如今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獨特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要「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 。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2013年3月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立即訪問非洲,確立了中國對非工作「真實親誠」四字方針,即對待非洲朋友要「真」、開展對非合作要「實」、加強中非友好要「親」、解決合作中的問題要「誠」。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對非援助的新舉措:一是建立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夥伴關係,幫助開展互聯互通前期工作;二是提供200億美元貸款額度,優先用於基礎設施;三是通過投融資、援助、合作等方式,鼓勵中國企業和機構參與非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這些舉措在非洲和國際上產生了良好反響。

2013年夏季,習近平主席首次訪問拉丁美洲。這次訪問充分體現了中國新領導人對中拉傳統友誼的尊重和對拉美國家的重視。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要與拉美和加勒比各國緊密團結,相互支持,真誠合作,在通往發展繁榮的道路上攜手共進。2014年,習近平主席第二次訪問拉美,中國與巴西等國籤署各類合同與框架協議150餘項,涉及金額700多億美元,涵蓋能源和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領域。中拉金融合作正式啟動。

2015年,中國—拉共體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召開時,習近平主席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對中拉合作提出四點建議:第一,堅持平等的合作原則;第二,堅持互利共贏的合作目標;第三,堅持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第四,堅持開放包容的合作精神。拉美國家對此高度讚賞。

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了斐濟。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第一次踏上南太平洋島國,意味著中國周邊外交已經拓展到遙遠的南太地區。習近平主席與南太各國領導人共同宣布,雙方要建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堅持做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堅持為發展中國家伸張正義,深受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和擁護。在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還將「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力度,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中國將繼續「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相信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歷史形成的友好關係和優良傳統,還會進一步發揚光大。

高舉多邊主義旗幟 引領建設新型國際關係

近年來,國際舞臺上孤立主義和保守主義大行其道,單邊主義和反全球化思潮泛濫成災,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有嚴重表現。中國一如既往,繼續堅持多邊主義,重視發揮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多邊組織和機制的作用。豐富多彩的多邊外交,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推動建立新型地區合作格局和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引領新一輪全球化並應對國際關係大變革的重要平臺。

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大、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間組織。加強與聯合國及其相關機構的合作,是中國開展大國外交、多邊外交的首要環節。2014年,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相繼訪問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開啟了中國與聯合國及其相關機構擴大合作、深化合作的新局面。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參加聯合國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再一次展示了中國政府對聯合國事業的堅定支持,在國內國際,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十國集團(G20)是冷戰後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共同組成的一個新型多邊機制,負有管理全球經濟、應對發展問題、完善全球治理三大職能。中國非常重視這一多邊機制的作用和影響,參與G20活動的力度越來越大。譬如,在G20第八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呼籲世界各國努力塑造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世界經濟,堅定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更加緊密的經濟夥伴關係。在G20第九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建議各方從創新發展模式、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完善全球治理三大方面做出共同努力。

中國高度重視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推動區域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方面的特殊作用。2013年,習近平主席作為中國新任國家元首第一次出席APEC會議,盡顯大國領袖風採,給國際社會留下深刻印象。2014年,第二十二次APEC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主席作為東道主全面闡述了中國夢與亞太夢、世界夢融會貫通的思想,使國際社會對中國夢的合理性、現實性有了更加客觀和理性的認識,對中國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性和不可逆轉性,也有了更為深切的感受和體會。這次會議,成了APEC歷史上規模最大、成果最為豐碩的一次會議。

上海合作組織是由中國發起成立、中國起主導作用,並且總部設在中國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中國高度重視上合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2013年,習近平主席第一次參加上合峰會時,即明確提出,要把上合組織打造成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主張在上合組織範圍內開闢交通物流大通道,商籤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協定,加強金融領域合作,成立能源俱樂部,建立糧食安全合作機制。2014年上合組織峰會時,習近平主席又提出四項新的建議,即堅持以維護地區安全穩定為己任,堅持以實現共同發展繁榮為目標,堅持以促進民心相通為宗旨,堅持以擴大對外交流合作為動力。

金磚五國是由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共同組成的新興國家合作機制,是當今世界戰略格局和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的產物。推動金磚國家開展務實合作並在國際舞臺上相互協調,不僅對五國自身發展意義重大,對整個國際關係走勢,也有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2017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廈門主持召開了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峰會,為金磚國家合作打造未來的「金色十年」,規劃了宏偉藍圖和發展目標,金磚合作正在邁向新的高峰。

中國正在為人類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中華民族要為人類進步做出更大貢獻,這是中國共產黨永遠不變的崇高意願和神聖情懷。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是基於世界各國相互聯繫更加緊密這一基本現實,同時也基於中華文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一美好理念。為共同建設一個遠離恐懼而普遍安全、遠離貧困而共同繁榮、遠離封閉而開放包容、山清水秀和清潔美麗的世界,中國共產黨將一如既往,繼續為世界和平安寧、共同發展和文明交流互鑑而不懈努力。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有更大發展和更大作為,將更加深刻地影響和牽動世界格局重組和國際秩序重建。中國在世界舞臺中央發揮更大作用的新時代,已經來臨!

(作者系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

來源:《當代世界》2018年第2期

相關焦點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
    習近平指出,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並且要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
  • 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新時代外交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力地推動了新時代外交格局的構建,一張波瀾壯闊的外交畫卷正在徐徐呈現。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中國外交布局進入新時代
    原標題:中國外交布局進入新時代   近一段時間,從接待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訪華,到舉世矚目的中美元首北京會晤;從習近平主席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越南、寮國進行國事訪問,到中國國家元首首次在多邊框架下同東協領導人進行集體對話……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動密集展開,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新氣象、新作為,實現了十九大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精彩開局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中國特色的外交思想和方略
    中國特色的外交思想具有劃時代意義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過去五年中國的外交政策取得的成果有全面的描述:「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特色的外交思想具有劃時代意義。它與世界上現存的主流外交思想有著明顯的不同,也可以說是對現行的外交思想的重要改進,是更符合中國自身發展以及世界和平與發展所需要的一套思想理論。  中國特色的外交思想是在國際上不斷增強的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不同國家的外交政策,是以維護和爭取國家自身利益為主要目標的。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英文怎麼說?
    6月22-23日,中央開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外事工作會議,會議討論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通過官方新聞稿可以發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英文表述是:major 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科學指南——深入學習《習近平談...
    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理論體系不斷豐富發展、更加科學完備明確了新時代對外工作的指導思想。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產生大智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中國外交新的歷史徵程中,在保持對外大政方針穩定性連續性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進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取得了新中國外交理論建設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成果。2018年6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確立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
  • 開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航程
    掌聲,從西雅圖到華盛頓再到紐約,一路相隨;共識,從49項訪美成果清單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宏大倡議,不斷夯實;承諾,從「中國在聯合國的一票永遠屬於發展中國家」到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令人鼓舞。    這是一次開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航程的歷史性訪問。
  • 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創新觀點...
    這一重大思想的核心要義,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體現在它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並且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
  • 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禮賓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的聯繫日益密切,來華訪問的外國首腦逐年增加。為不斷適應外交全局的發展,禮賓工作與時俱進,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外國國家元首訪華歡迎儀式自2013年起恢復少年兒童歡迎隊伍。2014年起,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增加女兵隊員和軍樂團隊列表演。恢復實施國賓車隊摩託車護衛,在國賓抵京機場高速沿線懸掛中外國旗等做法。
  • 金燦榮: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領導集體,開啟了中國內政治理、外交開拓的新徵程。五年來,黨中央準確把握國際紛紜變化的複雜局勢,開啟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時代。 面對國際日益複雜的局勢和中國崛起過程中出現的新挑戰、新要求,中國外交既需要找準自身定位,又需要進一步拓寬中國的發展空間。五年來,中國領導人逐漸勾勒出較為完整的外交藍圖。
  • 迎難而上 為國擔當 奮力開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徵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這一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奮楫破浪、堅毅前行。外交戰線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學指引下,以元首外交為引領,以抗疫外交為主線,迎難而上,主動應變,同步抗擊新冠病毒和國際政治病毒,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為世界和平與全球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要義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
  • 《霍梅尼外交思想的淵源和理論體系》出版
    作者撰寫該書的出發點在於:長期以來,外交界、學術界關注的主要是霍梅尼的伊斯蘭革命和政治思想,而對於他的外交思想則鮮有問津。 該書由導論、4個章節、結論、附錄和參考文獻等部分組成。4個章節的標題分別為霍梅尼的人生經歷和政治哲學、霍梅尼外交思想的淵源、霍梅尼外交思想的理論體系、霍梅尼外交思想的影響。
  • 聯播+ | 習近平大國外交的中國智慧
    5年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為我國外交作出頂層設計,明確指出要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時間是最公正的書寫者,忠實記錄著奮進者的步伐。
  • 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論和實踐新內涵
    然而,個別大國逆潮流而動,單邊主義愈演愈烈,對多邊機制或條約合則用、不合則棄,以鄰為壑,企圖挑起「新冷戰」,嚴重破壞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後疫情時代,世界需要什麼樣的未來,國際需要什麼樣的聯合國等問題接踵而至,迫切需要有力而準確的回答。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連載(1) 習近平...
    (一)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課題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一個政黨在一個時期要完成的歷史使命,一代領導人在一個階段要解決的時代課題,都是由當時的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決定的。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在哪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準確把握中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徵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和歷史定位,是黨的十九大的突出亮點和歷史性貢獻。
  • 菲律賓學者積極評價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
    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聚焦十九大】(十九大時光)菲律賓學者積極評價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中新社馬尼拉10月23日電 (記者關向東)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新時代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新特徵
    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重大判斷,精闢概括併科學標定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我們理解和體會,新時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特徵: 確定「新方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實現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討會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駐開普敦總領事康勇和駐南使領館外交官,南非政府官員、議員、獨立傳媒旗下的16家媒體總編,當地智庫、社團、媒體和華人華僑、中資企業代表等約120人出席。 林大使和中方發言嘉賓解讀了中共十九大的重要成果和重大意義,宣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重要特徵和時代意義,以及對深化中南中非合作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