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力地推動了新時代外交格局的構建,一張波瀾壯闊的外交畫卷正在徐徐呈現。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雙邊外交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的基礎架構。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基礎,中國的雙邊外交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奠定夥伴關係網絡基礎。
適時調整與主要大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推動國際格局的變動,維繫良性發展的大國雙邊關係。在發展大國關係中,以是非曲直為標準,獨立判斷和做出外交決策,不依附他國,倡導以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基於這種成熟的對外政策,中國的大國外交成就斐然。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石處理與他國之間的外交關係,為中國贏得了國際聲譽、國際信任和國際地位。這些原則精神至今仍被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以各種新的表述形式加以發揚光大,是中國的全球夥伴關係網絡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一個重要源泉。雙邊峰會外交大大改善了雙邊關係,夯實了夥伴關係網絡。高層互訪和領導人熱線,使雙邊交往更加暢通、及時和富有成效。雙方增進善意、澄清意圖、鞏固友誼、傳遞信息、共謀合作,使雙邊關係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不結盟政策賦予夥伴關係網絡更大戰略靈活性。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不與任何國家組建聯盟,包括各種夥伴關係在內的雙邊關係不針對第三方,不帶有軍事對抗意圖。中國的雙邊外交憑藉其平等、公正和共贏的性質在全球收穫碩果。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為中國外交增添了感召力。中國主張國家間外交應當超越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種族宗教的差異,摒棄文明衝突和文明優越等意識。這與對其他國家的制度和文明指手劃腳的一些西方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創新性的雙邊外交機制渠道有助於保持持久的外交勢頭。中美外交安全對話、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等機制的創建,為有效的外交溝通提供了新工具和新平臺。
以多邊外交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堅持走多邊道路,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政治。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多邊事務,並作為主要創建者見證了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和亞投行等多邊機構的從無到有。中國的多邊外交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不懈努力,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和公平正義以及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的多邊外交致力於國際關係民主化、合作安全和共同發展,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機構和論壇中的發言權,打破了少數大國壟斷重要國際組織決策權和話語權的局面,為多邊主義理念注入了中國元素。中國始終倡導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為緩和世界矛盾、減少國際紛爭、縮小發展鴻溝做出了突出貢獻。「正確的義利觀」使中國的多邊外交對發展中國家更具親和力和吸引力。中國維護聯合國和《聯合國憲章》的權威,將聯合國視為全球多邊主義事業的基石,反對和譴責違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行為,以及繞過聯合國安理會而對他國實施的國際幹涉。中國尊重和維護多邊條約和協議的有效性,主張通過多邊合作應對諸如恐怖主義、網絡安全、氣候變暖和傳染病危機等非傳統安全挑戰,反對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反彈道飛彈條約》和《巴黎協定》。中國的多邊外交證明中國是現有體系的「支持者」而不是「挑戰者」。
當然,中國尋求革新現有體系中不公正和不合理的部分。中國全面參與全球治理,支持對聯合國安理會進行改革,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並在多邊峰會及各種論壇中向世界明確傳達了中國的理念。多邊外交的「中國樞紐」和「中國支柱」日益顯現。
以主場外交形成新的全球輻射力。主場外交是國家作為東道國所舉辦的外交活動。如火如荼的主場外交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佐證和縮影,中國從國際社會中被動的「參與者」和「融入者」轉變為「倡議者」甚至「領導者」,展現出以中國為核心舞臺的外交輻射力。
中國利用主場外交將「中國化的世界理念」有效傳達給參與者及外部世界,並贏得各方的尊重、信任和接受。主場外交打造了以中國為聚焦點的舞臺,形成了中國話語的全球傳播渠道。由中國首倡或作為主要創建者的新主場外交機制為國際組織和機制增添了新興力量。這種「機制增量」是中國外交對全球治理體系的貢獻,反映了中國綜合國力的躍升、中國扮演「負責任的大國」的雄心,以及國際社會對中國身份轉變的認可。
主場外交增進了外部世界與中國之間的政治互信、安全協作、經貿合作、文明溝通和文化交流,為全球各國政府和各層次行為主體進行自我展示、立場表達、觀點爭鳴、互通信息、建立聯繫提供了國際化的平臺。中國的主場外交是與中國日益崛起的全球地位聯繫在一起的,一經啟動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因此具有巨大的國際宣傳價值,能夠有效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外交影響力。
以周邊外交夯實睦鄰友好。在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指導下,中國的周邊外交為國內發展和全球政策創造了有利的地區環境,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亞洲安全觀和亞洲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亞洲發展和亞洲前途指明道路。中國最大限度地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地區紛爭,在地區事務中扮演著衝突調解者、和平維護者的角色,有力回擊了西方世界將中國視為地區安全威脅者的抹黑言論。中國周邊外交的「和平屬性」成為地區秩序的「穩定器」。
中國全面參與地區制度規範的革新和創建,在安全政策方面積極參與東協地區論壇和亞信會議,在經貿問題方面推動亞太地區的自貿區建設,在綜合性機制方面深度參與上海合作組織和東亞峰會的創建和完善,在地區構想方面積極支持「東亞共同體」的建設,在南海問題方面正在與東南亞國家進行關於「南海各方行為準則」的商談。
打造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增長點。中國在外交實踐中不斷探索,拓展了多向度、多主體和多領域的外交,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增長點和新亮點。
中國的政黨外交成績斐然,已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共產黨已與世界上6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建立了聯繫。功能領域的外交全面開花,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各具體議題領域的新增長點。
在經濟外交方面,中國入世後全面參與全球貿易和投資談判,中國外交推動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走向國際市場,推動貿易爭端的化解;在金融和貨幣外交方面,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投票權上升;在環境和氣候外交方面,中國參加了人類環境會議,積極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活動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談判,尊重相關國際協議,履行國際氣候減排義務;在文化外交方面,中國在全球150多個國家設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中國文化周、中國文化月和中國文化年活動在多國成功舉辦,「漢語熱」已蔚然成風。中國外交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政治穩定和文化繁榮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為世界和平和發展注入了強勁的「中國力量」。
編校:陳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