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街巷,一條條街巷如血脈般連通了城市的各個角落,豐滿了城市的靈魂。
提起成都街巷,多數人叫得出名的就是寬窄巷子了。而今天,Y君要帶你們去探訪的卻是這條「穿巷子」。
在《成都街巷志》裡,提到過穿巷子。穿巷子也就是穿得過切的巷子,成都的」穿巷子「很多,像這麼直白命名也僅此一處而已。
早些年,這兒還挨到一條不穿巷子,城市發展變遷,不穿巷子早已被拆除,只留下了這條不知年歲的穿巷子。
地處市中心,和IFS隔條街的穿巷子,大多數人也許從來沒注意到過它的存在。工作日的下午,巷子鮮少有人,只有偶爾三兩人行道過,有一絲的冷清。
今天正好沒有太陽,陰沉的天色下,這條老舊的穿巷子反而更顯韻味。
巷口左邊是WOWO,之前是家半島酒店,曾經也是大慈寺路上一個地標的存在,不知什麼原因關了,後面好像又開過幾家餐廳…
再往巷子頭走,裡面藏了個濃縮版的臺灣美食天堂。
文媽香腸 ,老闆大尾是臺灣人,2013年這家店才開業的時候,大尾把在臺南開過31年香腸小吃店的老媽「挖」過來當大廚,所以有了「文媽香腸」的店名。
這家店總共只有7張桌子,牆上的老照片,暖黃色的燈光,小而溫馨,很有那種臺灣的感覺。
Y君超愛他家的香腸飯,甜香腸深得我心,配上蒜片無敵美味,曾經有一度把這裡當食堂,每天中午都要來吃!
by 未停風景
還有臺南肉臊飯,肉香濃鬱,一點也不膩,再來一杯冬瓜茶,簡直完美!冬瓜茶的味道很奇妙,用的是冬瓜和黑糖熬製的冬瓜糖,味道倒是和冬瓜沒啥關係。
by 未停風景
旁邊的 黑門烤肉 也是臺灣老闆開的,比文媽還早兩年,2011年就開了,當時成都這種臺灣特色烤肉還不多。
臺灣人開館子普遍對食材很講究,黑門也是勝在菜品新鮮,所以他們家從開業到現在生意一直都挺不錯。
Y君記得早在2014年的時候,成都還鮮少有排隊網紅店,要想吃黑門就得提前打電話預定,不然飯點來經常找不到位置。
黑門的裝修就是一種酷酷的風格,有點日式居酒屋的感覺。純黑的牆面,有兩面已經貼滿了客人留下的拍立得照片,Y君三年前第一次來他家吃的時候也留了一張,半天都沒找到,照片太多啦。
by 猴子仔仔
Y君強烈推薦你們去吃骰子牛肉和厚切牛舌,肉質太巴適了,口感很正宗,而且他們家烤肉吃完身上莫得味道!
by 堯總的堯
隔壁有家今年才開的 牛肉丼飯專門店 ,也是一家臺灣小店,好像和黑門是一個老闆,但是風格完全不一樣。
簡約清新的裝修,暖色調的現代燈具和木質桌椅,一進來就感覺特別舒服放鬆。
不大的店面,一男一女正在準備著精緻的食物,這一幕倒是很有置身臺灣電影中的畫面感。
by 老闆數籤籤
小店有面有飯,日式、臺式的都有,經典赤牛丼飯配菜很豐富,味道也還不錯。拉麵裡的水波蛋做得好棒,關鍵都做得很精緻,拍照超美,所以這兒自然也成了附近CBD白領們午餐新寵。
by 奶油味少女
在這幾家臺灣小店間,還有一家 老踏踏咖啡屋 吸引住了Y君的目光。這是家獨立咖啡館,隨時進來都看到老闆在工作檯忙碌做咖啡的身影。
樓上老闆娘在烘培咖啡豆,整個店鋪都瀰漫著濃濃的咖啡香,老闆人很nice,很會聊天,也很會推薦咖啡。
交談中能感覺到老闆真的是很熱愛咖啡,從烘培師到咖啡師,甚至維修咖啡機,全是他一個人,店裡還有老闆自己烘培的咖啡豆賣,強烈推薦愛喝咖啡的青年一定要來打卡!
店裡有一隻叫皮球的比熊,喜歡懶懶的趴在桌子下,特別乖,老闆說這隻狗也是他們的「員工」,每天都要來上班打卡的。Y君想,那皮球肯定是店裡的吉祥物擔當哇~
在老踏踏咖啡屋小坐了一會,Y君繼續漫步穿巷子。
天雖然有點涼,但是成都人對打牌的熱情是一點也沒減吖。就算是路邊停車場門口,成都人民也可以隨手支起摺疊桌,端起杯茶,翹起二郎腿耍一下午「升級」。
這條不足200米的巷子,除了小店就是老小區了,Y君的曾祖父曾經就住在穿巷子32號,小時候還來這兒玩過幾個暑假。
走進小區,已經不如十幾年前那般熱鬧了,院壩邊角已結了青苔,曾經停滿自行車的車棚也略顯寂寥。
現在小區原住民已經很少了,大多是些租戶在這兒,白天都出去上班了。所以也少了幾分生活本該有的煙火氣。
從穿巷子32號出來,往前是一片空地,本身也就是巷子過道,但寬敞得倒像是個壩子,一旁還停了幾輛貼了罰單的車。
在Y君看來,這塊壩子倒是一個絕佳的取景地。回頭看,白色背景布般的陰霾天空下,IFS現代化的建築和穿巷子老舊的居民樓形成鮮明的對比,有種繁華與市井衝撞的強烈美感,只怪Y君技術太差,無法拍出眼中所見那樣美感的畫面。
賞完這波美景,Y君也差不多走到巷尾了,巷尾補鞋的楊大爺依然幾十年如一日的在角落佝僂著磨鞋底。
Y君讀小學的時候就看楊大爺在這兒補鞋了,幾年前有次逛街無意間走到這兒看見他還在這兒都很吃驚。
正好今天穿的皮鞋,鞋底有點磨壞了,就坐下來讓楊大爺給換個鞋跟。今年已經68歲的楊大爺從1995年就開始在這個位置擺攤,到現在已經整整23年了。
問起楊大爺咋個可以在這兒堅持補鞋20多年,楊大爺說都是為了生活嘛,自己有這門手藝,一個月掙個一千多兩千也可以補貼下家裡。
補鞋攤旁邊有張舊桌子,上面放了個飯盒和一雙筷子,這就是楊大爺的午餐和晚餐,寒冬夏日,都是如此。
楊大爺說到,現在補鞋的越來越少了,這門手藝多怕要失傳了,透露出一絲的無奈。
等鞋的過程,來了好幾撥客人,有附近商場下早班過來取鞋的妹兒,還有專門轉過來找楊大爺補鞋底的老鄰居。一個補鞋的太婆也說,老楊太不容易了,天早上八點多就過來,到晚上七點多,現在城市頭這樣的人太少了。
等到楊大爺換完鞋跟,天色差不多也暗了。下班時間,人流多了,巷尾開始熱鬧了起來。
巷口這頭,擺攤的商販們也做好了接待下班人群的準備,鐵板魷魚炒得正香,缽缽雞已醃入味了,各色新鮮的水果也碼得整整齊齊…
看著一撥撥下班的小年輕湧進穿巷子覓食!Y君也沒能經得住這鬼飲食的誘惑,吃了份鐵板魷魚才滿足地回了家。
在成都,像穿巷子這樣的老街巷已經越來越少了,地處成都最繁華的鬧市區,卻有著它獨有的安靜。
在這裡,你可以待獨立咖啡店靜靜地品一下午咖啡,也可以和朋友愜意地在臺灣小店約烤肉,甚至可以和巷尾的修鞋大爺嘮一嘮成都這二十年來的變化……
這樣繁華外殼下的市井生活,市井而不失精緻,也許就是生活本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