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烏託邦,深藏於倫敦的熱帶雨林

2020-08-11 心堯九十八談


這裡的景象不太真實,如同世界末日以後被大自然奪回的荒廢城市,綠色植物和冰冷的水泥牆形成一種奇異卻毫無違和感的面貌,植物有些攀附或依靠著水泥牆,有些從陽臺上垂下。這裡不是亞馬遜流域的某處會所,而是位於倫敦的巴比肯中心arbican Centre。


回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被德軍空襲而毀壞的地區被冠以烏託邦的名義進行重建,arbican Centre就這樣誕生了,同時它也成為60年代的建築典範。巴比肯中心的溫室The Barbican Conservatory建立於80年代,僅次於丘園Kew Garden的倫敦最大的溫室,裡面有超過2000種以上的熱帶植物。



這裡對待植物的理念是任憑植物自由生長,回歸到它們在大自然中的狀態,攀爬在牆面上的藤蔓和建築內的管線彼此呼應,相當好看,當年以理想的建築形式為傲的溫室雖然看上去有些陳舊了,卻與當下流行的工業自然風不謀而合,其實在80年代,很多以烏託邦作為理想的實驗性建築都已被人遺忘,唯獨The Barbican Conservatory依然默默的深藏於倫敦且生生不息,獨自生長。



-END-

轉載自:魚塊兒

相關焦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烏託邦》|烏託邦|亞美利哥·韋斯普奇|...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二周 第一天巴西 託馬斯·莫爾 《烏託邦》這周我們渡過太平洋,抵達歐洲人所說的「新世界」。
  • 陪伴孩子在呀諾達熱帶雨林吸氧!隨處可見深藏在雨林深處的驚喜
    印象中的熱帶雨林,分布於南美洲、非洲……那裡有著燦爛的陽光、粗壯的巨樹,和各種珍稀奇異的動植物,行走其中,仿佛可以隨時發現,深藏在雨林深處的驚喜。而中國這一古老的亞洲東方國度,也有一處神秘的熱帶雨林,等待你的探索……呀諾達雨林文化旅遊區位於三亞市北偏東方向的保亭黎族自治縣三道農場,距離三亞市中心35公裡,是中國唯一地處北緯18度的熱帶雨林,是海南島五大熱帶雨林精品的濃縮,是最具觀賞價值的熱帶雨林資源博覽館,堪稱中國鑽石級雨林景區。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烏託邦》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以關於新世界的早期幻想為基礎,莫爾的《烏託邦》為世界帶來了「烏託邦式」(utopian)這個形容詞,還催生了烏託邦小說這一整個文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烏託邦》
    [美]丹穆若什/文 肖一之/譯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八十年代中學生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 葉紅杏攜「現代烏託邦」作品亮相倫敦
    作品細節圖 人民網記者白陽攝 人民網倫敦9月13日電   (記者 白陽)中國青年藝術家葉紅杏的系列畫作「現代烏託邦」13日亮相倫敦SCREAM畫廊,使倫敦的觀眾有幸能夠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裡,感受中國現代藝術作品帶來的視覺衝擊
  • 阿城仍散發著八十年代的芬芳
    [摘要]我們稱他打造八十年代「文化」氣質人物,而「文化」要加上引號,因為它是阿城的關鍵詞,他半生都在致力於還原本貌。在他看來,一般人往往把文化理解成「知識」,又常常與「文明」攪和在一起。 三十多年了,阿城還是那個阿城:口語和書面語對縫對位,觀點堂堂正正又撓到癢處,而最重要的是,他仍然散發著「八十年代」的馥鬱氣息。中國知識分子在三十餘年前迎來了一個「新啟蒙」的春天。為了與剛剛過去的噩夢堅壁清野,也為了向漸行漸遠的「五四」致敬,他們打出了科學和文化的旗號,其核心則是一個「人」字。阿城是這個年代的締造者之一。
  • 《重讀八十年代》:從莫言到蘇童 「三聯」前主編朱偉的文學履歷
    回憶起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生活,《三聯生活周刊》前主編朱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輛綠色的鳳凰牌自行車。通過文學雜誌而與文壇近距離接觸,朱偉算是八十年代文學黃金時代名正言順的「過來人」。他常說,此生幸運,是還在年輕時,親歷了八十年代的文學革命;是在還年富力強時,又親歷了一個媒體崛起的時代。「過來人」的經驗就建立在這兩個「幸運」上。一晃二三十年過去,當年的青年編輯成了「退休編輯」,黃金時代卻未褪色。
  • 攝影|香港80年代'烏託邦'
    這套作品通過在漫反射陽光下,對一系列景觀和幾乎超現實建築形式的捕捉,勾畫出了香港80年代的烏託邦景象,以表達城市中所蘊含的永恆之感。在80年代之後,香港就以超乎常人想像的速度,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建設,並一舉使這座城市成為了高昂房地產價格的代名詞。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套作品還是對香港80年代景象的一種記錄和保留。
  • 當我們在懷舊時,「八十年代」是否被誇大了?
    而這種價值和理想,更多體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人道主義話語的興起上。因為以前,我們不把人當人,而是當成政治鬥爭的工具,或解放生產力的工具,所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人本身被要求獲得尊重,人道和人文要得到肯定和理解。但是,文藝創作者也很快地從簡單地對人的肯定和理想化,走到了它的反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很多文藝作品塑造的人物都是反英雄。
  • 懷舊的年代,一組八十年代的照片
    80年代末的中國 八十年代的集體宿舍,還是鐵床架 那個年代的婚紗照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八十年代中學生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 朱偉:「我與八十年代」(1)
    朱偉:「我與八十年代」(1) 2013-09-04 11:07 作者:朱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揭秘八十年代的氣功熱是如何席捲全國的?
    這一浩浩蕩蕩的熱潮一直延續到上世紀90年代末,如今氣功修煉者只是眾多神秘主義愛好團體中的一個而已。在"八十年代中國"這個特殊的環境中,那一場席捲全國的氣功熱潮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本文編譯自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宗樹人(David A.
  • 八十年代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而八十年代大概算是很多人心中的「黃金時代」了,甚至說它是中國20世紀除「新文化運動」後最光輝燦爛的時代也不為過。,對個人和國家來說八十年代都是關鍵的歷史節點。八十年代是撥亂反正的時代,是白衣飄飄的時代,是激情燃燒的時代,也是擁抱世界的時代,它是詩意的,是浪漫的,也是激揚向上的。因此,八十年代不僅是過去時光的代名詞,更是一代人的精神故鄉。
  • 用激情回顧激情四射的「八十年代」
    趙麗宏:感恩「八十年代」,一段讓人回味無窮的中國當代文學的信史  我與羅達成相交這麼多年,他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寫這本書就是一種感恩,感恩他經歷了那個年代,八十年代激情洋溢的時代,文人之間真情相交的時代,寫出那麼多好作品,出現那麼多好作家,他經歷了這個時代,是親歷者也是參與者
  • 憶當年·我的八十年代丨純真年代
    製圖 肖楓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馮葉八十年代的愛情,有什麼不一樣嗎?文科生說:「這個你一定要記下來!還有,還有……」理科生說:「你們文科生,怎麼這也要記?那可是自由戀愛大行其道的八十年代啊,這些自然是玩笑話。可這個玩笑,卻是他們自由戀愛的開始。在那個年代,好像每一段自由戀愛的開始,都有一個張子明這樣的「熱心腸」在助攻。1985年夏天,「一起去看電影嗎?」一個長得帥帥的、笑得憨憨的男孩問周玲慧。她知道他,三分廠的電控員龍辛。肯定是自己在三分廠的姐妹「搞鬼」呢。
  • 突然發現人們開始懷念八十年代了,這是為啥呢?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
  • 老照片;八十年代的中國
    #老照片#八十年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從八十年代的流行語中便可見一斑。八十年代的經典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摸著石頭過河;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一,80年代陳衝、張瑜兩位大紅大紫的上海姑娘。二,八十年代當紅的電影女明星,嶽紅、斯琴高娃等。三,八十年代,鞏俐的泳裝日曆。
  • 八十天環遊地球:第一天,倫敦-巴黎
    第一天出發,阿什福德火車站   先大致回顧一下儒勒 凡爾納小說:   人物菲利斯 福格先生 與僕人路路通   原由:與人打賭 八十天環遊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