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河南吃遍河南,哈嘍大家好,今天特意為吃貨們整理了一篇美食攻略,今天我們來到了十三朝古都洛陽,吃遍河南的每一個城市!有木有很激動呢?以後每天都會發布一篇18個地市的美食攻略,小夥伴們記得關注哦!歡迎轉載。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神都。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千米,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洛陽市共有龍門石窟、漢函谷關、含嘉倉等3項6處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82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30處 。洛陽市有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活動 。洛陽市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 等榮譽。
洛陽水席,是河南洛陽一帶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名宴,洛陽水席始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久遠的名宴之一。
全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個中件、 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鹹、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順序極為考究,先上8個冷盤作為下酒菜,每碟是葷素三拼,一共16樣;待客人酒過三巡再上熱菜:首先上4大件熱菜,每上一道跟上兩道中件(也叫陪襯菜或調味菜),美其名曰&34;;最後上4道壓桌菜,其中有一道雞蛋湯,又稱送客湯,以示全席已經上滿。熱菜上桌必以湯水佐味,雞鴨魚肉、鮮貨、菌類、 時蔬無不入饌,絲、片、條、塊、丁,煎炒烹炸燒,變化無窮。
洛陽水席以其獨特的風味、精湛的技藝、逼真的造型、美好的傳說、淵源的文化積澱而引起轟動,被稱作有洛陽古都地方特色的一朵奇葩。
「洛陽水席「被評為「中國菜」河南十大主題名宴。
洛陽不翻湯是洛陽市極具特色的傳統小吃之一,酸辣鹹香,醒酒開胃,回味無窮,洛陽人亦稱其為「九府門不翻湯」,距今已有120餘年的歷史。
為啥叫不翻湯這麼奇怪的名字呢?相傳清康熙皇帝來到黃河灘獨自暗訪民情,途經孟津縣小浪底鎮時飢腸轆轆,忽然聞到一陣奇香。原來是一戶人家的老太正在烙餅,便上前討要。老太說:「餅還沒翻,不熟。」康熙皇帝飢不擇食,說:「不翻不翻,救命要緊。」抓起餅大吃,頓覺美味異常,並為這小餅賜了字。於是,這受過「冊封」的小餅再也不用翻了,因此得名「不翻」。
在鏊子上烙成薄餅再佐以金針、粉絲、韭菜、海帶、香菜、蝦皮、木耳、紫菜等,加入精鹽、味精、胡椒、香醋等調料製作而成一碗美味可口的不翻湯。
在洛陽,喝湯不僅是一種飲食習慣,更是一種文化。無論清晨還是夜晚,遍布洛陽街頭巷尾的大小湯館裡,總能看到人們喝湯的身影。湯,已融入了洛陽人的生活。
洛陽的湯品種豐富,丸子湯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種。製作過程是先把新鮮乾淨的黃豆芽剁碎,加適量鹽和高湯,再加入綠豆面攪拌均勻,下鍋油炸,等丸子炸至金黃色漂上來就可出鍋了。」製作丸子湯,湯很關鍵,他熬湯選用上好的牛棒骨,配以秘方,熬製十幾個小時而成,因此湯味濃厚、原汁原味。還要配以血塊、牛肉、油炸豆腐、韭菜、蔥等輔料。師傅用大勺盛了滾燙的熱湯倒入配好料的碗裡,丸子經熱湯一澆,香氣四溢,吃起來外焦裡嫩,別有風味。
PS:第一次品嘗到洛陽丸子湯,丸子泡在湯中還是酥脆可口,十分奇特,吃貨們知道為什麼嗎?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傳洛陽小碗湯始於民國中期,是從「廚子菜」演變過來的,由小碗盛湯而得名。洛陽一帶經常活動著許多「局掌」(音),即廚事總管。為鄉間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做菜。當時鄉下的農民生活都很拮据,在筵席原料的準備上往往捉襟見肘,全憑「局掌」巧手妙配,才將席面做得較為體面,有滋有味。據上了年紀的老洛陽人說,「局掌」對徒弟們有著嚴格要求,只能當上菜程序完工後,廚子們才能為自己做點吃的。小碗湯就是廚子們為自己做的飯食。菜都上完後,食材所剩無幾,廚子們就將這些食材統統切成丁狀,下入肉湯鍋內燴制。由於「僧多粥少」,只得用小碗盛湯,而且每人僅此一碗,如吃不飽,可多吃個蒸饃。這就是小碗湯的來歷。
洛陽牛肉湯是河南省洛陽市獨具特色的風味美食之一,該菜品以花椒、八角、肉桂、草果等香料製作而成。洛陽的湯館很多,遍布大街小巷,並且每個湯館的生意都很紅火。湯館的門面一般不大,不管湯館的名氣有多大,最多的門面也就是兩三間,平民化,大眾化,正是洛陽湯能夠長期火爆不衰的真正原因。
喝湯,已經成為洛陽人揮之不去的習慣。滾燙、噴香的湯,不但是古都人生活中的享受,還寄託著在外地的洛陽老鄉最濃鬱的鄉情。洛陽人出差,心中最大的願望,莫過於能早點趕回來喝一碗熱氣騰騰的湯了。
豆腐湯是洛陽人的湯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味鮮價廉,街頭隨處可見,也是較為家常的過早食品;該菜品以豆腐做湯的歷史由來已久,無法追溯。具體史載可追溯至「朱元璋佳話」中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文段中。
洛陽漿麵條又稱粉漿飯, 漿麵條的主料是麵條,但配料是關鍵。因為煮漿麵條的不是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種特製的酸味豆漿(也稱酸漿)。凡是喝過洛陽漿麵條的人,提起這味小吃,立時會覺得餘香滿口,回味無窮。它雖然是中原麵條飯食中的一種,但它那特殊的原料和特殊的做法,使漿麵條與普通麵條的味道截然不同。此外,漿麵條還有開胃的作用,使人吃了還想吃。回味無窮。
漿麵條在洛陽的發展歷史年數久遠,已無法考證。關於漿麵條的來歷,曾經有這種傳說:當年,劉秀被王莽追殺,走投無路、饑寒交迫,見到一個漿房就進去想找點吃的。可房裡沒有人,也沒有食物,只有幾把乾麵條,缸子裡還有綠豆磨的漿水,但是已經放酸了。他也顧不了許多,就舀了幾瓢酸漿,把現有的乾麵條和菜葉、幹豆統統都放到鍋裡煮。麵條煮熟了,當他打開鍋蓋就聞到了泛著淡淡酸氣的麵條,於是他就狼吞虎咽的全部吃完了,以至於當了皇帝還總想著當年的漿麵條,所以御宴中就有了漿麵條這道菜,流傳至今。
鍋貼是洛陽的特色小吃,一包汁、一團餡、一張皮,外焦裡嫩、焦脆軟香。餃子放入已加熱的平底鍋內,待油滴入,鍋底滋滋做響,熱騰騰的鍋貼口感滑嫩,外脆內軟,加上精心調製的創意醬汁,讓鍋貼美味加分。相傳,北宋建隆三年春,因皇太后喪事剛完,宋太祖趙匡胤每天茶飯不思。有一天午後在院中散步,忽然一股香氣迎面飄來,頓感心曠神怡,便尋著香氣走到了御膳房,但見御廚正將沒煮完的剩餃子放在鐵鍋內煎著吃,看到太祖進來廚子們大氣不敢出。這時太祖也好幾天沒有進補,此時香味勾起了食慾,就讓御廚鏟幾個嘗嘗,這一嘗不要緊,直覺得焦脆軟香,煞是好吃,一連吃了四、五個。隨後問道這叫什麼名字,御廚一時答不上來,太祖看了看用鐵鍋煎的餃子就隨口說那就叫鍋貼吧。
故此,鍋貼就在洛陽地界上相傳千年。在洛陽鍋貼有很多種做法,但最為正宗的就屬西工區百貨樓後面那一家。
PS:趙匡胤不是定都開封嘛?那為什麼鍋貼是洛陽的特色呢?因為趙匡胤是洛陽夾馬營人!
洛陽八大怪:
第一怪:喝湯無勺蹲門外
吃飯用筷子,喝湯用勺子,這是中國人普遍的飲食習慣。而你在洛陽的飯館裡喝湯,老闆是不會給你發湯勺的。你就只能捧著湯碗,「呼啦啦」地喝完。而更讓你嘖嘖稱奇的是,有些食客屋裡有凳子不坐,非要端著湯碗來到門外,蹲在地上喝湯。
第二怪:麵條放壞才來賣
洛陽的麵條獨具特色——洛陽人煮麵條,不用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種特製的酸味豆漿。這種酸味豆漿做出來的麵條聞上去酸酸的,外地人以為是放壞了。其實,聞起來酸,吃起來餘香滿口,回味無窮。
第三怪:湯湯水水一道菜
「無湯不成宴」,喜歡喝湯的洛陽人,直接將各種湯做成了宴席,即著名的洛陽水席。陽水席有兩個特點:一是除了冷菜外,每道熱菜都有湯——湯湯水水一道菜。二是洛陽水席吃完一道菜,撤走後接著上一道菜,菜餚像流水一樣絡繹不絕。
如果你去了洛陽,有人請你吃洛陽水席,那麼要恭喜你,你被當作貴賓看待了。洛陽人只有在招待至親好友,或者重大節日時,才會上洛陽水席。
第四怪:啤酒一瓶倒下來
在洛陽出產一種叫「洛陽宮」的啤酒,很受洛陽人的喜愛。這種啤酒被洛陽人評價為「雖然外觀低調,但是酒勁兒夠大,三兩的鋼化玻璃杯,一口悶一杯,專治各種不服」,因此,被洛陽人戲稱為「奪命十一度」。
第五怪:皇帝拿來腳下踩
人們常說:「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其實,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也埋了不少皇上。
洛陽北面有一座邙山,有一批帝王陵墓,一共埋葬了6代共24位帝王,比較顯赫者有漢光武帝劉秀、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晉文帝、晉武帝等人。遊人來到邙山參觀、遊玩,自然就是將皇帝踩到腳下了。
第六怪:牡丹多得像種菜
1000多年前,洛陽盛產牡丹,聲動天下,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譽。1982年,牡丹成為洛陽的「市花」。洛陽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牡丹花會,吸引了眾多遊客,也帶動了洛陽的旅遊產業發展,僅此一項,每年都會帶來100多億元真金白銀的收入。
如今,牡丹在洛陽隨處可見,幾乎家家戶戶門前屋後都有,跟種菜一樣。
第七怪:低腦廝跟滿嘴帶
所謂「低腦」和「廝跟」,都是洛陽土話的音譯。「低腦」的意思是「腦袋」,「廝跟」的意思是「一起」。
這些年來,洛陽有不少外地人工作、生活、學習。洛陽人與他們打交道時,說著這些洛陽土話時,總是讓人聽得雲裡霧裡。而當洛陽人把洛陽土話和普通話夾雜在一起,演化成「洛普」時,又把洛陽本地人聽得一愣一愣的。
第八怪:石頭開花不奇怪
提起洛陽,大家總是不約而同地想到牡丹。沒錯,牡丹是洛陽的文化符號之一。其實,洛陽還有一種天然形成的奇石,叫牡丹石,也有牡丹一樣的悠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