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河南吃遍河南,哈嘍大家好,今天特意為吃貨們整理了一篇美食攻略,今天我們來到了歷史底蘊深厚的南陽市!吃遍河南的每一個城市!有木有很激動呢?以後每天都會發布一篇18個地市的美食攻略,小夥伴們記得關注哦!歡迎轉載。
編輯
南陽古稱宛城,中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豫鄂陝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 。全市轄2區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2.6509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一千萬以上。
南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兩千多年的建城歷史,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南陽淅川是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區之一。
NO.1:餃子
編輯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發明人是南陽醫聖張仲景。相傳醫聖張仲景為官時,很多貧苦鄉親耳朵都被凍爛了,於是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鄉親們食用後這種食物後耳朵都被治好了。原名叫嬌耳,後來人們便把這種食物稱為餃子。
NO.2:
編輯
區別於鄭州燴麵的輔料繁多,方城燴麵一目了然的湯、面、菜,使其以鮮香味美、味正醇厚而見長。一碗麵從拉制煮熟到上桌,看似不到兩分鐘的時間裡,背後卻隱藏著很深的門道。方城燴麵選用優質小麥粉,加鹽加水,經反覆揉醒,面質感柔韌,即使在滾湯裡浮沉幾番,依然彈性十足、光亮爽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潘河是方城人家鄉的母親河,發源於伏牛山腳下,方城人都知道離開了潘河水,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廚師,也無法做出方城燴麵的味道。小山羊的全骨架,加上方城人世代飲用的潘和水,文火熬製五個小時,待湯潔白鮮亮如牛乳時,再加鮮羊肉繼續小火慢熬,只有遵循如此耗時有費力的操作方式,才能去除羊肉的羶氣與火氣、熬出羊肉的精華和醇香。方城水和山羊肉,使方城燴麵的老味道歷久彌新.
NO.3:
編輯
曾因諸葛亮一把火燒出了名氣的三國歷史名城新野有一道頗具歷史淵源的地方美食——新野板面(又稱張飛板面)。它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譽周邊。
據說板面是由張飛發明的,相傳,古城新野「板麵條」始創於東漢末年,桃園兄弟劉、關、張駐守新野之時,那位「豹頭環眼、吼聲如雷」的張飛將軍,總嫌麵條太軟,咬著沒勁,吃著乏味。廚師為了滿足這位「喝斷橋梁、粗中有細」的大將軍,多次琢磨,反覆研製,才製成這種「板麵條」。張翼德吃後哈哈大笑,高豎拇指,連聲叫好!自此,「新野板麵條」便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荊、襄一帶廣為流傳。
古往今來,歲月流逝,歷經一千多年的時光積澱和眾多能工巧廚的反覆改進,新野板面已更具魅力。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達官布衣,各色人等俱百吃不厭。
NO.5:
編輯
南陽蒸菜種類繁多,操作方便、色香味形俱佳、鮮嫩可口、營養價值高,在河南省堪稱一絕。許多遠道而至的中外賓客到了南陽,不吃到蒸菜,不算品嘗到南陽地方風味名菜。
南陽蒸菜分野生類、蔬菜類和植物類三種,有30多個品種。野生類如:野莧菜、刺兒菜、薺薺菜、貓妮菜、桐蒿菜、麵條菜、馬齒莧、山野菜、珍珠花、茴茴菜、掃帚苗等;蔬菜類有:芹菜葉、蒜苗菜、四季豆、豆角、西柿花、水芹菜、紅蘿蔔葉等;植物類有:榆樹錢、柳尖、楊槐花、榆樹葉、紅薯葉、豌豆秧、柳鬚根等。
NO.6:
編輯
唐河涼粉是一道夏季食欲不振的涼拌傳統小吃。唐河民間即用豌豆粉、薯乾等製作涼粉,由於這些原料製成的涼粉質脆,不宜長時間存放,故而許多人萌生了這樣一個念頭:能不能用其他原糧替代豌豆、薯幹做成涼粉?經過多次試驗,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一位姓段的老師傅在一次試製過程中發現用綠豆製成涼粉不僅質軟、彈性強,經涼拌、炒制後口感更佳。這一製作工藝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在唐河興起了綠豆涼粉,人們食之不厭。
NO.7:
編輯
白土崗辣子雞是南陽的一道地方著名小吃,產自南召,辣子雞作為一種地方品牌名吃,已被列為豫菜菜系名錄之一。
NO.8:
編輯
鎮平燒雞,也稱鎮平侯氏燒雞。其燒雞色澤鮮豔,斷筋離骨,皮香肉爛,肥而不膩。創製者侯稀山,原籍山東臨沂,1928年從德州名師學做燒雞。1942年日本侵華,他攜妻兒遷居鎮平,繼續做、賣燒雞。此後,侯氏燒雞聲名大振,經久不衰。
鎮平燒雞色、香、味、型別具一格。滷製中,循環使用陳年老湯和適量鹽水,配入砂仁、豆蔻、肉桂、百芷、丁香、蘋果等20餘種中草藥。滷製後的燒雞色澤紅潤鮮豔,異香濃鬱撲鼻,雞皮不破不絮,造型美觀大方,手提斷筋離骨,牙咬口茬整齊,入口酥軟鮮嫩,鬆散易嚼,肥而不膩,清而不淡,老幼皆宜。即為名菜佳餚,又是上等的保健滋補品。選銷兩廣、兩湖、川陝及京、津、滬等地,供不應求,香飄九州。
NO.9:
編輯
羊肉湯下片兒就是南召人近年的一個創新。在羊肉湯下片兒問世之前,羊肉扯麵和燴湯羊肉一直是南召人的最愛。羊肉扯麵是以羊骨頭湯為底,下扯麵片兒,面好之後,加青菜出鍋,最後加熗鍋羊肉,其特點是面多肉少材單,可以飽腹,不足快頤,吃完總有意猶未盡之感。燴湯羊肉則是先將羊肉加蔥爆炒加羊骨頭湯微汆撈出,加粉條(或粉皮)、黑木耳、黃花菜、金針菇、蘑菇、青菜,最後加熗好的羊肉燴成,其特點是肉多材豐無面,可快朵頤,不足飽腹,吃完有點還差半碗之感,所以總得配上別的輔食。
NO.10:
編輯
博望鍋盔,系用白面烤制的一種特色食品。外形似鍋,又類頭盔,通體白色,如生面曬乾一般,直徑一尺餘,厚二寸,每個重達四斤,食之酥香爽口,耐嚼耐飢,且久放不壞。博望鍋盔始創傳說是在三國時期,劉備火燒博望後,留關羽把守,時值天旱缺水,將士饑渴難耐,關羽上書諸葛亮懇請退兵。諸葛亮回書關羽,要求其堅守,並教以「用乾麵,摻少水,和硬塊,鍋炕之,食為盔」,以此「響將士,放軍心」。這種炕餅方法後來就一直流傳下來。
NO.11:
編輯
內鄉缸爐燒餅是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的特產。內鄉缸爐燒餅以酥、香、甜、鮮遠近聞名。內鄉缸爐燒餅的做法是在面內拌以小磨油,鹽、蔥等和成面塊,多次揉、醒,再擀成中間薄邊緣稍厚的圓餅,抹上糖稀,待色黃,質焦時即成。成為內鄉縣城獨有的一大特色食品。
NO.12:
編輯
內鄉卷煎又叫菜蟒,是內鄉一種典型的農家常飯。內鄉卷煎的做法是將死面擀成薄皮把餡勻攤其上,捲成筒狀,兩手各持一端,往中間一擠,使麵皮起皺,上籠蒸熟即用。其餡常有:韭菜、幹蘿蔔絲加肉、粉條;素:韭菜、紅薯葉、灰灰菜、幹蘿蔔絲、茄子、南瓜絲加粉條。個頭可大可小,餡可厚可薄,麵皮夾層可多可少,均視情而定。
NO.13:
編輯
鄧州窩子面原為武漢熱乾麵,_傳入河南鄧州後經過改良更上一層樓,加入了綠豆芽,牛肉丁,澆上牛油辣椒,香辣無別,在武漢最老的熱乾麵館因為沒人去吃而倒閉,鄧州的窩字麵館卻是日益紅火。
鄧州街頭常賣的小吃是窩子面,也是用挑子擔著賣的。其做法是:將手擀麵條先熟後再做成一個碟子(用碗為模,做成一小盤一小盤的坯子)。客人來了,用黃豆芽煮的湯下麵,墊底子的是煮熟的黃豆芽。面出鍋後澆上豆腐臊子,潑上辣椒油就行了,其味鮮美、香辣而綿長,經濟實惠,老鄧州人都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