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上海,人們為啥願為「網紅」而排隊
近兩年,商戶門口的排隊現象成為大城市又一「新景觀」。
上海的時尚地標,如來福士、美羅城、中山公園等,各色小吃店鋪前,每天都有年輕人排著長隊。逢年過節,老字號門口的長龍也是城市一景。
在一個物資並不短缺的年代,城市裡的人們究竟為什麼願意排隊?
為尋求答案,記者進行了一次體驗式調查。分別選取日前滬上最火的三類長隊代表:時尚美食「喜茶」、老字號食品「杏花樓青團」、文化長隊「朗讀亭」。每個隊伍花時2小時以上,分別詢問了33名排隊者(非代購和黃牛)的動機,總共99人。
我們試圖用調查和分析,還原排隊現象背後看不見的社會變化:中國大城市正在進入「消費社會」。
第一類:時尚美食「喜茶」
隊伍非常安靜,所有人幾乎都專注於自己的手機屏幕,也有年輕人戴著耳機,安靜地看著手裡的書。
成群的排隊者已然成了「來福士一景」。往來者紛紛駐足,興奮地舉起手機拍下「盛況」,就連路過的外國遊客都不例外。
Paul來自加拿大魁北克,和妻子來上海自由行,從商場中庭經過時,他忍不住向記者打探,這些人排隊是為了什麼?當記者告訴他是為了購買奶茶時,他滿臉不可思議。Paul說,在加拿大也有「網紅美食」,但沒有人會為之排上三四個小時的隊。來自澳大利亞布裡斯班的幾位遊客也給出了類似的回答。他們說,自己是聽了導遊介紹後專門來「圍觀」的,若非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那麼多人會對一杯茶有如此大的熱情。
調查——
[排隊構成]
女多男少,多為年輕人。其中,男性只佔30%,男性中近一半的人是與女朋友或者同學一起來的,感覺更像是在「陪同伴逛街」。
排除代購和黃牛,隊伍中年輕人較多,35歲以下的人佔75%,而35歲以上的人中一半是退休人員,阿姨們表示「閒得沒事做,就來排隊」。
[排隊動機]
只有不到10%的人是因為正好路過,臨時起意,他們對排隊的時間並不清楚,排了不到20分鐘就主動放棄,離開隊伍。
剩下90%的人都是特意來排隊的,其中約50%的人是「出於好奇,想嘗嘗味道」;還有50%的人,一方面自己想嘗鮮,另一方面又受了親朋好友的囑託,打算「帶一杯回去」,「與人分享」。
[排隊之後]
80%的人表示,買到奶茶後會拍照發布到社交網絡上;20%的人說,早有朋友在網上「曬」過了,索性不「曬」了。
受訪的顧客中,大多是第一次來排隊。這些首次排隊的顧客紛紛坦言,「這麼長的隊伍排一次就夠了」,之後不太可能再來。
換句話說,喜茶的排隊者大多要「曬單」,不會再排第二次。
案例——
1、一對在虹口上學的大學生情侶站在「第二等候區」眉飛色舞地聊天。一問才知道,因為女朋友想喝,男生早上就先到這裡排隊,已經排了4個小時,「女朋友來了,就不覺得累。」
中午,女生買好快餐帶來,男生就在隊伍裡解決了午餐。來之前,班級裡已有很多同學前來排過,但十有八九都說,「味道是不錯,但排那麼久太沒意義了。」這一對之所以還來排隊,是因為「約會本來就是消磨時間,這樣也不錯」。
2、已經買好奶茶的兩位大四女生告訴記者,最近在實習,今天正好得空,就來排隊。除了自己喝,剩下的打算收一點代購費回去賣給同學。
第二類:老字號杏花樓
上周一早晨9點半,杏花樓總店購買「網紅青團」的長龍從店門口開始,由東向西綿延。
排隊人多,「黃牛」也多。從3月以來,只要路過這裡,總會有「黃牛」提著一袋青團湊上來問,青團要伐?到後來,他們索性搬來了椅子,直接設了個「小攤」。
早晨陽光正好,微風和煦,隊伍裡的人神色放鬆,看手機的人少,大家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
調查——
[排隊構成]
男女持平,多為中老年。其中,55歲以上的退休人員佔60%。
[排隊動機]
中老年人群中,有70%的人表示,這次是特地衝著「老字號」而來,排上幾個小時「問題也不大,反正空閒時間很多」;30%的人說,今天正好在附近辦點事、配個藥,「順道而來,不然也懶得專門跑一次」。
受訪者中,40%為20-35歲的年輕人,他們表示排隊就是為了「孝敬長輩,自己吃不吃無所謂」,「送禮比較拿得出手」。
[排隊之後]
與喜茶相反,受訪者中僅30%的人表示會在到手後拍照發到社交網絡。其餘都選擇「買回去直接與親友分享,不展示」。
由於青團是時令食品,90%的受訪者表示嘗過味道之後不會再來,「畢竟明年還會有」。僅有一成的人表示,接下來可能因為送人的原因再來排隊。
有意思的是,同樣地屬人民廣場的另外兩個「網紅」食品,沒有一名受訪者表示排過,僅有30%的受訪者表示有所耳聞。看來青團的排隊者,與時尚美食的排隊者基本分屬兩類人。
案例——
1、有三個年輕男子在隊伍中特別「惹眼」,他們緊盯手機,正在玩一款火爆的手遊。三人是同事,清明將至,其中一位提議為家中老人排隊購買青團,另外兩位立刻表示同行。對於排隊,他們表示無所謂,「主要看有沒有空」,「反正在隊伍裡,同樣也能打手遊」。
2、隊伍中有一位大學女生,她說自己一早來排隊是因為受一位長輩之託,「不得不來」。對於青團,她沒有興趣,同學之間討論的是奶茶、冰淇淋,沒有人談論青團。即使有人吃過,也不會像買到奶茶那樣興奮地專門發一條朋友圈「炫耀」。
3、一位80歲的老先生說,自己身體不好不能吃青團,這次一早來排隊,是幫一位年輕的朋友買回去孝敬長輩,「他要上班,沒空,我住在附近就正好幫他排一下。」當記者問他,會不會給家人帶一盒時,他搖了搖頭。
老先生還特地補充,有些黃牛套著杏花樓的袋子,裡面賣的可能是仿冒貨或者隔夜貨,自己不願冒這個風險。
4、隊伍中還有一位老太太。因為家中一位小輩去年在別處吃了這個「網紅」口味,這次點名要吃,她只好來買。她說,青團代表了她的一份情,哪怕隊伍再長,親人開口了,還是會來排。
第三類:朗讀亭
3月24日起,朗讀亭離開上海圖書館知識廣場,「移師」西岸龍美術館旁,從早上10點開亭到下午5點結束。
陽光明媚的下午,江面上波光粼粼,天上飛鳥盤旋。濱江水岸棧道上時不時有跑者經過,還有人散步、遛狗,階梯處一群「滑板少年」正在勤奮練習。另一頭的龍美術館旁,攝影師攜模特來此地拍「大片」……
朗讀亭在這裡,和其他的一切相容相生,構成了城市生活的一個文藝註腳。
在朗讀亭外等候的人,排到後少有人立馬鑽進去,大多會在外面準備一下,深吸一口氣,才走進亭子。
調查——
[排隊構成]
年齡跨度非常大,受訪者中,最小的只有4歲半,而最大的已有80多歲高齡,可謂「全民熱讀」。
其中,20歲以下的人佔20%,20到35歲之間的佔30%,35歲到55歲的佔20%,55歲以上的人佔30%。年齡分布比較均勻,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排隊動機]
90%的受訪者都是特地為朗讀亭而來。他們表示,《朗讀者》這檔節目出現的正是時候,為它排隊心甘情願。
也有一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正好路過,久聞朗讀亭大名,覺得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排隊之後]
所有受訪者都拍下了朗讀亭的外觀,一半的受訪者與朗讀亭合影。
僅有30%的人表示,自己會把照片發布到社交網絡上,更多的人還是覺得自己誦讀的作品關乎私人的記憶和情感,不需要曬出來,「留在自己心裡,作為一種紀念」。
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如果以後還有這樣的活動,還是願意來參加,哪怕排隊也願意。
案例——
1、姚女士40多歲,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她說,誦讀對她這個年齡的人是一件富有青春記憶的事情。從小她就喜歡朗讀,從詩歌到散文,還參加過學校的比賽。隨著年齡漸長,誦讀離她越來越遙遠,直到朗讀亭的出現,讓她重新點燃了心中的火焰。
本來,她想讀一封自己在三十年前寫給父母的家信,無奈找了許久也沒有找到,只好作罷。於是,她就找了一篇近日在文學APP上看到的心儀段落,在家練習了幾遍。
2、薛先生今年26歲,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職員。他說,自己每一期《朗讀者》節目都會看,每次在半夜裡一個人看,就會想起姥姥,忍不住哭得稀裡譁啦。「姥姥去世的時候,都沒哭得那麼厲害過。可是聽別人讀著讀著,自己過去的回憶又一起湧上了心頭。」當時,他就下決心,自己也要來朗讀。
這次,他準備的是自己多年前寫給姥姥的詩,「告訴她,我們都過得很好。」
3、一位來自湖南的大二女生說,自己本是來上海參觀龍美術館的展覽。平時母女倆都喜歡看《朗讀者》節目,聽說自己要去上海,媽媽就鼓動她「一定要去一次朗讀亭!」
她選擇的是媽媽和自己都很喜歡的泰戈爾的一首詩,「獻給媽媽,祝越來越好。」登記時,她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