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萬!新冠元年的普通人,該如何生活下去

2020-12-25 澎湃新聞

截至2020年11月26日凌晨,全球累計新冠確診案例已超過

6000萬

。尚未平息的新冠疫情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生活下去呢?

上海松江的一處宣傳畫。本文圖片除特殊標註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馮婧 圖

「疫情對你有什麼改變?」

這是我今年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往往能引出一次有趣的對話,順著對方的興致,我也會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這次新冠疫情是人類歷史的一個轉折點,我們不會回到疫情前的軌道,而是進入了『新冠時代』」。

很多人把此次疫情與1918年的全球大流感做比較,儘管如今的科技發展和醫療水平遠超一個世紀前。但翻看美國歷史學家約翰·M·巴裡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卻發現人們面對病毒的行為並沒有太多進步,恐懼、謠言、治療偏方、政客甩鍋、醫護人員的犧牲等等,每個環節都如此熟悉。

約翰·M·巴裡認為,1918年大流感是人類社會與自然力的第一次大對決。美國因為那次大流感而加速了基礎科學的發展,並建立起了現代醫學。書中突出了現代科學的力量,讚頌了為現代醫學奉獻的人們。

然而,僅從人類的視角來看待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30多億年的病毒,難以避免「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畢竟我們的祖先——智人,在地球上只存在了20多萬年。

儘管,對於病毒算不算生物,科學家們仍有爭論。但他們一致認為,生物的演化離不開病毒,除了在不同的生物間傳遞基因,病毒還會影響地球的氣候、土壤、海洋和淡水環境。甚至有科學家認為,雙鏈DNA分子可能就是RNA病毒「發明」出來的,也就是說,現在所知的生命可能起源於病毒。

那麼,如何理解人類和病毒的關係?要探究疫情背後隱藏的問題,勢必要將人類的視野拓寬一些。

氣候緊急情況已完全降臨

今年9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了《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報告跟蹤了1970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發現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幅達84%。

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在發布

報告

時稱:「人類對自然的日益破壞不僅對野生動物種群,而且對人類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

科學家在不斷提醒,我們正身處於地球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

另據聯合國數據,2019年,全球的化石燃料和森林大火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創歷史新高,比1990年高出62%。而過去十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並且溫室氣體的濃度還在持續上升。

在9月22日的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指出

,「氣候緊急情況已經完全降臨到我們身上,我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 

看到上面這些數據,我突然想到那個備受爭議的氣候女孩格雷塔·通貝裡,她在聯合國峰會上,當面指責臺下的成年人偷走了她的夢想和童年。於是在新冠元年,我終於認真地看了氣候女孩的採訪。不是那些調侃的文章,而是聽她自己是怎麼講的。

她在一次採訪中解釋了自己的行為,因為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她會專注於一些事情,如果她是一個「正常人」,可能就不會行動了。而她的行動帶動了全球的少年們上街遊行,希望奪回屬於自己的未來。

那麼,我們要如何理解氣候變化與人類的關係呢?

上海松江一處公廁外的洗手示意圖

重看羅馬帝國的衰落

「羅馬帝國的衰落是自然戰勝人類野心的勝利。」

這句話來自《羅馬的命運:氣候、疾病和帝國的終結》一書。這本由美國學者凱爾·哈珀寫於2017年的環境史巨作,讓我們從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以往的很多歷史研究都把自然環境當作一個穩定的故事背景,隨著越來越多的古氣候和基因歷史數據被發現,凱爾·哈珀試圖證明決定羅馬命運的還有細菌和病毒、火山和太陽周期,而這些研究正帶領我們進入一種新的認知階段。

凱爾·哈珀在書中指出,羅馬人在無意中與大自然合謀,釋放了病原體進化的潛在力量,創造了一種可供致命微生物生存、傳播和繁衍的生態環境,而這種環境正是羅馬帝國雄心勃勃的社會發展所培育出的意外而弔詭的結果。

然而,目前為止,人類對微生物的了解還處於初始階段。隨著微生物基因學的發展,也許在未來,我們會對過去幾千年的病原體有新的認知。

此外,凱爾·哈珀還指出,氣候變化和傳染病不無關係,它們是兩種相互重疊的自然力量,有時候會產生協同作用。而其他時候,氣候變化可以激發生態或進化上的改變,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在書的結尾,凱爾·哈珀寫下了一段有些悲觀的結論:

「羅馬人與自然的相遇,代表的不是一個消失的古代世界的最後一幕,而是一場新戲劇的序章,這樣的情節仍在我們周圍繼續上演……在一個發展過快的全球世界,大自然的復仇開始顯現,儘管人們一直在幻想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線下店內的宣傳畫

抓住反思的契機

正如很多環保人士的「玩笑」所言,人類需要地球嗎?需要。但地球需要人類嗎?不需要。

對於正在經歷疫情的我們來說,即使仍然對自然環境保持漠視,反觀人類社會內部,也有重重問題亟需反思。

近日,《金融時報》的一篇

文章

中,科學評論員安賈娜•阿胡賈(Anjana Ahuja)指出,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場大流行病,而是「並發性流行病」( syndemic),即新冠病毒的幫兇是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疾病,而這些疾病背後隱藏的是「不平等和貧困」。比如在高收入國家,肥胖症日益被視為窮人的疾病。

在「疫情對你的改變」的對話中,多數人都會告訴我,自己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現代人獲得健康的門檻並不低,而且被層層遮蔽。

對於面對住房壓力、工作壓力和社會潮流影響的大城市上班族來說,他們可能無暇去挑選健康的食物,而選擇刺激味蕾的工業快餐;他們可能以996的頻率坐在電腦前,無暇讓骨骼和肌肉得到舒展和鍛鍊;他們可能住在一個個價格高昂的封閉方盒子裡,不認識鄰居,也不知道周邊在發生什麼;他們可能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很難了解除了人類以外的生物是如何生活的,包括病毒。

《病毒星球》的作者卡爾·齊默則認為,病毒包含了兩面性,一面是致命的,另一面則賦予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創造力。

也許可以用相同的方式來理解疫情,疫情是自然發給我們的一個信號,疫情在帶來危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改變的契機。遺憾地是,很多人還抱著「一切照舊」的幻想,不僅無暇反思人類現代生活對自然造成的影響,也不屑於反思人類社會內部的問題,甚至製造出更多衝突和隔閡,進而給病毒創造出更多傳播的機會。

不過,不幸中的萬幸是,疫情的這次演練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危機中「自救」的重要性。不用指望救世主的出現,也不用等待決策者們達成共識。依靠珍惜生命的普通人自下而上的行動,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從水滴匯聚成海洋,也許是一條新的出路。

因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與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IDF)聯合製作了這個短片系列,紀錄了新冠元年發生的三個故事,讓大家看到,普通人在如何反思和行動。

海報攝影:沈健文,製圖:馮婧
點擊下文小標題可觀看短片視頻

① 重建普通人與食物的關係

社區支持農業(CSA)並不是新話題,這是解決當下全球農業問題的一個持續性實踐。疫情嚴重期間,很多人不得不自己燒菜做飯,開始重新思考自己與食物的關係。

馬哥是上海松江人,70後,小時候家裡種過田,大學畢業後在市區做白領。經歷過職場壓力和應酬帶來的健康問題後,他開始想念小時候的味道,並決定重建與食物的關係。

他把松江的時令食材變成白領午餐,傳播「從田頭到餐桌」的理念,減少中間環節。

馬哥的外賣便當採取提前預約制,4份起送,這就需要你找到同樣注重食物品質的同事。這不同於方便的外賣平臺,可以隨叫隨到,而且很多人都是獨自吃外賣。

馬哥的便當盒是循環利用的,用可降解材料製作。吃完的飯盒需要簡單衝洗一下,會當天或第二天回收。這也不同於一般外賣的塑料餐盒,吃完丟到垃圾桶就可以。雖然這些垃圾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才能被處理,但吃的人不會了解。儘管這些塑料餐盒也可以被回收,但需要高額的處理成本。

乍看上去,馬哥的便當並不「方便」, 卻吸引了越來越多注重環保的年輕人,而這些年輕人要在「便利」和「品質」之間做出權衡。

雖然不「方便」,卻符合可持續的生活理念,一方面不會產生額外的垃圾;另一方面,生態種植不會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有機食材也讓人更健康。

「中國人講藥食同源,食物是你最好的藥。」這也是馬哥想強調的人與食物關係。

② 重建普通人與土地的關係

自然界中不會產生垃圾,但現代社會面臨垃圾的爆炸式增長。據世界銀行2018年預測,如果人類不妥善處理垃圾,到2050年,全球的垃圾量將增長70%,達到每年34億噸。而在城市生活垃圾中,食物垃圾佔比近一半。如果這些食物垃圾能被妥善處理,不僅能解決垃圾問題,也能將有機質重新歸還給土地,解決土壤貧瘠等環境問題。

王珏住在北京,就職於一家環保機構。她有一個溫馨的小院子,在裡面實踐堆肥。對於她來說,堆肥實踐就像是養了一群

微生物寵物

王珏的生活理念是物盡其用,「就是人類最基礎的那一層快樂,摳門兒,不勞而獲,不需要花錢。」堆肥中變廢為寶的過程,讓堆肥者著實體會到創造新價值的快樂。如果說城市綠化的體量不足以讓現代人站在宏觀的視角敬畏自然,堆肥則提供了一個敬畏自然的微觀視角,而且敬畏和快樂可以是一體的。

疫情隔離期間,越來越多的人跟她諮詢如何種花、如何堆肥。這些人已經意識到,堆肥是把有機質還給地球的一個簡單做法,他們希望能重建自己和土地的關係。

③ 重建普通人與社區的關係

在全球保持社交距離的背景下,人們更渴望與別人交流,尤其是在重新看到自己身邊的環境和鄰居後,社區成了普通人互相自救的避難所。

楠媽住在杭州康運社區,是兩位孩子的媽媽,疫情讓楠媽失業了,也讓她開啟了全職的社區工作。楠媽非常樂觀,說話有親和力,這讓她成為了凝聚社區的種子。大家被困在家裡的那段時間,卻成了社區活動蔓延的好時機。

楠媽發起了一些活動。比如,傳遞愛心種子,建造舊物花園,將空地變成兒童的自然教育科普空間。楠媽希望這些綠色空間能治癒城市孩子們的自然缺失症。在地球日那天,楠媽教孩子們製作「生態磚」,讓孩子們「變廢為寶」。

楠媽一直在努力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管是親子關係,還是鄰裡關係,亦或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融合。

這些新冠元年開啟的社區連結,或許會幫助普通人共同渡過新冠時代的更多挑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6000.08萬噸!長慶油田如何屢創油氣開發奇蹟?
    面對面丨6000.08萬噸!長慶油田如何屢創油氣開發奇蹟? 《面對面》專訪長慶油田黨委書記付鎖堂,介紹石油勘探新技術、新革命。 吃飯,因為井隊跟生活基地有點距離,如果遇到下雨、下雪路滑,我們只能帶著乾糧去。當時節假日包括春節都不放假。 長慶油田含油氣層位的巖石緻密程度高,被稱為滴水不進的「磨刀石」。有專家形象地比喻,如果把中東的油藏儲層比作高速公路,那麼長慶的油氣儲層就好比羊腸小道。如何把油氣資源從「磨刀石」裡「擠」出來?考驗著長慶石油人的韌性和科技能力。
  • 普通人如何做好新零售?
    新零售」這個問題一直被大家所關注著,大家都覺得新零售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其實並沒有像大家想的那麼複雜和困難,簡單來說,新零售=線上+線下+物流。就是一體化的一種服務。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該如何做好新零售呢?
  • 四五線城市,存款10萬月薪6000,如何理財和買房?
    近日,某網友提問:自己生活在四五線城市,手裡有存款10萬元,每月到手工資6000塊錢左右,想要理財和買房,該怎麼做? 那麼,10萬存款對於買房來說,算多還是算少呢?每月工資到手6000塊,又能夠剩下多少錢呢?想要理財和買房,又應該怎麼操作才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理財那些事兒。
  • 美元跌跌不休,普通人該如何賺錢?
    回歸正題,如果美元貶值的話該如何獲利呢,可能這個對於我們很多普通人來說操作上有難度,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在外匯市場上做空美元。這有點像股票中的做多和做空,比如我現在從美國貸款100萬美元,約人民幣700萬,但是隨著美元的貶值,可能我們到時候要還的人民幣就只有300萬或者200萬了,同時如果能在通脹嚴重的時候購買美國的固定資產,等市場穩定以後,這個價值將會不可估量。
  • 當一個人擁有1萬、10萬、100萬的時候,該如何理財?
    人的生活離不開物質基礎,從物物交換到貨幣作為中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沿革,如今理財更加傾向於財產的保值和增值,簡單的說就是不能虧,還要有盈利。如今社會理財項目和產品形形色色,各種基金、股票、保險等一系列理財產品,但是當你擁有財富的時候該如何理財,今天就寫寫當一個人擁有1萬、10萬、100萬的時候,該如何理財?一、 擁有1萬的時候該如何理財。
  • 賈伯斯、沈殿霞、帕瓦羅蒂、都因此病離去,普通人該如何預防
    連億萬富翁都無法保全自己,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種病也屬實算得上是一種絕症了,因此在日常做好預防和養護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提到胰腺癌,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畢竟該癌症的死亡率實在是太高了。根據目前的研究表明,該病90%的病人都會在確診之後於一年之內死亡,而其5年生存率更是僅有1%~3%,這也屬實是讓很多人都感到了恐懼。
  • 公司給6000的工資,卻要求做10000的工作量,怎麼辦?
    畢竟,更高的工資則可以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每個月的壓力也會小很多,而且如此一來,工作方面也會更加有動力。但是,公司或者領導卻並不這樣想,甚至可以說他們想要給最低的工資,讓員工做最多的事情。例如,近日某位網友提問那般:公司給自己發6000塊錢一個月的工資,卻要求自己做10000塊錢的工作量,該怎麼辦?
  • 3000元人民幣約能兌換50萬韓元,普通人在韓國能消費一個月嗎?
    那麼,面對3000元人民幣約能兌換50萬韓元的現象,普通人在韓國能消費一個月嗎?首先,從整體來說韓國消費水平偏高,同時工資待遇也相對較高。其中有些較高收入群體年薪在3400萬韓元到5000萬韓元左右,兌換成人民幣約為20萬到30萬左右,而該收入水平看似較高,但在韓國也屬於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去還算不上真正的富人。
  • 一分鐘了解|普通人該不該買商業保險?
    今天點點和大家聊一聊關於普通人該不該買商業保險這個話題。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觸過保險,但每個人的態度不一樣,有的人認為保險就是花冤枉錢,也有人認為已經購買了社保就沒必要買其他保險等。大部分人或多或少會對保險有一些偏見,其原因就是對於保險不了解,或者被保險銷售的行為冒犯到。
  • 送餐服務商FoodPanda獲得6000萬美元新一輪融資
    送餐服務商FoodPanda獲得6000萬美元新一輪融資 Rocket Internet旗下的送餐服務商FoodPanda(空腹熊貓)獲得了6000萬美元的新一輪融資
  • 再封一城,偷渡確診女子朋友圈曝光:普通人的生活,該如何重來?
    因為楊佐某的任性妄為,毀掉了不僅是一個小區居民的正常生活。從她的吃穿住行的高品質生活狀態,包括舉家帶著保姆同行。可見楊佐某一家的經濟狀況,必是十分富足。有網友給楊佐某簡單算了一筆帳:兩個全職保姆,一個月起碼要支出1萬元;經營三個孩子的生活開銷需要1-1.5萬元;維持楊佐某的富太太生活,一個月起碼要1-2萬元......也就是說,楊佐某這一個月,便花掉一個普通人一年的工資。對楊佐某來說,這次偷渡,可能就是一次心血來潮的探親,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
  • 《活著回來的男人》日本二戰前後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過的?
    從東京旅行回來以後,連續買了理想國譯叢關於日本的好幾本書,有實在看不下去的,也有很不錯的。這本《活著回來的男人》就非常平實和有趣。是的,有趣,行文十分平實,對生活中的艱難沒有情感性的發洩或者批判,就是生活化的描述,參雜著感人的瞬間和有趣的片段。在很多影響人生的關鍵節點上,事情發生的順其自然,人隨著社會大勢隨波逐流,主人公作為一個普通人,不過是平淡且努力的活下去。就像他自己說的,在每日都需要為生活奔忙的時候,沒有餘裕去思考更多。
  • 普通人如何在職場逆襲?只要記住這幾點,你也可以
    有人說我們在職場中就是個普普通通的人,究竟該如何逆襲呢?現在大城市八成人工作十年月薪都不過萬,但也有很多人畢業就過萬,從月薪三千到三萬,也大有人在,除了教育背景和家庭條件的影響,他們靠自己都是怎麼做到的呢?只有足夠努力,才有資格在經年後回首,說出那句「對得起自己」。只有曾歷艱苦,才有機會笑看過往,道一句「我曾用盡全力」。我們要相信普通人同樣可以在職場中逆襲!
  • 普通人如何求婚最浪漫,普通人怎麼求婚
    普通人怎麼求婚,普通人如何求婚最浪漫?求婚可是一輩子的大事,女人與男人一生難忘的時刻,我們不似明星求婚那樣轟動,不像小說裡那樣夢幻,也沒有電視劇裡那樣甜蜜,作為普通人的那要怎麼樣才能給女人一個浪漫的求婚呢?普通人要如何求婚才浪漫呢?
  • 廣州打工仔30歲了未婚,月薪6000存款8萬多,該不該辭職創業?
    來自農村的阿勇,在廣州打工已經多年了,一直在手袋廠上班,剛開始是在車間做一個普通的車位工,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了手袋製作技術,從那以後就在手袋廠裡面專做樣板,工資也加到了6000左右,這幾年憑藉自己吃苦耐勞,省吃儉用,幾年下來存了一點小錢
  • 加拿大移民:加拿大每年接待40萬新移民,普通人如何成功移民?
    加拿大最新的移民目標是根據2021-2023年移民水平計劃來實施每年接待40萬新移民,年度報告則是進一步闡述了聯邦政府如何實現其新移民目標。01 2019年加拿大迎來的新移民超過100萬加拿大在2019年接受了100多萬移民,這其中包含了以學籤和工籤申請的新移民人士。其中以永久居民身份登陸超過34.1萬,另有40萬人獲得了工作許可,超過40萬人持有學習許可。
  • 從綜藝《婚前21天》,看普通人該如何操辦婚禮
    一直喜歡傅首爾在《奇葩說》裡面的精彩表現,她在演講裡面經常提到他與老公老劉的生活片段,特別是一些與老劉不同三觀的碰撞。可能是因為這樣,綜藝《婚前21天》特意邀請了他們這對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來參加節目,記錄他們舉辦婚禮的全過程。
  • 西班牙新移民該如何在當地經濟生活?
    不過,西班牙這個國家經濟情況較為良好,人均收入和GDP都較高,生活水平較為富裕,而且擁有諸如巴塞隆納這樣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因此在移民市場上也受到了眾多高淨值人士的關注。那麼中國人移民西班牙後該如何在當地經濟生活呢?
  • 第17屆未來人居發展論壇,如何構築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特別是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期間,作為保護人們身心健康和安全的重要防線,社區的作用開始突顯,一些關於智慧社區與居住環境的需求也開始得到廣泛關注。具體到人居層面,是對迭代建築功能、升級和重塑綠色健康生活環境的實踐和探索,而這些實踐想要取得成功,離不開數位技術的支持。
  • 字母哥新合同到底有多誇張?他1天賺的錢,將近普通人23年的薪水
    相信球迷們對字母哥這名球星並不陌生,在他與雄鹿正式達成1份5年2.282億美元的續約合同之後,字母哥也成為了NBA歷史上斬獲數額最大合同的球員,平均4560萬美元的年薪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或許大家看到2.282億美元沒有什麼概念,畢竟如此龐大的數額離我們太遙遠了,那麼字母哥新合同到底有多誇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