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龍,這個名字對普通觀眾來說不是耳熟能詳,不過若說他就是熱播劇《甄嬛傳》裡的溫太醫,想必大多人就能對號入座了。該劇目前正在東方、安徽衛視以及樂視網同步播出。作為演員,張曉龍的戲份不算重;他大量的工作其實是在幕後,作為《甄嬛傳》的禮儀指導,要讓嬪妃們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看起來有模有樣;要糾偏以往古裝劇中禮儀上的瑕疵和錯誤,要讓《甄嬛傳》中的傳統禮儀細節儘可能地還原歷史。從該劇備受業界和觀眾稱道的反饋看,每一個細節都成功了。
張曉龍 正式的身份是中戲表演系副教授,主要擔任形體課程中的中國代表性舞蹈與古代禮儀部分的教學。除了「老師」、「演員」以外,張曉龍最多的工作就是古裝影視作品的禮儀指導: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孔子》、《赤壁》、《花木蘭》、《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等以及電視劇《臥薪嘗膽》、《三國》、《蒼穹之昴》、《甄嬛傳》等;張曉龍還是導演,《哈輝新雅樂》以及CCTV8的形象宣傳片都出自其手。在影視圈被打上「浮華」、「淺薄」標籤的當下,張曉龍的資歷和才學確實讓人刮目相看。
調教大腕
從《臥薪嘗膽》(導演:侯詠;主演,陳道明)開始,張曉龍擔綱影視作品禮儀指導已有10個年頭了。調教過無數大腕,周潤發、林志玲、趙薇、陳道明、陳建斌等;在參與作品的禮儀要求上,不乏嚴謹者,也有不少的糊弄者。在張曉龍看來,電影《孔子》(導演:胡玫;主演:周潤發、周迅)的禮儀是最講究的,只不過因為題材和故事等原因,此片在商業和票房上不成功。還有一些戲說劇、穿越劇,創作者要麼是請他過去粗略指點下,演員們依葫蘆畫瓢,學個樣子就行了;有的則是開機後拍不下去了,演員們的姿勢、動作實在太離譜兒,於是臨時請他救場。而《甄嬛傳》則是張曉龍見過的對禮儀細節空前考究的古裝劇。
禮儀糾偏
《甄嬛傳》的第一個鏡頭是太監執鞭三響,群臣上朝……而非大多歷史劇中太監一聲響徹大殿內外的「上朝」;類似的糾偏還包括,上大朝的時候群臣是在乾清門御門聽政,其他清宮戲都是在太和殿或者乾清宮內議事;太監侍衛路遇皇帝妃嬪需躬身面壁,待步輦隊伍遠去方可回身;宮女夜晚侍寢時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隨時聽候召喚。再具體點的細節,如槿汐向小主們行禮時是雙拳累加,雙膝稍彎,而其他奴婢則是手背、手掌相疊。這是因為槿汐是年齡較長、身份較高的宮女,也稱姑姑;眾嬪妃向皇后行禮時要三拜九叩首等,平輩或者同級別之間的人不用行大禮,行萬福禮即可。
講究細節
張曉龍說,對上述禮儀細節的考究主要歸功於鄭曉龍對於品質的追求。《甄嬛傳》劇組在禮儀上的培訓時間長達兩個半月,張曉龍帶領主要演員和配角們花費大量的時間練習趨步,即走路時上身不能亂晃。張曉龍透露,「劇組給孫儷配了雙花盆底鞋讓她回去練,橫店有不少地方有鵝卵石,以致摔倒崴腳是常有的事兒。」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此話不虛,同樣都是古裝劇,同樣都是描寫宮鬥,《甄嬛傳》能引發觀眾對傳統禮儀的興趣,而如《武則天秘史》、《後宮》之流的作品卻能俗濫到把一個題材推向人神共憤的深淵。
花絮:張佳寧眼中的舅舅
張佳寧是熱播劇《媳婦的美好時代》中的潘美麗,一個看起來有點傻,但卻執著可愛的農村女孩兒;以及剛在北京衛視播完的電視劇《林師傅在首爾》中,師母宋丹丹眼中的叛逆女兒、小眼型男林永健的單戀對象。對,她就是那個長著娃娃臉的可愛女孩。
張佳寧小時候父母離異,便和媽媽、舅舅、姥姥、姥爺一起生活。從某種角度看,舅舅張曉龍扮演著父親的角色,「從小對我很嚴厲,我有點怕他但又很服他。直到現在,我倆還是更像父女,而不是朋友。」
張佳寧走上演員這條路其實是張曉龍的選擇。「我們家沒人從事這行,他覺得我還算有天分,從小膽子大,不怕人,唱歌、跳舞,敢在人前表現。考大學時就建議我去報考中戲和北電。」由於張佳寧考中戲時,張曉龍已經在中戲任教,於是很容易遭致所謂的「關係說」。張曉龍對此感到很是抱歉,「張佳寧因我受到的全是壞影響,當年考中戲,很多人會說她有個老舅。但她當年不僅考上了中戲,還考上了北電,專業課都是第一;還有現在接戲,有人說是不是我的關係,我要是跟導演關係那麼熟,我幹嗎不自己演呀,自己紅呀。」
張佳寧聽完記者的上述轉述後,樂了。她說就是喜歡老舅這種耿直的個性,但更喜歡他的才氣。「老舅這一路走來挺不容易的,他挺全才的,能跳能演能導,又懂那麼多專業上的知識。有時出去旅遊會看到他隨時隨地都在學習,比如遊覽名勝古蹟,參觀博物館,只要是和他專業相關的,他都會隨手記下來。好多女孩子特喜歡我老舅,都是被他的才氣吸引。」不過張佳寧悄悄透露,「我老舅現在單著呢,我是不擔心,他太優秀了。」
感情雖尚屬空白,但看到老舅事業風生水起,張佳寧很替老舅高興,「溫太醫是他演得最好的角色,我現在天天追著看呢。」對於兩人將來有無合作可能,張佳寧大笑說,「只要不演情侶,演什麼都行。」
晨報記者 馮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