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牽動著全球政治家們的每一絲敏感神經,「大嘴」川普與「不誠信者」希拉蕊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原本佔據相對優勢的柯林頓夫人在新「郵件門」打擊下情況略顯不妙。
從維基解密新近公布的近兩萬封郵件來看,民主黨初選中的醜事和希拉蕊個人作為政客的虛偽大抵昭然若揭。透過這些郵件我們首先可以看到希拉蕊競選團隊與民主黨高層,內定了黨內候選人(桑德斯大爺略顯無辜)。此外,參與「洗錢」,操控媒體,僱傭「水軍」等,一切都坐實了川普送給她的稱號——騙子。
與「老派政治家」而言,希拉蕊無疑符合他們的標準化要求,新興政治家族出身,夫君柯林頓是美國所有活著的總統中最受歡迎的,自身作為女性可以贏得大量女權主義者選票,對外強硬更是可以獲得保守主義者支持。所以,這是一個堪稱「完美」的總統形象,原本她的大選之路應當一帆風順。
然而「不幸」的是,2015年3月爆發了第一波「郵件門」事件,希拉蕊在擔任國務卿的4年時間裡一直使用私人電子郵箱同時處理公務和私事,而她的助手也沒有遵守《聯邦檔案法》規定,將其電子郵件備份到國務院的伺服器上。之後,各種諸如使用私人郵箱只是「圖個方便」,以「沒有人希望公開自己的私生活」為理由在郵件提交審查前刪除了3萬多封所謂私人郵件等,希拉蕊的形象受到了重大影響。
事實上,這一波對於美國民眾而言,其實並不大在乎她違反了條例甚至洩露了秘密,而是她和她的團隊對「郵件門」行為的解釋反反覆覆,造成了民眾對她的信任危機。因此川普攻擊她最喜歡拿的把柄是「她是個騙子」。
尼克森總統時期的「水門事件」眾所皆知,美國民眾在送尼克森連任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依舊是如此「老實、可愛」。 在「郵件門」問題上一直死不認錯的希拉蕊面對輿論的追究最終承認「那是一個錯誤」,並稱「對此我感到抱歉,我對此負責」後,希拉蕊的民意支持率持續增長。
很快,到了今年7月,美國聯邦調查局向司法部建議不起訴希拉蕊,因為未發現她有意違反法律的證據。這對正迎接民主黨全國大會的希拉蕊來說是絕佳喜訊。但是,沒過幾天劇情反轉,新版「郵件門」事件出爐。如今的希拉蕊在部分民眾心中已經同「不誠信者」畫上了等號,如桑德斯支持者們前往各國媒體聚集的記者中心靜坐抗議,其中許多人甚至用膠帶或布條綁住嘴,寫著「我們被封口」「這不是民主」等字樣表達憤怒之情。
的確,這並不民主,不管是內定了黨內候選人還是美國聯邦調查局向司法部的建議,包括之後所謂的「俄羅斯人製造該事件」的離奇聲音。整個事件徹頭徹尾的瀰漫著政治操控的味道,在過去,美國的民主模式常被看成是西方民主的典範。而當下,美國政治儼然已經開始變成一個由一小部分掌控權力的階層控制普通大眾的寡頭政治了,無怪乎美國前總統卡特曾談到:「美國是一個寡頭而非民主國家。美國民主是虛偽的,不管控制國家和媒體的寡頭向它注入了多少資金……令美國成為偉大國家的政治體系事實上已被摧毀。如今,只有政治行賄沒有止境的寡頭才能決定推舉誰當總統候選人、讓誰當選。」郵件門走向我們無需多做揣度,但是整個事件撕開了美國政治制度金玉其外的外裝,透出趨於崩壞的內裡,不知一向自我標榜公平正義的美式民主將如何自處?
坊間有戲言,「大美興,川普王。」也許,相較希拉蕊而言,從誠信角度來說,川普是美國民眾更合適的選擇,然而,他似乎並不符合「美式民主」和「老派政治家」的要求,所以美國大選究竟會如何,並不好判斷。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大洋彼岸看著這羅生門般的鬧劇如何繼續了。
當然,如果希拉蕊·柯林頓最終登上總統寶座,借用一句美國媒體的妙語「或許,這就是擔任帝國總統一職的新標準——要的不是坦誠,而是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