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耕種,晚上讀書,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

2020-12-12 作家鬼譚

白天耕種,晚上讀書,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這是儒家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所追求的一種小康生活圖景。在中國的鄉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大門的牌匾上,雕刻著「耕讀傳家」四個字,也有許多家庭的中堂掛著「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對聯,都表達了中國鄉村社會對「耕讀文化」的追求與憧憬,是鄉村社會的一種理想化圖景。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農業社會,在儒家文化裡,讀聖賢書是做人的必修課,也是通往做官的唯一通道。而耕田卻是養家餬口的必要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在現實生活裡,有著大半的讀書人進入不了仕途,而生活在鄉下,所以邊耕作邊讀書便成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安身立命。而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高德。在儒家文化裡,做人才是第一要義,道德是至高無上的。

在古代,過著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夜晚讀書生活的人,大致有三種:

一類人是鄉村的小地主,自耕農。這類人讀過書,但沒有考取功名,沒有進入仕途,然後繼承了上輩耕讀傳家的傳統,一代一代過著白天耕種,晚上讀書的安逸日子。

一類人是隱士。這部分人是那些有文化卻不願意做官,或者是做不了官,就回家在鄉下過著一種「日入開我卷,日出把我鋤」的悠閒生活,邊耕邊讀,與世無爭。

還有一類人是辭官的人。這類人或者官場失意,或者厭倦了官場生涯,於回辭官回鄉,過起了日耕種夜讀書的退隱生活。

由此可見,耕讀生活是中國農業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是儒家文化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鄉村生活的理想圖景。過著這種日耕夜讀的生活的人,也是分幾種不同類型,並不是都是所謂的追求人生最高境界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是一種生活態度,日耕夜讀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人生境界無關。

不過,今天已經進入一個名利心過重,拜金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心浮躁,貪慾橫世,為了金錢名利可以丟棄人格,拋棄尊嚴,不顧親情,一切以金錢利益為重,以利己為中心,確實傷害到了人類道德人倫的底線。我們回頭重溫古代儒家倡導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生活,對今天的人們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如果我們放棄對金錢名利的追逐,離開繁華的都市,回到鄉村,或者選擇一處山林,種幾畝地,養幾坡花,飲山泉甘水,吃粗茶淡飯,白天讀閒書,夜晚賞明月,堂下兒孫繞膝,身旁拙妻相伴,也不失為一種高境界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笑看人生浮沉事,淡泊名利天地間
    回首似水流年,我們的心慢慢變老,遠離年輕。遵循一切自然規律,不主觀妄為,與世無爭,用一種淡然的心態去對待人生的起落沉浮。成敗也要坦然,讓純淨的念想貫穿一生,寵辱不驚,自我清歡。 人就應該淡淡地生活,讓自己擁一份淡淡的情愫,淡泊名利才是一種境界。
  • 讀了這三首詩詞,才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兩個字
    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九首,應該是李白晚年所作,那時的他經歷了賜金放還和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變故,對於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他看來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活著的人便是旅途中的行人過客,逝去的人則是回返虛無的歸人罷了。人生苦短,千百年來有多少人曾為此嘆息。
  • 人生感悟:與世無爭,自享安樂
    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與世無爭,那麼天下人便沒有能和他相爭。人活在世上,總有人感到很累,這其實都是自己功利心在作怪。有了功利慾望人就會產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想法,看天下熙熙,觀天下攘攘,都是為了一個利字啊!利慾薰心的人不得不累呀。
  • 讀書三境界,這個版本的你聽過嗎?
    韓愈告訴我們,如欲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就要勤加修煉、倍加磨礪,決不能指望很快成功,也不能被世俗的名利所誘惑。對於為文者,只有不斷培養自己的高尚道德,才能寫出「實遂」「光曄」的文章來。倘若追求速成,其結果往往是速朽。蘇軾曾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韓愈在為文上成就,在於其踏實苦學,「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力求修德與修文同步進行。
  •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淡泊名利,擁有超然物外的豁達心境
    淡泊二字最好。譯文:淡泊兩個字是最好的,淡,就是恬淡:泊,就是安泊。恬淡安泊,沒有其他的妄念,這樣的心該是多快樂啊。曾國藩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對於歷史上因為過於汲汲於名利而喪身敗家的先例十分熟悉,並且時時引以為戒。
  • 陶淵明這首詩無比灑脫,有一種淡泊名利的心境,而這不是誰都擁有
    陶淵明是中國人們最推崇的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一生極為灑脫,而且列是淡泊名利,真正做到了視金錢如糞土。而且他又極為有個性,可以不為五鬥米折腰,也可以在當了一百縣令之後,揮一揮手瀟灑地退出官場。他的很多詩作裡,那都是描寫的極為抒情,也無比的灑脫,更是把那種淡泊名利的心境表現的淋漓盡致,然而這樣的一種精神,也是令無數人嚮往,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的卻是沒有幾人。
  • 南懷瑾:中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做到這三句話,人生將不可限量!
    他又是一位修行者,極具慧眼和人生智慧,他向世人提出了人生最高境界,其實並不深奧,每個人都能領悟一番,升華人生。   這三句話將人生最高境界講解的非常透徹: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鬧,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 與世無爭不與別人爭,與自己爭才能做強自己
    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是如今不少人的人生處世哲學,何為做人要與世無爭呢?就是不與人爭名利,不與別人爭享受,做最好的自己。與世無爭可以少一些做人的煩惱,更不會與人之爭帶來災禍,如此是一種超然達觀的人生處世態度。
  • 感受紅色力量 探索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千差萬別,有為名利二字所困者,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為聲名所累,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為利益所趨,然而更有為老百姓傾心謀利益的人生大境界,他們「永遠的豐碑」建在了老百姓的心上,儘管光陰流轉,時代變遷,但他們那種廣闊的共產主義情懷,那種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那種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那種無私忘我的犧牲精神,那種艱苦樸素埋頭苦幹的作風……卻依然可以穿越歲月煙塵與日月同輝,是千金難求的精神財富
  • 讀懂這兩個字,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活一世,總是需要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才會看透人生,看清現實,讓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從而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來此世一趟,總會經歷過困難、挫折、酸甜苦辣等等,無常是人生的常態,什麼金錢,權力,富貴,地位,事業,不過是過眼雲煙。看透得失,坦然面對,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好好地活在當下,參悟人生。 所以,看透,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讀懂這兩個字,便讀懂了人生。
  • 養性之道,在於淡泊名利,瞭然於心!
    穿梭在這一片空靈的世界裡面,縱使天地無限寬廣,你也可以肆意遨遊。在道家經典記述中,列子能夠駕風行走,他對人世間的享樂,從不去刻意追求。如果一個人可以順乎天地之道,遵循自然的本性,繼而將自我同化到萬物的變化之中。那麼,他就可以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天地之間。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也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
  • 把握好人生每一個航標,不要被名利所絆,從而遺恨終生,悔不當初
    淡泊以明志,它是人生的一種坦然,也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許多事情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我們無法預料,也更不能強求。淡泊因自信而生,自信因淡泊而不安。淡泊是一種耐得住繁華又耐得住寂寞的人生境界,順利時,不驚不喜,怡然自得;逆境時,亦不大悲大愁,自暴自棄。視艱難波折為必然,在努力中體驗出歡樂,在淡泊中充實著自己。
  • 10種人生最高境界
    生命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忙中不說錯話,亂局不看錯人,複雜不走錯路。事業的最高境界:愛崗盡職無憾,養家小康無憂,自己開心無悔。榮譽的最高境界:你已遠離江湖,江湖還有你的傳說。喝酒的最高境界:你還知道他是誰,他已經不知道你是誰了。交友的最高境界:久不聯繫,常在心中。
  • 人到中年的蘇軾在仕途進退兩難,雨後的尷尬寫出對生活的淡泊名利
    但是生性曠達對於人生已經有了幾分淡泊,20歲的他就高中進士,美麗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不過這幾年的仕途經歷也讓他看到「學而優則仕」,遠非十年寒窗那麼簡單,那麼單純。在這一年,蘇軾在鳳翔通判任上趕赴長安城,得以重遊終南山。在路上的時候遭遇一場雨,頓時發出了人生感慨,寫下了這樣的一首宋詞。表達出了人到中年的他在試圖當中進退兩難的境地。
  • 大智若愚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大智若愚者在生活當中的表現是不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做人低調從來不向人誇耀自己、不抬高自己,做人的原則是厚積薄發,寧靜致遠,注重自身修為、層次和素質的提高,對於很多事情持大度開放的態度,有著海納百川的胸懷,這是真者的境界,也是為人處世中至高無上的境界。難得糊塗不糊塗,大家都知道,「難得糊塗」與「吃虧是福」是相對應的。
  • 名利是一把雙刃劍,掌握不好也可利令智昏,損人亦損己
    人生一世,若擁有一個淡泊名利的心境,去細細地品味人生,生活會變得更加陽光燦爛。有昨天的擁有,才會有今天的失去,只有曾經擁有過名利,你才有一定的權利說:「我已淡泊名利。」誠然,淡泊是一種飽經人生滄桑後的灑脫和成熟,是一種嘗盡人生五味的自信和優雅。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在一個「度」字(經典)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業不求滿,花看半開時,酒飲微醉處。」度「節制之度,寬容之度,包容之度。「坦然」與」度「互為因果,因有度方坦然,做人處事之所以坦然了是因為有度。人生有度方坦然。人生如尺,要有度。
  • 南懷瑾:我把人生最高境界總結為三句話,若能看透其中,漸入佳境
    此為南懷瑾闡釋的人生最高境界;南懷瑾,中國文化國學大師、佛學師,常為眾人傳授佛學,修身養身之道。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一個完整的人,須有心、骨、表組成;也就是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三教合一,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