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耕種,晚上讀書,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這是儒家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所追求的一種小康生活圖景。在中國的鄉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大門的牌匾上,雕刻著「耕讀傳家」四個字,也有許多家庭的中堂掛著「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對聯,都表達了中國鄉村社會對「耕讀文化」的追求與憧憬,是鄉村社會的一種理想化圖景。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農業社會,在儒家文化裡,讀聖賢書是做人的必修課,也是通往做官的唯一通道。而耕田卻是養家餬口的必要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在現實生活裡,有著大半的讀書人進入不了仕途,而生活在鄉下,所以邊耕作邊讀書便成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安身立命。而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高德。在儒家文化裡,做人才是第一要義,道德是至高無上的。
在古代,過著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白天耕種,夜晚讀書生活的人,大致有三種:
一類人是鄉村的小地主,自耕農。這類人讀過書,但沒有考取功名,沒有進入仕途,然後繼承了上輩耕讀傳家的傳統,一代一代過著白天耕種,晚上讀書的安逸日子。
一類人是隱士。這部分人是那些有文化卻不願意做官,或者是做不了官,就回家在鄉下過著一種「日入開我卷,日出把我鋤」的悠閒生活,邊耕邊讀,與世無爭。
還有一類人是辭官的人。這類人或者官場失意,或者厭倦了官場生涯,於回辭官回鄉,過起了日耕種夜讀書的退隱生活。
由此可見,耕讀生活是中國農業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是儒家文化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鄉村生活的理想圖景。過著這種日耕夜讀的生活的人,也是分幾種不同類型,並不是都是所謂的追求人生最高境界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是一種生活態度,日耕夜讀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人生境界無關。
不過,今天已經進入一個名利心過重,拜金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心浮躁,貪慾橫世,為了金錢名利可以丟棄人格,拋棄尊嚴,不顧親情,一切以金錢利益為重,以利己為中心,確實傷害到了人類道德人倫的底線。我們回頭重溫古代儒家倡導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生活,對今天的人們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如果我們放棄對金錢名利的追逐,離開繁華的都市,回到鄉村,或者選擇一處山林,種幾畝地,養幾坡花,飲山泉甘水,吃粗茶淡飯,白天讀閒書,夜晚賞明月,堂下兒孫繞膝,身旁拙妻相伴,也不失為一種高境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