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天氣很熱。
村姑陳這體質,一到夏天就想蟄伏。
懶怠動彈的時候,就出去蹭茶喝。逛逛幾個熟悉的茶莊,聽一聽圈內的八卦。
這兩天聽說一個奇聞。
說的是「巧克力味是高等級老白茶的標誌,只有等級高的老白茶才享此殊榮!」
一聽就嚇壞了。
就好像,二百五明明是一句罵人的話,結果有人偏說二百五是一句讚美之詞!聽到的人是不是會被這奇葩的想法嚇到?
經過多年實踐,村姑陳已經可以確認,巧克力味,明顯是白茶在儲存過程中,受潮跑氣了才生成的味道,是正常老白茶當中不應該出現的味道。
怎麼可能搖身一變,居然從大反派變身大英雄,成為了高等級老白茶的標誌性香氣了呢?
老白茶當中的香氣很多,有稻穀香,有花香,有藥香,有陳香,有竹葉香。
毫香,是新白茶當中的毫香延續過來的。花香,藥香,也是新白茶當中的花香與藥香延續而來的。竹葉香亦是新白茶時期就有的老朋友了。
陳香,是老植物老枝老葉自然會生成的氣味,也是正常的該有的香氣。
那麼,老白茶中的巧克力味,是新白茶中的哪一種香氣轉化而來的呢?新白茶可是沒有巧克力味的。
不知道喜歡巧克力味的茶友有沒有細細聞過,生成巧克力味的老白茶,它是沒有毫香的,或許說,毫香幾乎是忽略不計的、被巧克力味壓得死死的。
那就可以解釋了。
老白茶中的巧克力味,是新白茶的中的毫香轉化過來的。
有巧克力味的老白茶,這就沒有稻穀香。毫香受潮後,異常轉化,生成了巧克力味。
不相信?泡一碗巧克力味的「老銀針」試試就知道了。
不信村姑陳,總會信自己的舌頭吧。
《2》
存壞的老白茶,它會生成很多雜味異味。
在這些原本不屬於白茶常規氣味的氣味裡,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兩種:
一種是巧克力味,一種是梅子酸味。
當然有人基於商業利益,美化這兩種氣味,把巧克力味說成是老白茶中的高檔香氣,把梅子酸說成是梅子香,是一種清香。
茶葉酸了,居然是種清香,這嗅覺,不得不服。
難道是借鑑前人的發明創造麼?古人存壞了水果遂發明了酒、米酒釀酸了就發明了食醋。
村姑陳在不敢苟同的同時,還分外佩服這些大開的腦洞。
可以為自己不小心存壞了又捨不得扔掉的老白茶,想出如此具有商業價值的名字來。
就像李麻花明明是嘴上沒把門,偏愛說自己「酷愛分享」一樣。
都是自我美化的結果。
在多年實踐中,村姑陳發現,巧克力味,在大量存壞的老白毫銀針、老牡丹王當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而梅子酸,則著重出現在大量存壞的老壽眉的蓋碗蓋子上。
衝泡這些存壞的老白茶的時候,是需要勇氣的。
因為沸水一衝入,巧克力味,酸梅味,會清晰地出現在蓋香上,隨著熱汽騰空而起,燻得人極為不適,絲毫沒有白茶的「鮮、香、醇、爽」之美,煩悶得只想摔杯。
喝這種存壞的老白茶,還不如喝一杯香清甘活的新白茶,來得怡神靜心。
有的時候,老白茶並非好白茶,只是存壞的劣等貨罷了。
老白茶存出了巧克力味,酸梅味,如果實在捨不得扔,自己留下喝就行了,千萬別拿出來賣,忽悠人家買。
買了的茶友,現在可能還不懂。哪一天回過味來,知道巧克力味道的白茶系純壞所致,怕不得當場就要問候茶商的祖宗了。
《3》
為何,同樣都是存壞的老白茶,老銀針、老牡丹和老壽眉,它們呈現出來的氣味,差異那麼大呢?
這是因為,這三種白茶品類,它們的形態結構完全不一樣。
不同的部位,受潮後生成的氣味,不一樣。
就算同父同母的三兄弟,由於從父母那裡繼承的遺傳基因不一樣,長大之後的成就,也大大不同。
老銀針主要是芽頭。
老牡丹王是芽頭為主葉片為輔,老牡丹是芽葉相當或者葉片略微多一些。
老壽眉則是葉大而多,梗粗壯,芽頭瘦小。
在它們三個身上,都有芽頭。但芽頭的大小,芽頭的厚度、硬度、層數,都不相同。
基於這些身體結構上的不同,白茶的這三個品類,存壞了之後,散發出來的氣味,便全然不同了。
不同的部分受潮後生成的氣味是不一樣的。
芽頭多的白茶,存壞了之後,基本上都出現了巧克力味。
那是大量白毫和5-7層密封的筍殼狀結構加重發酵的結果。
芽少、葉寬大、梗粗長的白茶,存壞了之後,則奉獻出大量的酸味。說是梅子酸也可以,說是酸菜味也行。
反正不是白茶該有的氣味,更不是老白茶該有的味道。
是異族入侵的產物。
《4》
如此看來,白茶的芽頭,與巧克力味之間,如果要建立聯繫,是要有誘因存在的。
這個萬惡的誘因,就是受潮和跑氣。
唯有白茶在儲存的時候,受潮了,跑氣了,發酵變重了,改變屬性了,才會生出巧克力味來。
白茶的芽頭,是筍殼狀的結構。
一層套一層,像俄羅斯套娃一樣。
受潮之後的白茶芽頭,也就是白毫銀針的針,水分靠層層滲透、層層遞進的方式,進入它的身體內部。
而筍狀結構是密封的,它是一個封閉的空間。
易守,難攻。
但一旦攻入,就很難出來。
就像是古時皇城外城內部,有一個巨大的甕城。進去之後,內城外城同時關閉,人在裡面就像是身入甕中,插翅難逃,只有任人甕中捉鱉的份。
大量的水分進入白茶的芽頭之後,含水量超標的筍殼狀結構,一層一層包裹著,開始一層一層重度發酵。
如果當時儲存茶葉的房間溫度越高,這個發酵過程,還會更快,更重。
加之,芽頭那5-7層的殼,每層都外披著密實的白毫。
這些白毫,與通過空氣滲透進去的水分子,發生化學反應,再與空氣中的過量的氧發生化學反應。
筍殼狀結構和白毫同時重度發酵,就生成了類似巧克力味道的、受潮後重度發酵的味道。
《5》
巧克力味,它的始祖,是一種叫做可可的植物。
印第安人用可可豆製作成飲料。又被西班牙人移植到西非的小島嶼上,規模化種植 。
西班牙人發明了把可可豆磨成粉,並加糖加水調製成飲料的方法。
從此,這款名叫巧克力的飲料行銷於世。
後世有人把它冷凍起來,變成了一塊一塊可以隨身攜帶的固體巧克力。
那麼,這風靡世界的甜食,它的巧克力味,是怎麼生成的呢?
靠的是發酵。
要知道,無論是朱古力還是巧克力,都是一種重度發酵後的產物。
巧克力的氣味,是可可粉,在水和糖的共同作用下,發酵而成的。巧克力味並不單純是可可粉的味道。
而白茶,則是輕發酵、微發酵茶,含水量要低於8.5%才行。
白茶身上的這些硬體指標,與可可粉加工生成巧克力的條件,可以說是大相逕庭,南轅北轍的。
因此,發酵而成的巧克力味,不是老白茶的本味。
老白茶生成巧克力味,是白毫和芽頭的殼狀結構儲存過程中,發酵過重的結果。
不信?
可以把這款巧克力味的「老白茶」測一下含水量。
一測便知。
《6》
為什麼,坊間還有人做出誤判,認為巧克力味是高等級白茶的標誌呢?
那是因為,有些人接觸到的「老白茶」,大多是巧克力味的。
人的眼界與胸襟,是由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自己成年後所處的圈子決定的。
李白和杜甫是好友,兩個人終生都在仕途上很坎坷。
晏殊差點就點了歐陽修的狀元,兩個忘年交,在官運上都很亨通。
認為巧克力味是高等級老白茶,也就是老白毫銀針和老牡丹王專屬標誌性氣味的人,是因為自己接觸到的圈子裡,大多數是這樣的茶。
當喝過了老白毫銀針,喝過了老白牡丹,還喝過了老壽眉,在這些「老白茶」裡,無一例外地都喝到了巧克力味,難保不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認為老白茶就應該有巧克力味。
而且,當他們總結後發現,巧克力味從老銀針到老牡丹再到老壽眉,呈現出遞減的趨勢。
那麼,一知半解又善於總結的人,就會據此得出結論,認為銀針巧克力味濃鬱,壽眉巧克力味較淡,可見,巧克力味是等級高的白茶的專屬。
這跟從前人們以為地球是方的,是一個道理。
是認知的局限。
是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這些紙上談兵的人,沒有經過實踐,壓根兒不知道巧克力味,是芽頭上的白毫受潮之後,生成的專屬氣味。
形成這種簡單的思緒定勢,與其見識少,不深入產區有很大的關係。
並且,為其提供茶葉的茶商,據說有十幾年喝白茶經驗的人,誓言諍諍地表示,老白茶都是有巧克力味的!
有了這重保證,底氣更足了,更加堅信,巧克力味,是高等級老白茶的標誌。
以訛傳訛,人云亦云,不求甚解,這世界上的大多數流言,就是這麼傳起來的。
《7》
如果你真的聽了某些謬論,認為巧克力味是高等級白茶的標誌性香氣,對它心仰慕之,那也沒關係。
畢竟,各花入各眼,人吃五穀雜糧,眾口難調。
想要喝巧克力味的白茶,村姑陳可以教你自己做,在家就能輕鬆存出巧克力味的白茶。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根本不用高價去買。
要想做成一包巧克力味的老銀針和老牡丹王,方法很簡單:買半斤含水量超標的白茶,自己存一年。
如果不知道誰家的茶含水量超標,怕買到含水量太少的茶做不出巧克力味的效果來,也沒事,來請教村姑陳,我可以指點迷津。
誰家含水量高,誰家含水量標準,誰家含水量最低,這麼多年下來,我心裡都有譜。
當然,如果實在買不到含水量超標的白毫銀針也沒事,畢竟誰會直言自己家的茶含水量高呢,人家又不傻。
在生成巧克力味這個過程裡,白茶原先含水量高和不高,超標和不超標,根本不是決定性因素。
要訣是,袋子口不要密封過緊。
繩子扎得松一點,讓少量水分和空氣能進去就可以了。
另外,記得存茶的房間要朝北的、溼度高一些的。尤其是梅雨季節和颱風季節,存茶的箱子不要封住,最好敞開個小口。
這樣,一年之後,你就可以如願以償,喝到巧克力味的白毫銀針了。
按這種方法,製造巧克味的白茶,都不用等待漫長的三年時光。
只要一年,就能輕鬆擁有。
《8》
巧克力味,是重發酵的味道。它不是老白茶該有的氣味,也不是高等級的老白茶該有的味道。
巧克力味,是高等級的老白茶受潮之後,極容易生成的一種氣味。
列位看官請別相信道聽途說,也別相信人云亦云。
如果遇到了有巧克力味的老白茶,敢快扔掉吧。
如果捨不得,那就送去權威機構測一下細菌指數、測一下含水量,看看數值有沒有超標。
機器,和茶葉沒有利害關係,是不會說謊的!
要來反駁的,也請先測過自己家巧克力白茶的含水量,再來自證清白。
作秀一般自己胡亂測的,可不算。
請去權威檢測機構取得有公信力的報告來辯。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