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鎮遠古鎮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又聽說,鎮遠古鎮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築文化博物館;還聽說鎮遠古鎮,被譽為「南國苗疆的塞外長城」……於是就來到了鎮遠。
初到鎮遠,映入眼帘的是:山與城與水與人,如此地和諧共處。
四周皆山,尤其是北面的石屏山,重巒疊嶂,雄偉險峻,石崖絕壁高千仞,像一個大屏風。舞陽河水蜿蜒,以「S」形優雅地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極像太極圖。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歷經600多年滄桑的(光修建的年代就長達250年)祝聖橋,威武地橫跨在舞陽河上,成為連接舊府城和舊衛城的唯一通道。舞陽河兩岸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各式吊腳樓與他的主人,平靜地見證著古鎮上千年的歷史滄桑。
走進古城,古街古巷曲徑通幽,青磚黛瓦,高封火牆,飛簷翹角 ,雕梁畫棟。漫步在古城中,腳下的每一塊青石板每一塊青磚都會向你講述歷史的遺蹟,泣訴古鎮的悲壯。
古巷道狹長幽深,結構錯綜複雜,交叉銜連、互相達通的古巷子,構成一座四通八達的迷宮,也組成了鎮遠古鎮生生相息的血脈。古井遍布全鎮、形狀各異。有圓口的有四方的,有的形如豬槽,有的像琵琶,有的是清澈見底的自然淺井,也有深達餘丈的吊井。這些古井春夏秋冬盛澤不涸,構成了古鎮源源不斷的血液。
鎮遠古民居,依山而建,沿水而築,既有山地建築的布局,又有江南庭院的風貌。這種山與水的俊拔與靈動,使鎮遠的名居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其中「歪門邪道」是鎮遠的民居建築中獨具特色之處,他充分體現了中華風水文化中「財不露白」。
信步於古街古巷,穿梭在似與不似的迷宮中,你會發現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在這裡有著不同時代的交匯。遺存的樓、閣、殿、宇、寺、廟、祠、館等古建築,古民宅,古碼頭,古巷道,古驛道,在這裡安靜的訴說著歷史的變遷。
徜徉在舞陽河畔,低頭抬眼間均是風光旖旎。臨江而建的吊腳樓,隨山而興,的亭臺樓閣,在青山碧水間無不姿態萬千,古老中透著靈動,靈動中透著秀美,秀美中又透著詩意。
夜幕初上,點點燈光點亮了整個古城。置身其中,滿眼春江漁火,似夢非夢。耳邊飄來悠遠的琴聲或歌聲,向古城中的人們回憶著歷史,憧憬著未來。這裡,簡直就是一個夢幻的國度。
古城垣位於鎮遠北面的石屏山山頂上,,建有戰神廟、城牆、烽火臺、炮臺等軍事堡壘。清晨,登臨城牆,環顧四周,斷壁殘垣,慨嘆物是人非;俯瞰腳下,古鎮碧水,頓生豪邁之情;極目遠眺,雲捲雲舒,瞬間寵辱偕忘。
記得明朝統治者為了穩固江山,阻止敵軍來犯,於是除了修復了戰爭中損壞的長城,還重新修建了比歷代都堅固的長城,不僅在北方建,南方也不放棄。而鎮遠府城垣,矗於山頂之上,造就了鎮遠府北靠山,南臨水,以山和水為天然屏障的固若金湯之地。後世專家考證後更譽此處為「南國苗疆的塞外長城」。但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無論是長城,還是天然屏障,最終只是經濟的發展和老百姓生活的富足才是消除戰爭的根本。而那些歷代統治者無視百姓疾苦,勞民傷財,陷百姓於水深火熱中,反而加速了王朝的滅亡。所以在鎮遠我更喜歡呆在古碼頭邊,想像著滿載著貨物的來來往往的商船,眼前就是一番和平而繁榮的景象,內心也會無比的平靜。
早在2009中國最美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評選中,鎮遠就榮獲了"中國最美的十大古城"稱號,位居第五。
這是一座崇尚山水,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和諧精神基調的古城。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和煦,七月最高氣溫只有26.6°。他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處在雲貴高原東南武陵山餘脈的崇山峻岭中。這裡就是鎮遠古鎮。